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间的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主义这一历史产物,在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三个领域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民族主义处于低潮,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突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在遵守贸易规则和坚持经济民族主义之间保持平衡,经济民族主义将伴随全球化进程长期存在。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更多采用经济方式和平地进行,而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任务,是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当代中国之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重新思考毛泽东思想之民族文化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民族主义”概念的使用,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的,强调中华民族民族整体的独立以及这种独立基础上对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毛泽东用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思想代替了民族主义话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大众的”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此种论述,辩证继承了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矛头直指民族文化内部的阶级分野,而以人的普遍解放为文化建设的旨归。这种以大众之解放为理想的民族文化观,与当今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民族主义有着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封建主义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把反映民族情感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反对民族压迫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而逐步成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主义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和。在今天,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如何正确评价民族主义,如何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利益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坚持理性的民族主义,从政治民族主义逐渐转向经济民族主义,充分利用世界明发展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作法。  相似文献   

4.
文化民族主义就是一种以文化为旗帜的民族主义,就是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创造、维持及强化,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并谋求民族文化保留、复兴与壮大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思潮和民族主义类型,它的原初代表首推德国。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特点是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相互交织;特殊性对普遍性的批判;民族自我意识对世界意识的遮蔽。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历史叙事而言,1940年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独特个案.作为民族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战国策派一反恢复儒家传统主张而要求通过重建战国文化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列国型"的民族性格,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战国时代".这种建构性的民族主义,在严肃思考中国民族与文化命脉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唐诗研究大家中,闻一多是一位既注重借鉴西方的学术方法和文化观念,又注重挖掘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学者。通过研究,闻一多提出“诗唐”、诗人人格与诗的风格统一、诗具有怡情养性功能、律诗是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特点的诗歌体裁等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闻一多对唐诗民族文化特征的认识与其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文化立场有因果关系。他的唐诗研究也给予我们当代的唐诗研究以深刻的启示:我们既要勇于接受和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又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于对二十世纪上半期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理论做一纵向的考察,力求避免单一的政治判断而将其纳入到其所产生的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特别是在其与世界主义的文化取向的对立、对话关系中来分析其语义指向,一方面指出其产生的现实依据,一方面揭示其文化特性和偏失。本文倾向于将其与世界主义的关系视作是一种对立但又是互补性的关系。中国新文学并非象西方学者所言是一种单纯的“民族寓言”,它也有其占主导性的世界主义的文化取向,同时它也在努力寻找自身民族文化的根基。虽然由于民族救亡的急务,本时期的民族主义突出表现为一种政治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文化民族主义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有别于西方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但以往史学界对此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对近代文化民族主义问题作一全面,系统地探讨,本文认为,文化民族主义是代代中国社会的一种进步性思潮,它在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侵略,抵拒国内思想西化思潮的泛滥,提高国人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与自信心,以及推动传统学术近代化诸方面,均起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亦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浓厚的民族文化自恋情结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也表现出其消极,保守的一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某些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日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文化领域统一思想认识的客观要求,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运动兴起,呈现出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并兴的特点。不守旧,不盲从,在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进行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文化凸显了其文化建设路径选择,彰显了自主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思路,而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其核心和精髓。由于其文化取向上的现代性,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独具特色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经历了《言治》时期、留日时期、新文化运动初期,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走向成熟。其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构建民主主义的民族国家、改造民族性、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坚定民族信心,强化民族认同、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主张民族自决和联治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无产阶级化”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理性的民族主义,是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的民族主义,也是有强烈世界主义色彩的超越型民族主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演进历程的重要一环,对后世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其内涵有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和从功利到理性的飞跃,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特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终极追求。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而之所以能兼纳两种不同,与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和个人特有的经历有关。在推翻皇权专制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今后处理国内各民族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恢复民族精神"的强调,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添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向近代民族发展和进步。其"反帝"主张的明确提出,弥补了早期民族主义的缺陷,推动了中华民族反压迫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系指20世纪90年代初泛起于我国境内,特定民族群体族员以民族认同为基点,以民族情感归附为纽带,以民族群体为忠诚对象,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追求民族利益、维护民族尊严为指向的意识形态或实践运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多样而复杂,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投射对象的国族民族主义和以具体民族利益为投射对象的族类民族主义最具典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双面体",或如天使,具有凝聚民族力量、展现民族活力、提升民族精神之效;或如恶魔,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有将民族推向万劫不复之力。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植根于当代中国沃土中的民族主义,无论以何种面貌登台,都带有较强的西方性,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渗透力、溶蚀力,必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对此,绝不能敷衍塞责,而应当以审慎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对其认真对待、谨慎处理,做到正面回应,科学引领,以便在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中寻求最大共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西方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经梁启超等先进人士的引介,开始在中国生根,其显著成果一是确立了多民族共同体的中华民族的认知;二是通过辛亥革命一度出现了现代民族国家。民国时期,现代的民族国家虽然只剩下一块招牌,但国人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并未停止,集中在探讨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新的民族国家构想上。然而,随着其后民族主义的泛化以及意识形态化,民族主义被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这非常不利于实现民族自觉和国家振兴。  相似文献   

15.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亚非地区的反殖民运动与民族革命运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力量不均衡的"世界舞台"。这一"舞台"既是中国知识分子想象性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前提,同时也为他们理解和建构"民族"、"国家"等一系列概念提供了现实和理论支持。《世纪大舞台》将中国的民族主义形成过程放置到与亚非民族运动互动的"全球史"论述中,揭示中国民族主义的独特性,阐释了民族主义为何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认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国家民族主义是以国家为载体,代表或体现、维护国家利益为至高原则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国家民族主义与民主、自由相连,以实利为基础,以国家为载体,具有外倾性和排外性,体现并维护族群利益与扩大利益而表现出扩张与侵略的矛盾特征。欧洲各国强烈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及其实践正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战后对欧洲彻底衰落的反思,导致了欧洲区域政治上对国家民族主义的超越,即超国家治理。首先,超国家治理是建立在具有普世性的自由和民主之上的,以生命个体之自存与延续得到普遍尊重为基本内涵,族群的血缘、地域、文化同质性认同理念被扬弃;其次民族国家的固守族群个体实利模式被打破,创建起具有普适性的利益协调机构来实现生命个体的实利追求。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实践说明,人类社会在政治上超越民族国家之藩篱是可能的,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机构设置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理论来观察,总结时代的特点,外迫于救亡的压力,内激于现代性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国家的建构问题,并开始运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从主权、国民、领土等方面来建构民族国家,虽然遇到诸多认同困扰、焦虑甚至危机,但这是中国人国家观念转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国家主义视“国家”为人类最高群体,坚持国家的统一与秩序优先于民主和自由,鼓吹个人为国家无条件奉献。这些观点在梁启超的“新民说”中都有体现。它表现在政治伦理方面的“群己之辩”上,其内容不再是个人与普遍的“人类群”的关系,而是个人与“政治国家”的公私之辩。也表现在自由观上,其自由成为张扬团体(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与个性的国家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梁启超的个案折射了国家主义发生初期的思想环节,也多少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主义缺少国家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的文化民族主义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他不仅对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对西方先进文化也有极大的包容性,并致力于乡村教育以改造国民性。在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的体认中,梁漱溟衍生出对民族国家和文化前途的强烈的忧世情怀。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民族主义成为解构梁漱溟思想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