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的情谊     
一个人离开童年总是越来越远,可是童年的回忆永远是亲切的,多少事,历历似在眼前。一个作者对于创作道路上的起步阶段,也是这样,也有不少难以忘却的事。这一阶段,也许可以称为“创作的童年”吧。一九四六年夏天,《中国儿童时报》领着我走进儿童文学这个天地。当时尽管风雨如磐,在这个天地里还是有花香,有鸟语。《小朋友》、《童话连丛》、《现代儿童》、《儿童故事》、《儿童知识》、《儿童世界》、《新少年报》,集中在上海,它们都曾给我这个青年作者以帮助和鼓励。《小朋友》就是十分值得我纪念的一个刊物。  相似文献   

2.
常熟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对少年儿童广播。 (开始曲,童声呼号: 同学们,小朋友们,《小伙伴》节目开始广播。) 小朋友好!我是卫兰,欢迎你收听由我主持的《小伙伴》节目。小朋友,今天,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3.
我于四、五岁时入私塾,念的是《孝经》、《千家诗》以及《论语》、《诗经》等。到八、九岁才进家乡莆田的砺青小学就读,这时候,由于老师的介绍,也由于自己在阅览室随便翻阅,开始与当时出版的《小朋友》、《儿童世界》等儿童期刊结识,随后又与《少年》、《学生杂志》以至《中学生》结识了。非常明显,这些少年儿童乃至以后读到的以青年为对象的期刊的阅读,对于有关我的德、智、美等方面的观念和情感的陶冶和培育,起了不易觉察而又十分明显的作用。我后来在文学创作方面,对于儿童诗、儿童散文以及童话的不时的尝试和发生不衰的兴趣,可能在幼时读了诸如《小朋友》等有很大关系。我大约在一九四八年,开始向《小朋友》投稿,投寄的作品,记得主要是一些儿童诗。当时的主编是陈伯吹同志,记得写稿的有施雁冰、黄衣青、鲁兵、圣野等同志。陈  相似文献   

4.
谈起我与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故事,就要先说说我与《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的故事。我与《中国地市报人》这份新闻战线上大名鼎鼎的专业杂志相识已经有六个年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工作上,它是我学习的智囊;在业务上,它是我进步的导师;在生活上,它是我品读的益茶。  相似文献   

5.
《编辑学刊》的记者来信,希望我写一写《万象》杂志背后的故事。我暗自一笑,因为正是在约稿前不久,我离开了辽宁,也离开了《万象》,不再担任这本小众杂志的主编。两件事情的偶然碰头,让我的思绪翻滚了好一阵子。《万象》是我从事出版工作28年间,亲手编辑的唯一一本杂志。现在,它离我而去了;不,是我离它而去了。我真的有些感慨么?  相似文献   

6.
正人生每一天都是一个篇章,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结识《档案与建设》,让我有遇到知音的感觉,给了我做人做事的信心和希望。更因与她的结缘,让我收获了生命中最美好的爱情,并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档案与建设》已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她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挚友。  相似文献   

7.
回音     
正@金惠敏:《档案春秋》杂志内容丰富,具有收藏价值。杂志上刊登有《热血青春的回忆——万伯翱与父亲万里的人生故事》《做一颗红色的种子》等有关上山下乡的知青故事。我曾是一名下乡知青,对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记忆犹新。《档案春秋》带给我很多知识和回忆的视角,祝杂志越办越好。@钱厚贵:贵刊2016年第7期  相似文献   

8.
张夏楠 《新闻世界》2012,(6):101-102
《中国企业家》杂志定位于“商业领袖”,关注“领袖商业”,聚焦于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企业家,而封面故事就是对这一定位的良好诠释。本文通过对2010年到2011年《中国企业家》封面故事的内容分析,对该杂志的影响力构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内首部超低幼儿童电视片,《木》剧单就剧情而言,并不复杂,甚至具有一般儿童剧所应有的那种简单味。但《木》剧的构思,却比一般的儿童剧来得更加奇巧,也更见深度。在最表层的故事层面,《木》剧讲述的是苟叔叔同三个小朋友在一起度过的十几小时;在深一层的含义上,《木》剧构筑的则是一  相似文献   

10.
《小朋友》月刊可说是国内最“年老”的一份杂志了,今春4月,《小朋友》度过了她66岁的生日。永葆童心,用美陶冶着孩子们的心灵,开辟21世纪的未来。在《小朋友》的史册上,她的创刊人黎锦晖先生功不可没。黎先生创作并登载于《小朋友》的一系列音乐歌舞剧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二、三十年代的小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以后,无论是抗日战争的烽火还是解放战争的硝烟,都没能使《小朋友》失去她众多的忠实知心的好朋友。解放以后,《小朋友》  相似文献   

