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缨 《新闻世界》2010,(10):152-152
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和县乌江七棵松,1898年出生在江苏江浦,1989年病逝于南京,终年92岁。林散之先生十六岁开始学习楷书,三十岁学习行书,直到六十岁才开始学习草书,可谓功深力到。林老的书法尤其是他的草书,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门面简陋的书画店里,看到了林散之先生的一幅草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林先生的字,又一次让我心醉神迷,呆看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林先生的书法,是他为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写的一首诗。不懂书法的我却一眼就喜欢上了他的字,而今那种感觉又在心中苏醒,仿佛30岁仍孓然一身的人在茫茫的人海中邂逅他18岁时的初恋。林散之的字如林散之其人,潇洒儒雅,而又傲骨铮铮,气势逼人。他晚年的行草,已到了物我两忘,出神入化的境界了,让人叹服,也让人惭…  相似文献   

3.
当代草圣林散之,与《江苏广播电视报》有段深深的情缘。那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我曾经在《江苏广播电视报》工作过。为纪念报纸复刊一周年,我们拟请散之老人书写一幅题词在报上发表。1980年5月21日上午九时许,我们来到了林老在南京玄武  相似文献   

4.
<正>千里长江逶迤向东,浪花淘尽千古英雄。在苏皖交界的长江下游,林散之先生长于斯,眠于此。而立之年,他负笈沪上,师从黄宾虹。尔后,林散之于经年累月的朝研暮磨中,发乎至情,造就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当代草圣"。1972年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人民中国》杂志打算出版一期"特辑",计划在其中安排一项内容——《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时任《新华日报》编辑的田原先生被借调到《人民中国》编辑部工作,田原先生积极地向《人民中国》编  相似文献   

5.
赵桂芬 《大观周刊》2011,(25):29-30
当代草圣林散之老人是中国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自号“三痴生”,一生钟情于诗、书、画并取得了众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要给这三者排个顺序的话,林老认为诗是自己最擅长的,其次是画,再次是书法,本文仅就林老排第三但却成就了老人不朽圣誉的书法艺术略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1997年度各类电视新闻类、社教类节目评比陆续揭晓,南京电视台参评的新闻类、社教类节目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消息专题《静海寺,零点敲响警世钟》获得中国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新闻专题《为历史作证》获中国电视奖专题类二等奖,社教节目《警世钟》系列(五集)及《林散之》获得中国电视奖社教类二等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11,(3):155-156
和县,这座依偎在长江之滨的皖东名成,山河毓秀,名胜棋布,自古以来,引无数仁人志士竟折腰:项羽拔剑刎乌江,李白放歌天门山,禹锡浅诵"陋室铭".昭明太子浴香泉,明太祖点兵镇淮楼……不仅如此,这片神奇的土地还蕴育了一批才子人杰,唐代诗人张籍,宋朝歌豪杜默,爱国诗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会金牌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河北科技图苑》2004,17(5):63-63
美国科学家对一组超过 80岁的老年妇女进行了精神年龄测试 ,在 1 2次测试中 ,从小到老都常喝咖啡的80岁以上女性有 1 1次表现都比不喝咖啡的同龄姐妹明显出色。科学家认为 ,咖啡因不仅能改善记忆 ,还能修复记忆。通常人到了 60岁以后就会出现记忆衰退和精神障碍 ,但在长期喝咖啡的女性身上这些情况明显较轻。不仅如此 ,喝咖啡与记忆好的现象在所有年龄组的妇女身上都能看到 ,而且与教育背景等因素无关咖啡可令女性更加聪明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群体。因老年人有不同的定义,本研究将老年人定义为年龄55岁以上健康且能自理生活者,将其分为55-64岁的高年、65-74岁年轻老人、75-84岁中年老人和85岁以上耄耋老人四个群体,以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四个群体电脑媒介的消费价值和生活品质的比较研究,分析消费价值变量对生活品质提升的可能影响。本研究的结论表明,新科技对老年人而言尚非不可取代的沟通工具,但电脑/网络的出现为老年人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了一种新理念,也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社区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对于智慧社区的社会管理与实践提供一种全新视野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抛弃希拉里     
与其说奥巴马勇敢地“抛弃”希拉里,不如说希拉里从未真心打算与奥巴马“结合”。在没有希拉里的日子,47岁的奥巴马携手65岁的拜登,似乎是他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被撞案为例,对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议程设置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是否能为微博设置议程,微博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否产生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垣(1880—1971)是当代名闻中外的史学大师,且对发展我国能源流长的目录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略作介绍于下。一、对目录学的重视与全面理解:陈垣是个自学成材的历史学家,他只在十五岁之前读过几年学馆,十三岁时他看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从此入门,按着目录实需要的书读,逐渐成功。所以他非常重视目录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1882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蒋百里天资聪颖,在母亲杨镇和的启蒙教育下,4岁便开始识字,6岁已能看小说野史。13岁时,蒋百里得益于乡村塾师倪勤的谆谆教诲,学业大进,除了能熟背四书五经外,还能将课余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  相似文献   

