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由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规模、范围、深度和速度在不断加快,导致人口、资源、生态、经济间的严重失调。协调人地关系,就是谋求地理环境和人  相似文献   

2.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类的行为使能合理利用自然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的本质、价值基准及其人文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霞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10):135-136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展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从科学技术的本质出发,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就应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为人类造福.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协调;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平衡;综合协调人、自然和科技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反思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如松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337-345,403,404,254
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方面的生态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替方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来看,当下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核心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任何"中心主义"都是片面的,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并不存在着以谁为中心的问题,它们只有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区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是单纯的顺应自然,而是顺应和改造的统一,关键是人要把握好受动与能动之间的主动性,或者说是辩证的主动性.因此,我们需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的困境,主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资本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因其自身的内在否定性产生了一系列发展悖论,生态危机就是其中之一.生态危机的根源来自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欲望的内在动力马达强劲,不断刺激着资本的进一步扩张.对生态危机的反思离不开对高度发达的科技理性的拷问和量度,而且基于主体与客体二元分立的生态观在生态危机面前也是难辞其咎.本文从经济哲学的视阈反思当下的生态危机,拓宽生态危机的研究领域,旨在建构起“人-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的价值观论争将生态问题归结于人与自然价值的取舍上,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反而掩饰了现实的社会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将人预设为独立的“理性经济人”,以个人利益为价值评判标准,使自然与人对立成为外部因素,是抽象的个人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却消解了人类主体性价值,以“存在”为固有价值,将人降格成自然人,是一种抽象的整体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两种价值观都忽视了“现实的人”的本真含义.物化劳动既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从而当代社会在资本逻辑追求无限度扩张的目的下产生了与生态逻辑的矛盾,引起价值观论争.只有从现实的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的对立与统一出发,才能走出生态危机价值观论争所创造的精神幻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9.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谈谈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琦  王辉  虞虎 《资源科学》2022,44(10):2125-2136
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协调已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制度空间的视角构建了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分析框架,并以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制度空间下冲突演变过程、类型及表征,进而提出优化调控路径。研究发现:①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保护地制度空间,当原保护地制度空间无法满足新阶段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动态发展关系时,即会引发空间冲突;②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遵循从隐形冲突向显性冲突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不同的冲突类型;③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关系整体处于隐性冲突阶段,表现在城镇化建设冲突、产业限制冲突和边防管控冲突3个方面。通过新的保护地分类制度建设、外部边界调整和内部功能分区来优化空间配置,并进行合理的制度调控,有利于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保护地制度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