11.
按照《寡人有疾》作者苗炜的路数,不管评论什么,先要来段故事.那就讲个真实的故事,先前我在微博上也提过.当年《译文》杂志因故停办的时候,时任执行副主编的我接到一位读者从北京打来的长途,一开口就说:"这么好的杂志办不下去是因为没钱吗,缺多少我们攒份子成不?"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2009,(3):9-9
25年间,新闻业务刊物从最初的几份,发展到现在数量众多,但刊物内容质量却良莠不齐。如果要评价,《新闻与写作》无疑是一流的。这个刊物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学界和业界搭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业界有一批不错的杂志,学界也有一批很好的杂志,但同时能在业界与学界搭起很好桥梁的为数不多,《新闻与写作》算一个。《新闻与写作》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准我想主要因素有三个: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部轻喜剧电视连续剧风靡全国,那就是葛优、吕丽萍、侯耀华等人联合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本文所说的不是那个虚构的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而是实实在在于1979年就在四川成都工商局注册、30余年里在中国最有影响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编辑部。  相似文献   

14.
那是2010年一个夏日的午后,在北京海淀区五道口光合作用书店楼上的咖啡馆里,我又一次见到了明晓溪。其实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在这间小小的咖啡馆,明晓溪给我讲了她即将创作的两个故事的大纲,而我被这两个那时尚未成为小说的故事深深打动,后来,这两个故事成为了两部超级畅销书,她们就是明晓溪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一一《会有天使替我爱你》和《泡沫之夏》。  相似文献   

15.
我与《图书馆杂志》相识于1985年秋,那时我刚到资料室工作。在众多的图书馆专业期刊中,一开始我就发现她与别的刊物有不同的风采。其后是感情日益亲密,到如今可谓是“刊夫人”了。说实在话,每逢《图书馆杂志》的出版期一到,我心里就象  相似文献   

16.
《特困学童求助大行动》,是我当记者以来最值得骄傲、也是投入心血最多的一个专栏,6个月时间为681名特困学童找到了资助者。按每人每年400元计算,一年的资助款就近30万元。接触此事纯属偶然。去年8月的一天,我到金华市妇联采访,见到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一大叠材料,都是所辖9个县(市、区)上报的特困学童材料,大约有200多名。当时也没多想,就自己掏钱资助了一个读小学一年级、母亲已去世5年的女孩子。过了几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海星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常到海边,把因为涨潮而被冲上海滩的海星送回大海。有人看到满海滩的海星,就…  相似文献   

17.
冯越 《今传媒》2005,(4):14-16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特别注意《知音》杂志。约有十年,我一直订阅《知音》杂志,以后我发现在报摊购买反而更方便,就改为在街头购买。知音杂志扩版,每月发行两期,我也都一期不少地购买,还有月末版等增刊,我都仔细阅读,妥善收藏。对于《知音》海外版,有时候我也是遇到就购买,不  相似文献   

18.
王溪  周双 《编辑之友》2011,(12):70-72
"封面报道"这一提法来源于美国《时代》杂志所创的"cover story",国内也有研究者将其译为"封面故事"。封面报道,是杂志内页所详细报道和论述的组合式文章,用醒目标题配以照片、图片在封面上突出展示。我国杂志封面经历了从较为单一的美化功能到兼具美化、导读、宣传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曾经在《新闻战线》杂志工作多年的编辑,现在回过头来谈这本杂志,似乎有点不妥,原因是难免有感情色彩。但是因为我现在毕竟是在大学教书,也算得上是《新闻战线》杂志的标准读者了。从编者到读者是一种角色转换,更能体会编辑这本杂志的不易,也更能发现它的进步。最近,我发现《新闻战线》用了几期的跨度,在新开办的《服务热线》专栏中介绍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领导成员名单,这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据我所知,新闻界许多人都非常希望得到这种实用的信息,有许多人要经常和新闻界领导机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科学》杂志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1914年发起创办的,我是1916年到康奈尔的,那时康奈尔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一个大学。它的学科比较齐全。我到康奈尔大学之后就知道,很多位同学在办一本名叫《科学》的月刊。当时《科学》的编辑部长,也就是主编,是杨铨。杨铨,号杏佛,和我是唐山路矿学堂的同班同学。我从他那里得到许多关于《科学》杂志的消息。那时,国内的杂志不是很多的,像《科学》这样用严肃的态度维持出版的更不多。在《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