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沈从文是中外知名的文学家、物质文化史专家。《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品。现拟从修辞学的角度,试图揭示沈从文《边城》中句式运用的修辞艺术,分析他怎样选择与运用错综句式、反复句式、跳脱句式、释句与反问句的修辞方式,来适应主题、内容、人物、情境的需要。归纳出最主要的句式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为追寻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创作的一部奇特的作品。作者精心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通往人类理想生命形式的窗口,把读者带进了一种修辞幻想中,即“用语言制造的幻觉”本文从湘西神土、湘西民风、湘西爱情等三个方面对《边城》中这个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幻象世界进行修辞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沈从文生命体验入手对《边城》意蕴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整体性观照。通过对《边城》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探寻《边城》情感基调即忧郁、忧愁的色调:通过对《边城》所营造的桃源梦境的抒情话语分析阐明了《边城》中桃源梦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依据,揭示了桃源梦境是沈从文生命体验的诗意凝结;通过对《边城》中爱情、婚恋故事叙述的分析,揭示了《边城》中桃源梦境与作者忧郁情感及对现实、历史精神的感悟的多重艺术视境融会所形成的象征性意义簇群,从而在艺术整体性把握中实现了对《边城》,意蕴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比喻、排比、移就、象征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湘西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现从修辞格的角度,归纳出<边城>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  相似文献   

5.
时间与空间叙事元素在构建《边城》牧歌特质中作用举足轻重。沈从文对《边城》时空元素的处理为茶峒边城成为"世外桃源"提供了可能性,在独特的时空作用之下,《边城》"乐园图式"的框架得以搭建并汇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桃花源"的母题,同时,其时空结构也蕴含了"挽歌"存在的必然性,体现出边城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6.
一篇文章寄托了作者的写作情感,在心情浮躁时读起《边城》,能够让人在喧嚣的环境中感受一丝别样的静谧。关于沈从文,一位用自己的血肉文字为读者构建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尤其是在《边城》这部小说中,将湘西世界生动形象的还原,进一步突出湘西边城这一亮点。在《边城》这部小说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是十分温柔的,所描绘的边城天空始终带有一抹含羞的淡紫色烟雾,小河潺潺细水,在无形中将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洗涤干净,以温柔和静谧来反馈给人。在爱恨情仇和是是非非后,静水流深也在无形中诉说了一个没有结局的边城。由此,本文主要为《边城》这部小说的阅读感悟,期望能够在笔下更为深刻的还原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边城》中人物与他们生存环境的同一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表现的着重点,主要表现为小说中人物与和谐生存环境相融相契的生命自然状态。《边城》人物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即环境和人物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人物在微妙的生存环境挤压下的生命无常状态。《边城》中人物与生存环境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体现了《边城》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命题:理想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出现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优美的一笔。《边城》以上个世纪初川湘交界处的一个普通小镇为背景,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描写了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将一个普通小镇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将现实生活中纯朴的人性凝练在文学艺术当中。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通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从作品中的人物活动的价值观念可以读出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从作者沈从文对《边城》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能描写出《边城》这部极具人性美的作品,证明作者本身是一个善良的主体,另外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作者在实际生活中对人性美的渴求。《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全面描写,将人性美在作品中进行了极致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读者人性价值观的建立形成正确的指导作用,但是《边城》对于人性美的描述,大部分集中在善良的一面,对于其他例如勇敢坚强的人性美描写过于简单,使人性美在整部作品中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本文将结合《边城》这部作品的实际写作内容,对《边城》作品中人性美的局限性进行细化地探讨。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这种理念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建构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家园,《边城》中建构的湘西世界就是一个有着绿水青山的世界,里面有一群勤劳朴质的乡亲,有各种各样身份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呈现出多彩多姿的湘西文化特色。《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描写了绿水青山的美景、描绘了湘西淳朴的民风、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宁静安详的生活,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美,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性的洗涤。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转型时期的代表作,作者以主体投入的方式来思考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探索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可能的生存方式,试图从《边城》内涵的独特民俗、人性、神三方面,阐述《边城》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边城》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过程中营构出鱼、雨、声音、虎耳草等性意象,把爱情中的生理因素诗意地烘托出来。这是对中国叙事文学的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黄石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确定后,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市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发展产业集群,壮大产业经济,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优势。本文在对黄石市的产业集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战略转型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3.
相声和小品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因为它语言诙谐、幽默.从语言学角度看,诙谐、幽默的语言与恰当的修辞是分不开的,而"包袱"抖得响不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修辞.相声、小品有其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翻译方法也应既顾及"包袱"的特点,又要体现出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汉语修辞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审美"距离"的正确营构和解读。"距离",本是中外美学、文艺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将其引入汉语修辞艺术中,旨在丰富汉语修辞艺术理论体系,为科学的建构和解读汉语修辞艺术提供帮助。在解读其内涵的基础上,又从外延上,即时空距离、心理距离、逻辑距离、情感距离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阐释。"距离"是汉语修辞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距离"在汉语修辞艺术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使用中尤其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5.
<理论修辞学>是一部充满"越位之思"的修辞理论著作.它立足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建构了一个新的修辞学理论架构,全书融入了作者的新思考、新观念、新见解;作者还对传统的内容从新的视角切入做了新的阐释.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创新著作,将会推动修辞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七子诗选》是沈德潜晚年回乡之后,主持紫阳书院期间所选刻,在当时影响极大,“吴中七子”亦因此而声名远扬。该选本与沈氏其他诗选有所不同,它既为本朝人诗选,又为晚辈后进者诗选,更为地域性选集,故而显得更为特别。其编选原因与沈德潜倡导风雅的诗学主张及通过诗选来奖掖后进和举贤荐能的意图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从语用和修辞的角度对东北方言中的“哎呀妈呀”进行讨论,在“唉呀妈呀”作为一个习用语的普遍用法的基础上,分析它在东北方言的具体语境中产生的多种临时语用义,如:表疑问、表否定、表惊叹、表讽刺等;同时,“哎呀妈呀”还存在某些语用变体,在妇女和小孩儿中更为常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所谓的“边境问题”,“诺门罕事件”在事发当时,即引起社会各界的论争,其中包括事件的名称的确定,相关各方对事态发展的报道和各方的情报分析亦有较大出入,苏联在此事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中国的权益。二战结束后,这些争论仍然存在。并影响到今天世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张春泉博士的《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一书,从"何人"入手,以接受心理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了以传情达意为指归的语辞调整。从实践上证明了修辞表达需服从于接受心理的要求。该书把修辞学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实现了语言研究和言语研究的一种融合。这种融合的实现是以如下三方面的努力为基础的:一是修辞是一种有标记的言语行为;二是修辞研究是语言表达适宜性的研究;三是语言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家园。  相似文献   

20.
石恪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47-48,61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虽未专篇论及“味”,但对“味”这一范畴还是有多处零散论述。“味”在刘勰这里,是一种审美理想。刘勰所说的“味”与钟嵘有相似之处,重感官愉悦,还在于以溢于言外之“味”来论诗歌;“味”还有含蓄委婉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