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形意拳是我国优秀拳种之一,对于此拳的形成和发展,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对它的起源进行一番简略的考证。 一、对形意拳史料的分析 形意拳始于何时?创于何人?多年来没有定论。史料中几种不同的说法是:第一,达摩创形意拳之说。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博爱唐村《李氏拳谱》问世后所引起太极拳界的争论以及拳谱的内容进行考证.研究认为,依据现有资料无法证明千载寺的存在,千载寺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说法尚不能成立;王宗岳师承李鹤林的观点得不到实证;唐豪、徐震关于武禹襄得《太极拳论》出处的立论存在纰漏,《太极拳论》的由来尚且存疑,《太极拳论》与唐村《李氏拳谱》难以建立联系;根据《李氏拳谱》中最早成文的《无极养生拳论》存在的理论错误,以及该拳论部分内容与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学》雷同的事实,可推断《李氏拳谱》成于现代.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文化历史研究法,对传统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进行逻辑分析,透视其内隐的"刚健有为"的文化基本精神,提出必须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形意拳的现代化转型,这对民族文化品性延续和民族文化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F0002-F0002
河北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大省,我国渊源有序、拳理明晰的民间武术有129个拳种,其中50多种发源或振兴于河北,如八极拳、迷踪拳、形意拳、杨式太极拳等等。河北境内很多区域都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河北体育学院《河北民间武术》课程充分借助地域资源,依托体育院校优势,大力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传承武术文化精髓,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近代中国武术的传播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起源于山西的形意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其传播特点也必将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形成了传播地域扩大化、传承关系开放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和传播对象大众化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形意拳在近代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明清晋商在创造商业辉煌的同时,也推动了山西武术的繁荣与发展。形意拳于明清时期起源于山西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四大拳种之一,是晋商文化的直接产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学、社会学为基础,从形意拳的传承风格与特点、传承地域与传播效果、传承氛围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传承制度与文化构建等方面探讨晋商对其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以期促进地域武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的特点作用进行梳理,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对老年人身体、心理的影响,认为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对其身体和心理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调查访谈法、逻辑推理法、比较法,以“大武术观”视野下审视山西形意拳当前的境遇和希望为切入点,对形意拳在其原生地传承途径进行研究,以期为形意拳在新时期的传承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撑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民族体育、太极拳、传统武术类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三大话题,其中在民族传统体育分类研究中,热点主要集中在民族体育、散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等方面;在武术套路分类研究中,热点主要表现在武术套路的教学、训练与竞赛等方面;在拳术分类研究中,热点主要体现在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等方面;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素材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民间武术以及优秀拳种的挖掘、整理与保护等方面的素材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中的非热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运动是中国传统化中的瑰宝,她把中华民族传统化的人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本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动作结构特点和技击特点三个方面,对太极拳动作表现出的传统人性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体育统计法、逻辑推理法对太极拳的健身功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改善血液状态,提高肺功能;可以减少焦虑,克服抑郁,保持情绪稳定;太极拳独特的拳法和拳理、习练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技术要求,有助于提升中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及数理统计法,对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及2010年、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女子太极拳、太极剑比赛成绩前16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完成动+动+静动作的成功率高于动+静动作,失误多为提膝独立的连接难度上,落地时重心不稳是女子太极运动员的主要失误点;多数女子太极运动员在难度选择及套路编排上出现一致性情况较多。对太极类项目中难度动作的创新训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身心练习(太极拳、瑜伽)对非临床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压力的影响。方法:21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瑜伽组、太极组、形体练习组和不运动对照组四组,进行12周每周一次、每次80min的练习,实验前后应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进行正念水平、应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焦虑、抑郁和压力的测量。结果:①瑜伽组、太极组练习前后正念水平显著提高(P<0.05),且练习后均与形体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瑜伽组、太极组练习后焦虑、抑郁和压力均显著改善(P<0.05),且练习后各指标均与形体组有显著差异(P<0.05);③瑜伽组、太极组正念水平的提高与焦虑、抑郁和压力的改善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长期身心练习显著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和压力等负面情绪,并使其正念水平显著提高,但两者之间未检测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运用优化设计理论 ,在“简化太极拳”课程中 ,通过过程优化模式教学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其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延长了动作记忆 ,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加强。实验前后的教学数据表明 ,过程优化设计能够明显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 ,优于其它传统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鲍照和江淹历来被并称,以二人为代表的文风称"江鲍体",其始见于杜甫诗,但仅"流传江鲍体"一语;"江鲍体"也可指江鲍辞赋而言,而其辞赋审美共同性学界论述尚少。"江鲍体"辞赋审美共同性体现在:金声玉润,追求华藻,已具骈体赋雏形,而且江赋有明显模拟鲍赋痕迹;诗骚之意居多,而且由于其前期经历的相似,辞赋抒发哀伤情感,有"急以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跆拳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文化内在的关联、以期对不断修炼跆拳道品势,更好地理解跆拳道的文化内蕴与哲学精髓做出努力,使跆拳道修炼充分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跆拳道运动因其独有的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实践证明,运动员仅靠超大负荷的体能和技战术能力训练,要在竞技中获胜相当困难。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为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知,太极拳对于跆拳道运动员改善非智力因素具有良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武学的体系最终成熟,如太极拳的出现使中国的技击术不再仅仅停留在格杀制敌的层面,而是跃升到以武入道的生命升华层次。这样就使武学具有了由术进于道的三种认感知方式的完整进化序列。使现实、实在的格斗和人类对生命自由的理想境界相联接,使中国哲学现实化、清晰化、直观化。使中国武技成为中国哲学的行践,生命科学的探索之路。它展示给世界人民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一种新的探索生命和宇宙的感知方式,对现代养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以来,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越来越"貌合神离",使武术离"武德"越来越远。基于北京首届世界武博会思考武术的发展。同为搏击类竞技项目,武术却以套路和散打分项进行比赛。武术如何"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和"以武求道"?武术既要"文化化",还要"简单化",方为正途。掘深武术传承之路,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太极拳种示范效应,良好模式带动发展;拓宽武术推广之径,推动太极推手入奥,技术和规则"标准化",修身养性追求武道。"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带动"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促进"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这是武术发展的辩证之道。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中,有一种“打一V”结构的词汇现象出现较为常见。宋元明清时期等断代语言词典或专书语言词典,对这一现象的释义有所忽略。无论是在“打一v”中,还是在“打V”中,“打”均没有“仔细”、“短暂”等义。“打一V”现象到清代已是大大减少了。“V”主要为表示看、望意义之类的词。在近代汉语言中,“打一V”的存在正体现了词汇发展的过程,“打一V”中的“打”随着语言的发展最终词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