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以往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加恶劣,其不仅危害到了造谣对象的工作与生活,欺骗了广大网民,引起社会恐慌,也威胁到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因而有必要对如何规避网络造谣的危害及风险进行探讨。针对其所带来的各种危害与风险,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网络伦理的宣传力度、增强他律与自律、使用信息过滤技术等技术手段及架构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等角度出发来实现将网络造谣事件的出现概率最小化。  相似文献   

2.
<正>【剧情简介】初中生小林在网络上以给别人造谣为乐,被同学劝说后仍然不以为意。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境中他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他切身感受到了被欺凌的痛苦,由此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下定决心改正。从梦中醒来后,他逐渐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主要人物】小林:初中男生,经常在网络上诋毁、攻击他人。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一些热点网络事件,帮助学生认清网络谣言的危害,进而认识到编造、散布网络谣言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最后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相似文献   

4.
为规制网络造谣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首先阐述了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由来,在此基础上论证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规定存在缺陷。在理论上公共场所可以扩大解释为网络空间,但公共场所秩序不能等价为网络空间秩序。网络造谣行为引起的社会秩序严重混乱不仅在认定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此行为与所引起的社会秩序混乱在空间上存在不一致,与寻衅滋事罪规定的起哄闹事引起的公共场所秩序混乱不相符合。因此若要规制网络造谣行为,需要对此行为进行专门立法,具体规定该行为的类型和范围,真正起到维护公民言论自由和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又没有明显利己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本文通过编制"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调查问卷,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探讨了提高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前,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公害,它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传播,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给我国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了极坏影响和损失。依法严肃整治和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已势在必行。本文揭示了网络谣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我国在网络谣言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具体措施,旨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抵制网络谣言,使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网络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有益的,自愿实施的行为。本文通过追踪调查上海某中学的BBS,发现无偿提供信息是青少年主要的亲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呈现出行为主体符号化、相对不确定性与“零”损失;互动形态多样性;行为主题多为无偿提供信息和精神支持,行为结果具有强扩散性等特征。为促进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需要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规范虚拟社区秩序,培育虚拟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存在与泛滥 ,困扰着人们社会生活 ,严重损害人们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计算机网络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盗窃 ;非法进入并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 ;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征 :犯罪分子年龄偏小现象严重 ;犯罪手段的隐蔽性和高智能性 ;社会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对策 :加强科技性防范 ;加强执法队伍和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 ;加强立法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化社会里,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过度使用和不良使用互联网会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造成身心损害,危害家庭和社会.所以青少年网络成瘾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文章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840名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探讨青少年网络行为和心理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网络健康教育、网络成瘾机制、诊断方法、矫治措施和防治策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的普及与推广,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个体,已经成为了网络社会日常话语和行为的主要单位。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缺场性特征和大众广泛参与的影响下,个体化在中国网络社会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社会网络的个体化发展,在缺乏网络行为的指导和审查情况下,人们易产生一些不合社会规范、危害社会秩序的失范行为。因此,只有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的个体化发展,在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加强网络社会控制,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网络家园”。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存在与泛滥,困扰着人们社会生活,严重损害人们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计算机网络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盗窃;非法进入并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征:犯罪分子年龄偏小现象严重;犯罪手段的隐蔽性和高智能性;社会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对策:加强科技性防范;加强执法队伍和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立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法考查澳门1208名年龄由10岁至21岁在校中小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及其与对他人信赖感、主观幸福感、社会疏离感、内外向四个方面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网络依赖程度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男性的网络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女性,初一学生的严重与轻度网络依赖比例最高。(2)网络依赖组在网络聊天、打游戏、影视音乐、下载及浏览成人网站这五项网络使用行为上所花的时间显著高于无依赖组。(3)网络依赖组与无网络依赖组在对他人信赖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社会疏离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因自身的不成熟和一些外界因素,频繁出现网络失范行为。行为的实施与结果的产生相统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危害个人身心、阻碍校园先进文化的传播、扰乱网上网下社会的安定。革新高校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创新网络监管技术和完善法律法规也要跟上步伐,建立全方位的防范体系,从内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从外规范其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4.
牛迎艳 《考试周刊》2013,(90):110-111
当前,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每个人使用网络的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与他人发生联系,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所以要学会独立分辨和消除对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的不恰当应用行为。首先.高中生要形成鉴别和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判断和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发现关、欣赏表、表现美的能力。其次,高中生要树立与网络和网络技术应用有关的社会责任感.包括为自己使用网络的行为负责.在利用网络为自己带来便利时要注意保护他人的社会利益,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负责任地、合法地、合乎道德地使用网络和网络技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1.网络经济罪错行为。网络经济罪错行为在青少年网络罪错行为中占较大比例。由于青少年大多经济上不能独立,加之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使他们极易采取不劳而获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耍,网络的虚拟性恰好为他们的作案动机提供了方便,借助网络诈骗他人钱财,盗窃他人商业秘密或财产。抢劫他人财物,甚至实施绑架勒索等。  相似文献   

16.
一、青少年网络罪错行为的表现1.网络经济罪错行为。网络经济罪错行为在青少年网络罪错行为中占较大比例。由于青少年大多经济上不能独立,加之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使他们极易采取不劳而获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网络的虚拟性恰好为他们的作案动机提供了方便,借助网络诈骗他人钱财,盗窃他人商业秘密或财产,抢劫他人财物,甚至实施绑架勒索等。2.制造和传播黄、赌、毒等有害信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无国界、地界之分,目前世界尚缺乏统一的网络管理措施,使得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泛滥成灾,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再加上青少年缺乏…  相似文献   

17.
杜晓冰 《华章》2007,(9):148-148
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多半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行为,无法体现社会构建主义的要义.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社会构建主义有了用武之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者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本文探讨的就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广阔的信息空间,也给谣言提供了新的、更具时效性和隐蔽性的传播工具。网络上散播的虚假言论、恶意炒作、错误思潮腐蚀广大网民思想,混淆公众视听,为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有损他人利益,降低政府公信力。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企业违规碳排放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基于前景理论,构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针对违规碳排放网络舆论监督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Vensim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心理效应会对主体在违规碳排放事件发生后的行为策略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增大对企业瞒报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有利于企业如实公布违规碳排放信息;增加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感知收益与降低公众选择造谣歪曲事实的概率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舆论监督,而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又有利于促进政府积极回应社会的关注,促使企业如实公布违规碳排放信息。建议提升对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激励,同时需重点关注谣言的管控,增大对企业瞒报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且关注其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20.
兰军 《成长》2006,(9):90-91
“高州造谣事件”:互联网上有人贴出帖子,“广东高州市工商局人员在进行市场管理时,打死一名刚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一时在当地成了引人瞩目的社会话题。后来警方连日侦查,证实这是谣言,这起事件中“网络造谣者”之一的李某被处以刑事拘留,未满18岁的郑某则被处以治安罚款。这是内地政府首次高调地对互联网上流布的失实信息进行调查和行政处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