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代大于越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于越府是辽代北面朝官系统的机构。大于越最初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辽代有数位契丹贵族得践此职。一般认为,大于越是辽代的尊官,就像封建传统职官制度中的三公。实际上,在辽代的不同时期,这个职官的实际权力、地位、铨选条件是不一样的,不能与“三公”并论,应当结合辽代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大于越因地位高、权力大,直接左右着辽朝的政局。辽代的大于越全部都由契丹族担任。  相似文献   

2.
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外国学者在契丹人种方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引以为据的不过是少数契丹文词汇。本文综合豪欠营、山咀子两处辽代契丹族墓地出土颅骨的人种学分折结果,认为辽代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归入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但是也有某些混杂的种族因素。文中对考古资料的定量分析表明,辽代契丹族与汉代鲜卑族在基本体质特征上有某种接近的趋向。笔者分析了有关人类学资料,表明契丹族源于鲜卑、匈奴血统,而非当地的土著祖先。  相似文献   

3.
达斡尔族历史上是居住在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地带,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猎,生息*衍.关于族源,有些史学家认为达斡尔佳是契丹的后汉,因其语言、历史传说及一些风俗习惯与辽代的契丹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认为,达斡尔族原是辽契丹的一支,于金灭江后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起来的。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侵入显龙江流域,江北的达四尔族为了躲进沙俄的侵扰,被迫南迁至嫩江流域一带.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统治者为了征服新疆反清的准阿尔部,在东北抽调了达斡尔等民族的士兵西征。当时,达斡尔、钢温克族官兵以“索伦营”的名义编入…  相似文献   

4.
契丹族在建立辽朝以前,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时代。随着阿保机建国后势力的逐渐扩展,契丹族开始接触并接受中原汉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影响。以往文章多侧重于战争和辽代内部机构的研究,本文欲从辽代官学、私学和科举三个方面阐述辽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辽代契丹族官制中实行世选制的问题,早在清代乾嘉时期就已被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所发现,他在他的代表作《甘二史札记》(卷廿七)中列有“辽官世选之例”条,明确提出“辽初功臣无世袭,而有世选之例”.并举出《辽史》中的实例加以证明.在赵翼发现的基础上,陈述先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末曾撰《契丹世选考(附表)》(刊登于《史语所集刊》)8,1939.9)一文,进一步考证了辽代官制中具有北方民族特点的北面官的世选问题.指出世选是契丹旧俗,主要大吏,握军政柄者,  相似文献   

6.
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北、南分制,契丹人与汉人“因俗而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是辽代统治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北、南分制的双轨行政制度略加阐述。 一、双轨制度是历史的产物 1.汉文化对契丹的冲击和影响 正当中原处于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之际,契丹族在北方草原上日渐兴盛。公元916年(神州元年),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从此称雄北国,威震四方,形成“东至于海,西至金沙,暨于流沙,北至(?)河,南至白沟”的大辽帝国,同后来的中原北宋王朝相抗衡,历时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7.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建国以后国家政权主要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掌控,后族萧氏在辽代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阜新发掘的辽代萧和家族墓,不仅为研究萧和家族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进一步探讨辽代后族,尤其是萧和家族在辽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8.
关于契丹汗位的承袭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史多称辽太祖建国前,契丹可汗是由“八部大人”“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主张这个说法的,有《旧五代史》、《辽史》、苏逢吉《汉高祖实录》、叶隆礼《契丹国志》等。例如: 《旧五代史》卷137:“先是,契丹之先,大贺氏……分为八部,每部皆号大人,内推一人为主,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及安巴坚 (阿保机)为主,……不受诸族之代,遂自称国主。”《辽史》卷63:“八部大人法常三岁代,迭刺部耶律阿保机建鼓旗,自为一部,不肯受代,自号为王……。”这些记载,颇为现代学者所采信。如马家升《辽史证误三种》以为:新旧五代史关于八部相代  相似文献   

9.
契丹巫教与萨满教在宗教内涵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一、契丹巫教早于萨满教.二、契丹巫教超越了原始宗教的范畴.在论及辽代契丹本民族宗教时使用“契丹巫教”这一称谓更为适当.  相似文献   

