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日本的文字排版历史1.1 活字排版日本的活字排版始于1905年耶稣会教士带来的西洋印刷术,此后曾因基督教的被禁而中断。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荷兰传人了近代西洋印刷术,并进行了荷兰原版书籍的排版印刷。    相似文献   

2.
苏轼不藏书     
青丝 《湖南档案》2013,(3):45-46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以活字排版的印刷法、图书也就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一、建立校对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校对”这一行当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可以说自从有文字及其载体便有校对。古代的校对称作“校雠”,与编著者并存于世。到了近代,随着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的兴起,和出版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编辑工作逐渐分离成出版工作的两个专业,两道工序一编辑、校对。自80年代初始,历经10余载.如今编辑学已经初步建立。编辑既然已有学,  相似文献   

4.
今天,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排版、激光打印,印刷出版变得非常简单、快捷。曾经在中国文化传播历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雕版、石版、活字等印刷技术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的只有历史教科书的记载和博物馆、图书馆保存的典籍实物以及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的产品予以珍藏。然而,尽管这些印刷技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为过去,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历程中曾经发生的巨大作用。油印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年建立的博物馆中,古代墓葬博物馆引人注目。继我国第一座集中迁移墓葬的洛阳古代墓葬博物馆之后,湖南省博物馆准备筹建“楚魂”古墓陈列区,甘肃省博物馆拟建的分馆中,也将恢复数座古代墓葬。可以预料,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多种形式的博物馆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这种情况下,了解我国古代墓葬博物馆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状况,对古代墓葬博物馆的特点进行总结,对古代墓葬的保护和开发进行讨论,就十分必要了。墓葬,做为人死后尸体的埋置处,受到古代人们的重视,除建造坟墓,随葬物品外,还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代经史论集、诗词歌赋的形成和传播,无一不是汉字文化的功劳。“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发明以来,印刷字体也逐步从手写书法中分支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从雕版、木活字、泥活字到铅字,印刷字体也衍变成宋体、黑体、仿宋、楷体等。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DIP技术的发展,印刷体汉字也已进入了电脑时代,短短几年里,使用了几十年的铅字一下子被电脑排版、激光照排所淘汰了,DTP系统可选用的印刷字体也有几十种之多。表面上看…  相似文献   

7.
约瑟夫·普利策的《世界报》在版面设计上进行了第一个改革——横向排版,这是1898年5月8日开始的。在这之前,英美报纸是竖向排版。一版由七、八栏组成,一栏宽约10,10.5,13或140em、(em是欧美文字排版的字行长度单位。它表示欧美文字活字宽度的大小,以一个12点的‘M’为全身)。 1898年到1900年,其另一进步是字体的逐渐清晰,油墨加浓和对称排版。  相似文献   

8.
墨香渐远     
23年前的今天,我正坐在一间木地板的俄式办公室里,校对着一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铅活字排版的<陶渊明集>,头顶上的老式吊扇摇摇欲坠.  相似文献   

9.
台湾洪范出版社始终坚持以铅字排版出书,但最近在完成《徐志摩全集》铅字排版以后,终于改用电脑排版。因为,台湾目前唯一仅存活字版印刷的永裕印刷厂,最近宣布结束活版,改为电脑排版。从此,台湾的铅字排版正式走进历史。台北市众多印刷厂一向以活字排版承印书刊和零件,自从10年前出现电脑排版的强劲对手后,生意一落千丈,迫使许多印刷厂改弦更张,现在连最后一家也没有活版了。洪范出版社发行人认为,铅字加油墨能使字体看起来特别灵活,而且有立体感,所以他们特别喜欢铅印。据说目前英国、日本仍保留活字版印诗集,成品相当考究。洪范也做过调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绍兴历史文化变迁,从绍兴雕版印刷最早的文献记载、绍兴雕版印刷的兴衰、吕抚的活字泥版印刷、木活字排印谱牒等四个方面来考述古代绍兴印刷业,探讨其渊源。  相似文献   

