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洛夫的诗表达了沉重的家国乡愁。洛夫的乡愁诗主要抒发对童年的追忆、对家乡的怀想、对亲友的牵念和对祖国的思恋之情;洛夫诗歌抒发的乡悉不仅是“小我”的乡愁,而且是“大我”的乡愁:洛夫乡愁沉重,诗便成为他最了的怀载体  相似文献   

2.
李白漫游的人生注定了乡愁成为他诗歌的主要旋律,"客寓意识"是其基于身份认同、心灵归宿意义上的更深刻的乡愁,而方文山词作刻划出了当代都市人群流动生存状态下的心灵困境,并伴生出社会转型和地缘政治所带来的强烈的文化乡愁,为"客寓意识"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近期出现的几个文化事件,表征着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身份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全球化背景下对消费文化的身份认同,以及消费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受到消费文化的破坏,同一性受到威胁,社会、阶级认同遭到弱化。  相似文献   

4.
被诗歌界誉为"诗魔"的台湾著名现代诗人洛夫"回归时期"写作了不少乡愁诗。他的乡愁诗既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又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影响,将现代的诗歌表达方式与传统的诗情融汇在一起,达到了传统和现代臻为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6.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现代人大多集矛盾和边际性于一身,难以把握自身文化身份,进而成为边际人。文化认同危机不仅严重影响着边际人的现实生存,也制约着其人格健康发展。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边际人人格发展中具有导引和规约作用。认知是认同的前提,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在理论的认同与内化上下功夫,从而为边际人化解文化认同危机、找到精神指引、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学界及余光中本人都一再强调他历经了从追求现代到重返古典的诗路跋涉,却忽视了他于千变万化中恒在的对再现艺术观的决绝反抗,对欲爱纠结、生死焦虑、文化乡愁的创造性表现,以及对中华文化认同与身份界定的沉思,实践着从克罗齐到科林伍德的“直觉-表现“说,深得屈原、李白和李商隐的神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表现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发展趋势给国内英文报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国内英文报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英文报纸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及产生的原因,并指出若应对全球化变革的挑战,国内英文报纸必须通过树立民族本位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建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立文化平等互补的多元视角去构建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孤独与恐惧、绝望与死亡是普拉斯诗歌的主题.她对死亡的偏爱、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表现了她感受和探索生命的独特方式.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普拉斯诗歌的特点,从其身份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越界、失重、身份混杂、身份认同等来探讨其在诗中的独特叙事策略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人乡愁产生的缘由和乡愁文学等。乡愁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文化乡愁的载体,其书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归古典,是一种文化寻根。现代人拥有文化乡愁,意味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乡愁正是传统文化的天然保护剂。  相似文献   

12.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岑参,作为唐代亲临西域的边塞诗人,用他们的具体创作展示了唐人的民族观、地域观之变化和发展,昭示了整个唐代中华民族文化与心态的变化轨迹。文章试从创作的选材和审美角度入手,分析二人边塞诗深远的文化意义,以此更好地了解唐代边塞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诗词之妙在于诗人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这些文化意象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诗歌的核心在于理解诗歌中的文化意象。通过对中西方意象理论的介绍,以期让读者对文化意象有一个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14.
咏史诗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诗》、史文化的传播培育了良好的咏史诗创作与接受的话语环境;《诗》、史在社会功用上的融合规定了咏史诗的诉说对象;用诗方式和史学思维为咏史诗的创作与接受提供了思维模式;知识分子在沦落中坚守的文化心态是咏史诗创作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亡国咏怀诗自古以来乃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诗人们大多沉湎于哀时的情绪中,并以其特殊的敏感、沉重的感叹,体物于工致,抒情于深刻。此种哀情显出诗人不忘世事之痛,赋予诗歌哀婉的基调。本文从此类诗歌的几种翻译方法及技巧入手,探讨如何更好地向译语读者传达亡国咏怀诗歌的别样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西昆诗人中,虽然有关于杨亿不喜杜甫诗歌的记载,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学习杜诗。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受到杜诗的影响,更发展了杜诗的艺术特点。他们大力创作五排和七排,在用典上求深求怪,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从"体物"到"禁体物"的过渡,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学界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闻一多诗作后认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可概括为文化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赞扬传统文化,挽救传统文化。闻一多诗歌的这种特质,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对挽救民族危难,发展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时至今日仍不失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集中地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品格,即人生信念、社会理想、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价值追求。中国被世人称为"诗之国",而唐诗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居于中心的地位。唐诗中张扬性情、率真自由,情系天地、浑厚蕴藉,心灵相映、人情浓厚,刚健自强,关注民生等文化品格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激励着后人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新诗的危机是整个诗歌面临的现代性困境的反映。这种危机,不仅仅是诗歌的艺术或内容的问题,更与它所处的整个现代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中国现代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导致了诗歌本身地位的日趋边缘化。这对新诗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30年代诗歌在都市文化市场中的境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诗歌的这种现代性困境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