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训康示俭》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训诫。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典型的事例,告诫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今天读来,仍可得到如下有益启示。第一,应以俭素为美,形成崇尚节俭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节俭习品质。文章从“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先写自己自幼不爱“金银华美之服”,羞佩艳丽珍贵之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独以俭素为美”,恪守孔子“以约失之者鲜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中小学生发育普遍提前,但因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滞后性与生理发育的超前性的矛盾,引发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诸多问题。如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尊师节俭意识差、厌学情绪及“早恋”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以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道家倡导知足寡欲的价值取向,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和“以内乐外”的人生旨趣,又通过崇俭抑奢、俭以养生等修养方法激活人们节俭去奢的抵御能力.弘扬这些人生智慧,有助于培育廉俭之德,形成抵御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精神动力,不失为防治腐败的一剂药方.  相似文献   

4.
育人于勤俭之中,既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经验,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凡是有识之士,无不以提倡节俭来教育自己的子女,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然而,今天却有一些中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追求名牌,讲究吃穿,奢侈浪费,互相攀比。他们对父母的辛勤劳动熟视无睹,甚至滋生了“只知享受,不讲奉献”的不良思想。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习惯,使孩子长大后成为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5.
关耳 《教育艺术》2007,(12):40-41
古代有识之士曾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生的理想和追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坦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代封建士大夫、政治家尚能看到修行、节俭对于保持道德操守的积极作用,看到奢靡对于人的精神腐蚀作用,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课本注释日:“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并不恰当。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究其原因,是注释者把句中的“约”字解释错了。事实上,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夫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课本对此作了注释,曰:“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归因赵光辉对时尚的追求是时下中小学生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有社会、学校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中小学生本身的心理因素的作用。故此,本文拟从心理方面对中小学生追求时尚的现象作一分析,以便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9.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对其子司马康进行节俭教育的一篇家训。作者从日常生活和亲身经历着笔,教诲其子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这篇家训,作为议论文,在论证上不是抽象地析理、空洞地说教,而是让事实讲话。在这样一篇不长的文章里,列举了十二个事例。这种大量而又恰当的用例,在议论文中可以说是不多见的。作者分别从家风、礼数、生活作风等角度,从美德的高度,驾驭安排这些材料,进行正反对比、古今对照,使得俭与侈、德与恶、美与丑、贤与庸、立与败、福与祸形成强烈的反差,崇俭戒奢的观点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消费思想主要是以黜奢崇俭为主,节俭消费观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在古代也出现过奢靡的消费思想,奢靡消费思想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只有奢俭适度的消费思想,才是一种较理想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1.
网络以传递信息的丰富性、多元性、快捷性、时效性,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今世界的崭新窗口,他们借助网络可以自主地获取多方面的学习资源,这为拓展中小学生适应未来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而他们在网上冲浪的学习实践也掌握了一些网络技术,初步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也即网络社会的基本生存本领。也正是因为网络的这种神奇魅力,使得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追求时尚的中小学生对上网趋之若鹜。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虚拟性等特点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控制能力差。网络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以及中小学…  相似文献   

12.
潘东昌同学问:《训俭示康》一文中,作者是如何做到举例繁富而又不显累赘的?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诫其子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一篇说理文。作者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接着又以他的父亲为例,从家风角度,以长辈身份,正面教诲后代,显得亲切。第3段举的三个事例,主人公与司马光不仅同一朝代,而且地位也相同,三人都是宰相或参知政事,用同朝同地位而同样节俭的事例教育后代,很有说服力。而援引这三个事例时角度又各不相同:李文靖公是居室节俭,参政鲁公是饮食节俭,张文节公则是强调地位变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之作。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摒弃奢靡。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列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论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在这一方面还含有批判当世奢靡之风的内容。由此凸显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事实为依据的写作特色,起到了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习成瘾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其全部精力倾注其中,仅仅把学习作为精神上的动力,以追求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忽略其他方面的一种成瘾行为。本文从心理学理论角度和内部心理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生学习成瘾行为的心理原因,并探讨了中小学生学习成瘾的解决对策及心理干预措施,为有效帮助中小学生避免过度学习,预防学习成瘾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古到今,节俭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社会美德,孔子就主张在符合礼的前提下,“与其奢也,宁俭。”以后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此都有过论述。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欲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一般人逾越礼制,追求奢靡的现象不断出现,形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在这里,传统的社会美德已被抛到了脑后,人们看重的是眼前的物质享受。在这里,不仅有权有势的上层统治阶级和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商人在追逐奢靡,而且一般市井小民、奴仆娼妓也参与到这个追逐潮流之中,显现出异于封建传统主旋律的格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亟待创新,以应对挑战。基于微信小程序构建的中小学生心理互动辅导平台,弥补了传统心理辅导工作中专业咨询资源匮乏等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在线朋辈心理辅导、实地心理咨询预约、心理杂志阅读、自评心理测试等服务,为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厌学现象已经成了中小学教育中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如果不尽快帮助一些学生摆脱厌学情绪,小则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则会影响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中小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探索,从而寻求解...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危机。文章阐述了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背景、主要表现,分析了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影响,探讨了应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措施与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注意事项。措施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复旦大学总务处作为全面负责学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师生满意、学校放心”为工作宗旨和评判标准,在工作中紧密围绕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和空间资源节约以及推进节能减排、倡导爱粮节粮等开展创新实践,不断推动后勤服务保障低成本、高质量发展,用力、用情、用智、用功、用心让师生“过好日子”。  相似文献   

20.
以1016名中小学生为被试,以《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考试焦虑》问卷为工具,探讨中小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考试焦虑的现状。结果表明:(1)部分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大部分学生缺乏考试心理控制能力。(2)考试焦虑与考试心理控制能力在性别、学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考试心理控制能力学生的考试焦虑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