11.
董丽霞 《兰台世界》2015,(6):113-114
握槊是古代的一种博戏,现已失传。结合历代文献的记载,探究握槊的起源、发展、流行、消失的大概演化轨迹,以唤起人们对古代多姿多彩游艺文化的记忆,也将为人们研究握槊博戏提供可靠的文献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印刷史上,金属活字是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活字以铜活字为主,时至近代,金属活字是世界印刷发展的起点,因此应该重视对金属活字印刷史的研究。中国在发明雕版印刷之后,发明了活字印刷,同时也发明了铜版印刷和铜活字印刷。朝鲜在毕鼻活字的基础上继续研制铜活字,并利用铜活字印刷图书,取得了成果。中、朝两国在不同时期对铜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第三时期(开创复制技术的时期)——公元八世纪前后至公元1455年——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开创了图书的复制技术。这个时期,始于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时间约在八世纪前后。雕版印刷的出现,标志着书籍依靠手抄时代的结束,开创了印刷复制的新时代,图书的创作和出版,得到了空前繁荣。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公元1041~1048年间,中国人毕升首创胶泥活字,又开创了活字排版印刷的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图书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尽管毕升的胶泥活字还有缺点,但它是一种新技术的创造。这个创造也是得来不易的,是人类经过近三百年雕版印刷实践后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38年(1773),根据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了一部分当时罕存的宋元古籍,四库馆副执事金简用木活字排印出版了这批古籍,乾隆帝以“活字”不雅,改称“武英殿聚珍版。乾隆41年(1766)9月,将这部丛书颁行东南五省,并准许翻印,于是各地纷纷照本开雕,苏州、浙江、福建、江西书局、广东广雅书局先后出版,这六种版本通称作“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其中将武英殿的活字印本称作“内聚珍”或“殿本”,将地方印本称作“外聚珍”。下面拟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这几种版本的异同做些浅略的介绍。1刊刻时间和种类殿本在…  相似文献   

15.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当时的印刷术以整块书板雕印为主。活字摆版印刷图书,则是我国印刷术中的一大发明,也是对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的伟大贡献。史载宋代毕昇(?——约1051),是我国活字印书的第一个发明者,这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方法是在长方体的胶泥上刻字,然后烧制成一枚枚活字,排印前,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质栏框,于板上敷一层拌和纸灰的松脂蜡,然后将活字依次排在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9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以下称电脑)为标志的“第三次浪潮”冲击了我国的印刷出版业。其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浪头”。第一个浪头是电脑录入排版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取代了铅活字排版技术,胶印取代了铅印。这一次冲击对于校对工作来说,除了电脑录入排版技术带来的编码、击键、指令、存储、改版、转换等特有出错规律,从而增加了保证校对质量的难度外,并无大的影响。第二个浪头是由于个人电脑的普及,磁盘原稿迅速  相似文献   

17.
在计算机中使用BD排版语言排跨版表是教学中一个难点。因为跨版表中宽度值如超出版芯宽,表行总高度如超出版芯纵向尺寸,则该表的·S2大样文件为能生成,不能显示版面效果;反之该表的宽度值、表行总高度值小于版芯尺寸,则又不符合书刊表格排版要求。 教学中为了使同学们能排出符合书刊要求的跨版表,笔者将从前的铅合金活字排版中的“字号换算,表格栏宽值、表行高度值计算”的方法引用于跨版表的教学,这种新老结合的方法,初看有点新奇,难于理  相似文献   

18.
新疆日报印刷厂于1985年初从英国蒙纳公司引进一套激光照排机系统,经安装调试,6台照排维文期刊,4台照排哈文期刊,去年已投入生产。今年5月1日前夕,又运用激光照排机2台汉文终端照排了《新疆工人报》,效果良好。运用激光照排机,可以取代沿用几百年的活字排版,由热排变冷排,解决铅污染,对保护环境有利。输入终端机,代替了繁重的手工拣字劳动,操  相似文献   

19.
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没有像古代朝鲜和中世纪末期欧洲那样成为文献复制方式的主流,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相关。活字技术适合一次性印刷大批量书籍,不如雕版技术适合长线印刷。中国地域广袤,除中央机构刻印书籍外,地方印书业也比较发达,官府、书院、私人等都刻印或覆刻书籍,一次性印量有限,多采用雕版技术长线印刷。古代朝鲜在学习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与其社会特点与需要相结合,得到了广泛应用。古代朝鲜中央设立书籍院,铸造活字,统一负责图书印刷并发放至地方,活字技术正好适合大批量图书的印刷。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不同的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合金活字时,正值欧洲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前夜,活字印刷适应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文献印刷和传播的需要,社会结构、工商业环境、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出版企业化等因素,推动了活字印刷在欧洲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未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它仍在传播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雕版印刷术一道,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20.
王益军 《出版参考》2015,(15):47-48
何谓古籍版本?简言之,就是同一部古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刊本.我国的古代图书,历经了千年的风雨变迁、兵燹水火,其脱讹散佚者颇为严重.其间,屡经历代传抄影写与刻印,形成了各种版本之间的差异.诸如内容的增删修改,刻写的字体大小,版面的长短阔窄,印刷的精良粗陋,以及装订的精美简易等,均有所不同.版本不仅限于木版雕刻的书本,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写在竹简木牍和锦帛上的本子,以及后世的活字排版、照像石印、铅字排印等书本,均属于版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