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都是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恣意与天成,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应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养情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民族性、独特性,也就会失去它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汉字在数千年的延续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既实用而又饱涵艺术特质的独特符号。它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代书法艺术家与学者所面临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新课题。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张扬与延伸。应正确把握这一目标,将书法艺术作为时代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遵循民族审美情趣,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书法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3.
学书刍议     
我国的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艺术。它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几年来,书法艺术园地又出现了兴旺的景象。书法艺术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了群众的文化素养。目前,如何更快地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条件去学习书法,提高书法艺术的水平,是我们应当好好研究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书法艺术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书法艺术基本上停留在学习、沿袭宋代以前各种书法传统的阶段。究竟书法在将来如何发展,人们似乎还无力提出全面看法。  相似文献   

4.
唐“法”是一种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树立书法艺术法度,并通过法度反映书法艺术规律,形成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规范,寻求文化传播等规则的过程与结果。并且随着发展,逐渐成为后人的一种普遍认同。南北书风的合流促使了唐法的确立,初唐、盛唐与晚唐书法在表现上各有不同,这一过程中,唐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因素为书法的尚法提供了条件。楷书和草书体现着唐代的书法规则,也是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更是直接受到同时代书法理论的滋养与促进。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书法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书法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种文化的认识方式而作用于其它艺术,还为后人提供了长久学习、遵循与仿效的范本。现代中国书坛仍然需要唐人崇尚书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包融了华夏民族古老文化的全部内容,而且将这古老而又博大的文化以一种喜闻乐见,又如此简略的形式展示于世人,确实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相比的,是华夏民族聪明智慧的体现。中国书法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从这些传说中,更多地体现出入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这种力量才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6.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着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休闲文化     
休闲文化朋友您好,我是乐天。我真诚地把《休闲文化》奉献给您。希望能在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您带来轻松和愉快,使您的业余生活更加浪漫有趣。能使您享受到高品位、高质量、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是我衷心的愿望。衣食住行、不仅仅是满足温饱,它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巷尾记录...  相似文献   

8.
城市户外文字是城市公共环境中出现在各种户外载体上的文字符号,具有视觉文化、语言文化和书法艺术等文化意义。城市户外文字作为一种视觉文化,以其图像性、空间性和碎片化特征,影响着城市户外空间的视觉审美、信息传播与多元创新;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在语言规范、思想内蕴、语言修辞等方面发挥影响;在书法意义上表现为对书法艺术的历史传承、现代弘扬及对城市居民的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9.
书法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已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书法艺术在中国占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它不但负载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而且蕴含和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即精神的、审美的,这种非物质的具有决定性的文化内涵就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王艳 《天津教育》2014,(6):22-24
书法艺术是我国古老的艺术瑰宝,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中的一颗明珠,而且在世界艺苑中也占有很高的地位。我校的校歌《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歌词中写道:“……书法艺术几呀几千年,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它是民族的智慧,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瑰宝,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书法史上对张瑞图的基本判断出发,站在当代的文化背景上,对张瑞图重新做一个判断。因为我们认为在政治上的道德评判跟艺术上的评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张瑞图的最大意义在于他树立起一种反叛性的旗帜,对古典书法产生了一种异位,在当代的语境里,张瑞图书法代表一种异位的形式和思维,这种反叛性的异位,表明一种新的文化态度。张瑞图反帖学尽管不是那么纯粹,至少在当下是可以作为一种旗帜性要求,他的风格样式隐含着儒家的心性、佛家的超脱,他在书法上形式的成就大于文化内容的表达。现代性解读是要矫正中国书法史上历来以一种非艺术本位的书法批评方法论,尽量按其艺术文本本来价值来理解判断,摆脱与时俱来的中国文化感情色彩和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是当代书法界的“中国梦”。但靠“迎合”西方世界是不可能实现梦想的。从唐朝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和近现代西方文化走向中国的实例来看,文化输出需要有一个国力强盛、文化先进的国家背景作为前提。因此,当本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之日,方才是“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梦想实现之时。目前,书法界首要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书法在中国下一代传承下去的问题。此事若解决不好,走向世界等于空谈。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一个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美学范畴,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文化中的“和谐”观念起源于对音乐的认识,并逐渐把它作为一切社会、自然现象的终极属性,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本体色彩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自觉以和为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艺术哲学的“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14.
“于丹现象”是一个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议。文章着重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基、争议焦点、与主流意识的关系等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加以阐述,以期对新时期如何看待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何更有效地传承和普及中华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书法大家辈出,书法作品美妙美伦,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骄傲,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大组成部分。中国书学博大精深,富有民族特色,深入研究书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有重大意义。本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总结了唐代书学“意在笔前”和“忘机兴发”两种创作心理,分析了唐代书学情感表现与笔法的关系,从而探讨了书法作为艺术,情感表现与笔法的深层结构,对在艺术理论的语境中进一步研究书法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纵向的历史角度,简要分析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阐明其独特风格的形成和笔法运用、间架结构、分行布白的特点,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内核的东方主义俯视东方、凝视东方,使得东方主义去东方化。在这一去东方化过程中,中国文化遭遇深刻的身份危机。为应对东方主义的文化偏见,后东方主义的文化理念和实践势在必行。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战略的提出,使中国书法文化世界化成为可能,而强化书法的中国文化身份、积累书法创作的艺术经验、在海内外全方位践行文化书法理念、大力培养书法人才队伍,才能真正使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画视觉化问题,已引起了业界广泛注意,这自然也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中国画视觉特性的反思。实践证明,传统中国画视觉特性的根基是书法线条艺术,她不仅反映在气脉贯通的整体空间布势之中,而且渗透于气韵生动的骨法用笔,正是以书法艺术为基础的文化精神内质和笔墨润物无声般涵养了中国画的视觉传统特征,那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意象审美境界也就成了传统中国画视觉特性的美学核心。因此我们不能抛开传统视觉特征来另搞一套所谓视觉创新。近年来的中国画大展上,失去了以书法艺术为要根基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笔墨趣的中国画视觉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9.
书法线条是书法艺术构成的基本手段,线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书法作品艺术境界的高下.从书画同源的角度看,书法线条源于先民对外界物象的高度的抽象概括,书法线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书法线条与书法风格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不同的线条构成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书法的线条与笔法关系密切.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书法线条的流变揭示了笔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