14.
3月15日,山东某报刊发一广告,标题为“74岁帕金森能打电脑了”,内容是:“4年前,济南市化肥厂74岁的老干部戴钧患上了帕金森病,后经服用某药,老人能参加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还学会了使用电脑!”以疾病名称代指病人,并赫然作为标题,实在不妥。尊重人,是对广告文稿的基本要求,该广告标题却为了吸引读者目光,滥用修辞手法,读来让人心生不快。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和行文方式,下列标题都可用了——“30岁神经病能编程序了”“55岁类风湿能跳高了”。如果真如此刊发了,那不明摆着骂人吗?撇开本则广告有违规宣传疗效之嫌不提,仅就其文字运用,就明显地…  相似文献   

15.
难得五十     
本期为建国50周年专号,是一本结结实实的中国报刊50年来的文献资料。 能赶上50年大庆是一种大幸,试想人生能有几个50?就算你今天是20岁的编辑记 者吧,下一个50也到70岁了,何况我们大多数人的年龄都与共和国龄相差无几呢? 50是一个成熟的年龄,半个世纪啊,在历史上常常是一个朝代,一个时期。只要给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是<马关条约>割台105周年,也是抗战胜利台湾光复65周年.在回顾宝岛台湾与祖国悲欢离合的这段历史时,有一对父子特别值得我们缅怀,这就是爱国爱台的丘逢甲、丘念台父子. 丘逢甲,原名秉渊,1864年出生于台湾苗栗一个乡村塾师的家庭里.他生性聪颖,6岁能诗,7岁能文,26岁考中进士,被授以"工部主事"的官职,但他不愿在京城做官,而是选择回到台湾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17.
正一天妃宫又称天后宫、朝天宫,俗称妈祖庙,是我国沿海地区渔民、船夫、水手们祭祀海神天后的神庙,广布于浙、闽、台等沿海各地。据福建《莆田县志·湄洲志》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因她出生时不啼不哭,直到满月也不哭叫一声,故取名"默娘"。默娘自幼聪明颖悟,8岁能诵诗经,10岁能释文义,13岁学道,16岁能踩浪渡海,在海中如鱼贯龙游,救助过不少遇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21,(1):64-64
本书是专为3~8岁中国儿童打造的系统式、沉浸式母语学习方案,根据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编写,从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字、词、短语、句子入手,将基础认知、习惯养成、自然百科、民俗节日、民间故事等素材作为识字、阅读的材料,让孩子在整套书学习结束时能习得1500+个生字,能有逻辑地完成看图说话,由亲子共读顺利过渡到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19.
1915年我在上海出世,五六岁即随同长辈看京剧。彼时上海京剧流行连台本戏,带有机关布景,更迎合一般外行人和孩童们的兴趣。我在10岁左右已是十足戏迷,关于伶人与戏目历历如数家珍,自己亦能哼上几段,上弦吊嗓,朗朗上口,且有板眼,显然得力于百代、高亭、蓓开等唱片。  相似文献   

20.
清朝出过不少神童,徐题客是其中之一。这徐题客,一岁能说话,两岁能认字,把老爸老妈骄傲得了不得。五岁那年,徐题客的外公,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张廷玉大学士,到闺女家来做客,见小家伙虎头虎脑伶俐可爱,也抱到怀里疼起来没完。保姆在旁边显摆道:“官官虽幼,竟能随板作歌。”意思是说,别看咱宝宝人小,他能识谱唱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