10.
辽金史简说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早在公元389年北魏建立时,契丹就与北魏发生了联系。西辽灭亡于1218年。契丹族的历史前后有八百多年。它的活动地区是东北三省、内蒙、西北、外蒙以至苏联中亚一部——巴尔喀什湖以西到花刺子模,南部包括河北、t山西一带。俄语把“中国”称为“Kumaú”(契丹),说明契丹族影响很大。但是有关契丹族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而《辽史》的错误又较多。因此,研究辽史,提出问题易,解决问题难。  相似文献   

11.
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我国北方的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朝代,曾与中原的五代十国、北宋并列被称为“南北朝”。在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画卷中,契丹族中出现了不少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就辽朝的官吏而言,除少数汉人及奚和渤海等人外,多数是契丹人。有人说,辽朝的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说:“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似乎辽代是一朝一都。笔者翻阅了北师大版教材,发现此处表述仍然含糊不清。其实,辽代共有五个都城,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这叫“五京制”。那么“五京”分别设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辽奚文化追溯王峰奚族,古北方的少数民族。唐末辽建国初被契丹民族所征眼,成为辽国异族国民,并为辽国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奚文化之源“奚本曰库莫奚,东胡宇文之别种也。”}腐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炎帝之裔日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  相似文献   

14.
辽代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游牧民族狩猎习俗的文化基因注入了契丹民族的血脉.辽代皇帝的捺钵管理制度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和朝代特点,由统治者所引领的狩猎习俗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鹰猎是辽代皇帝狩猎的重要内容之一。辽统治者对鹰猎的推崇最终成为辽王朝湮灭的序曲.  相似文献   

15.
一、在色楞格河的游牧地域篾儿乞惕部虽然在唐朝未见著录,但到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朝时,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部落,所以在《辽史》中记载了他们的分布地域和简单活动情况。《辽史·道宗本纪》寿隆二年(1069)记称:“十二月已未斡特刺讨梅里急破之。”三年(1070)又称:“十一月丁丑西北统军司奏讨梅里急捷。”这里的梅里急即篾儿乞惕部,在辽朝已是一个人数较多的部落,才能不断反抗契丹族的统治,并于1069年遭到契丹军队的镇压。如果篾儿乞惕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辽上京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其前身是巴林左旗博物馆。博物馆外形以著名的辽祖州石室为原形,正厅8根汉白玉柱代表契丹八部,横梁汉白玉雕刻辽代佛教妙音鸟。直径2米的馆徽以该馆镇馆之宝——契丹银币为原型制造,银币上面刻有“天朝万岁”四个契丹大字。  相似文献   

17.
辽代玉器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本无用玉传统,建国后却大量使用玉器。从造型、文饰、功能上分析辽代玉器,可基本概括出其主要汇蓄有中原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等因素。分析辽代玉器的文化因素,对研究辽代物质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传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契丹平民的“穹庐”与仿汉式房屋辽代,一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经历了由“以车帐为家”到建造仿汉式房屋的过程。而大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却始终没有改变,他们一直“居以穹庐”。早期的契丹人全部生活在今东北西部、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的大草原上,以牧猎为生。他们一年四季,随水草而迁徙牧措,无固定“住所”,即如《辽史》所言:“契丹之初,靡有定所。”此时的契丹人,均“以车帐为家”,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问居住在“穹庐”中。有一首《契丹风土歌》,即描绘了早期契丹人在茫茫的大草原上,  相似文献   

19.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论述了北方文化的系统情况,契丹姓氏的演变,叙述了契丹的文化过程,介绍了辽代的语言文字的三种形态,统计了辽代文学现有文本的数量,详细地说明了辽代文学的写作、发表、印刷、出版、保存情况。  相似文献   

20.
在辽代历史研究中,政权机构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课题。一方面研究这个问题要涉及契丹族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铨选职官的民族性以及与中原政权传统职官制度的关系等,另一方面资料缺漏严重,错误较多,所以,许多问题仍处在阙疑和争论之中。最近,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何天明撰写、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辽代政权机构史稿》,对辽代政权机构的渊源、特点以及北、南面朝官的主要机构、北、南面地方官的部分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许多新的突破,为辽代政权机构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