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股民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民媒介素养概况股民的媒介素养,指的是股民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和使用大众传媒的情况。具体来说,就是股民对于不  相似文献   

2.
媒介素养源自英文Media Literacy,中文也翻译为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关于媒介素养的界定,目前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看法,综合中外研究者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和使用大众传媒三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接收、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大众传播视角下弱势群体的  相似文献   

3.
姜红  朱静 《新闻世界》2009,(11):112-114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还没有对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T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国学者谢金文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加拿大媒介素养学者Jane Tallim认为媒介素养是筛选、分析那些每天由各种媒体传递的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受众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了解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培养他们运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生活服务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理性、批判地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是帮助他们获得社会认同、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媒介参与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群体不容乐观的媒介素养现状,并提出了提升农民工媒介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课题运用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大学生接触媒介状况及动机、媒介素养自我评价及大众传媒的影响等,得出了大学生对传媒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媒介批判能力不够、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等结论,提出了要从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依托第二课堂加强媒介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入手,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媒介素养"出自英文"media literature",中文的表达意义包括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媒介识读能力等。[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2]美欧等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他们普遍认为:批判性的媒体解读能力的获得乃是个人与国民在学习如何应付具有诱惑力的文化环境时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学会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把人变成丧失辨别能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著名报人邹韬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媒介等史料的搜集、整理,试图回归历史,寻找那个时代中一些非自觉状态①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希望能为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公民的生存状态以至生命质量.提升公民媒介素养水平是在大众传媒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环境下,公民应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击,适应媒介接受者、传播者、制造者的多重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要明确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原理,发挥大众传媒、学校在媒介素养培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利用社区、家庭等渠道,努力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以改善公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在理念上,应超越保护主义,让儿童学会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注重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儿童学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方法上,学校及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或课外活动;传媒应通过制作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向儿童普及媒介知识;研究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可通过参与式行动的开展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成绩斐然。但是,国民媒介素养的现状并不乐观,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本文考察了国民使用大众传媒的现状,梳理了媒介素养的核心内涵,从客观现实需要与学科科学性要求两个方面,揭示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是公众使用媒介的能力,而是公众使用媒介的正确态度,提出了如何将正确态度作为核心内容落实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大众传媒中,网络与短信是发展最快的两大新兴媒介。但由于其自身交互性的特点造成了话语权缺失、公信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它们的发展。只有大力开展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网络与短信媒介受众的素养教育旨在通过引导人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媒介的性质、了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等内容,使人们具备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和独立批判及自我规范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推动大众传媒文化和谐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我国大众传媒文化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之音,为建设民主社会培养公民意识,在我国受众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13.
一、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研究产生的背景中国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重视和抓好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当时,有鉴于电影和广播等大众传媒在商业驱动下制作生产“低水平”的媒介信息产品,对社会造成精神追求误导,对广大青少年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在研究工作中,他们明确地反对大众传媒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极力主张对社会成员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让其获得对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能自觉地辨别和抵制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借助媒介信息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推进社会的进步。这样一个具有当今人类普遍意义的研究课题,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4.
王秀芳 《今传媒》2011,(4):136-137
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发展,受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而对于占受众人口总数大多数的农村受众而言,他们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如何?其中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对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有什么相应的对策?这正是本文所要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是大众传媒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饬网络行为失范要从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入手,通过教育、媒介和社会三个视角构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介素养对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的影响日益加大。因此,增强媒介素养应成为新时期官兵综合素质的构成部分,理解媒介、使用媒介、应对媒介与管理媒介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加强部队官兵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和今后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苓  李红涛 《新闻界》2005,(3):121-122
在通过对当前国内的媒介素养研究的文献梳理基础上,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理应涵盖各种人群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受众。并提出以媒介素养作为考察农民与传媒关系的一种视野,考察农民与媒体之间的真正的关系状态,以使农村受众更好地使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文章还从“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对媒体信息的接收、理解与评价”和“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与传播活动的参与”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用以考察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以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当前国内的媒介素养研究的文献梳理基础上,文章认为,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理应涵盖各种人群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受众。提出以媒介素齐作为考察农民与传媒关系的一种视角,考察农民与媒体之间的真正的关系状态,以使农村受众更好地使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文章还从“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对媒体信息的接收、理解与评价”和“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与传播活动的参与”等三个方面计论了用以考察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媒介接受者对媒体的本质属性、传播技巧、制作手段产生相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以正确地理解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海湾战争后,美军在修改的《作战纲要》中写道:“媒体传播的力量能够对战略方向及军事行动的范围,造成戏剧性的影响。”在信息的实时报道与战场的透明化传播中,大众传媒作为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的特殊作战平台与作战手段,发挥…  相似文献   

20.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大众传媒参与建构的消费文化,已经深刻改变了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提高媒介批判反思能力,破除媒体制造的种种假象,成熟、理性地面对诱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