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牧压梯度上草原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放牧强度呈梯级增强的情况下,研究了牧压对羊草草原(leymus chinense)和大针茅草原(stipa grandis)两个生物群落系列土壤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姬蚯蚓和膜翅类及鞘翅类的数量动态可作为监测草场退化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
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柳杉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89×104只/m2,共60类,分属于5门10纲25目.林窗各层土壤动物类群数高于林下,并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枯落物和10~15 cm层土壤动物密度林窗大于林下,0~5 cm和5~10 cm土层林下高于林窗,其中0~5 cm层差异显著(P<0.05).同功能种团分析表明:林窗和林下均以杂食性土壤动物为主,其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除Simpson 优势度指数(C)外,其余3个指数均以林窗高于林下,表明林窗的形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影响土壤碳固定潜力的因子是全球变化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因素.结果表明:气候和植被控制着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省域分布,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地形和母质影响土壤亚类间有机碳的差异.土壤总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平原区土壤粘粒含量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根据济宁农田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而完成的。秸秆焚烧使土壤甲螨的类群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对玉米样地的影响比对大豆样地更为明显;土壤甲螨的季节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与对照区相比,秸秆焚烧会使群落数量高峰期明显后延;秸秆焚烧使群落的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量实测的土壤碳密度资料并结合生产力模型,得到一组直接利用气候资料来计算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碳密度的公式,并同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根据此模型的模拟结果,对最近基于观测资料而得出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并不显著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利用此模型还对全球潜在的土壤碳密度分布做了模拟,计算出全球土壤碳库为1152Pg.该模型成功地模拟了土壤碳密度随降水 (或湿度 )状况而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型手捡、Tullgren干漏斗和Baermann湿漏斗法对川芎种植基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13×104只/m2,其中,川芎样地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35×104只/m2,11个类群;菜地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4.91×104只/m2,15个类群.同功能种团分析表明,菜地的杂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密度显著高于川芎地(P<0.05),植食性和捕食性显著低于川芎样地(P<0.05).菜地的DG和C指数高于川芎样地,而J和H'指数低于川芎样地.表明川芎种植对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有机碳是评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20a)和退耕后不同植被群落(苔草、芦苇和酸模)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退耕还湖后退耕年限和植被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碳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但土壤有机碳密度随退耕年限增加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总体比油菜地高出61.5%~82.3%;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芦苇(8.90g/kg)苔草(8.84g/kg)酸模(5.84g/kg),芦苇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化幅度小于苔草和酸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密度呈现出芦苇(7.92 kg/m2)苔草(7.42 kg/m2)酸模(5.01 kg/m2)。结果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植被恢复和理化性质变化促进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变化,而苔草、芦苇和酸模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恢复不一致,芦苇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提升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土壤动物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之一。研究城市绿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于客观、全面评价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干湿漏斗法对温江区城市绿地4种植物配置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4种植物配置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20 600只,分属19目45科;伪垫刃科和小杆总科为4种植物配置的优势类群;春夏秋3季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均以草坪高于其他3种植物配置方式,而秋末到整个冬季则以乔-灌-草最高;各种植物配置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具显著差异(F=3.23,P<0.05),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C及均匀性指数J具极显著差异(F=7.48,P<0.01;F=6.13,P<0.01);各种植物配置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团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均为腐食性 > 捕食性 > 植食性 > 杂食性,蜱螨目与弹尾目数量比随时间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冬、春季起伏较大,夏、秋季相对平稳。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气候和植物配置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在水热条件较差的冬季,复杂的植物配置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和更多样的生境,往往具有更高的土壤动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DBSCAN算法对输入参数Eps敏感,尤其当数据密度分布不均时,采用全局Eps导致聚类效果差;该算法对高维数据的处理能力也不理想。提出一种改进的DBSCAN算法LF-DBSCAN,结合蚁群聚类算法实现数据集的划分以获取参数Eps的值组,然后根据不同的Eps值分别调用DBSCAN算法,从而实现对非均匀数据集的聚类。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集湖泊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围垦成农田后的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湿地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5.35~25.63g/kg;而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则为6.77~23.42g/kg。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表层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围垦到30-40年后,有机碳的损失趋于稳定,年均损失在1.04-1.06%之间。开垦为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低于开垦为稻田,一年两季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高于一年一季稻。  相似文献   

11.
昆虫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类群,已知种类近一百万种,约占整个动物种数的四分之三到五分之四,且每年还有数千种新种发现.因此,昆虫总种数可能要超过二百万种,单是鞘翅目就有三十三万余种,比整个动物界(除昆虫外)的种数还多;昆虫不仅种类多,个体数量也特别大,如蜉蝣的群飞,蝗灾大发生时的蝗群,其总数是无法想象的.另外,昆虫的分布范围之广,也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比拟的,除辽阔的海洋外,从赤道至两极,地球上任何角落几乎都有昆虫栖息.它们生活在地面上和土壤内、植物表面和植物体内、水中、冰雪上、洞穴和一些有机物质中、动、植物尸体,甚至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自然界中几乎没有无昆虫的空间.昆虫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适应能力?为什么在动物界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昆虫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三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沈阳市大民屯镇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平台,进行为期一年的设施蔬菜轮作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和蔬菜中的As、Hg、Cr、Pb含量均处在安全范围;Cd由于输入量较大,在土壤表层呈现富集状况,直接增加了该地区重金属污染风险. 菠菜-西红柿-芸豆轮作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土壤中Cd含量,降低土壤综合污染指数. 菠菜体内Cd含量超标,不宜在该地区种植. 建议将轮作模式改为油麦菜(或油菜)-西红柿-芸豆.  相似文献   

13.
对安徽沿江淡水湿地(龙感湖、大官湖、泊湖、青通河、升金湖)和周边农田的土壤剖面中土壤活性炭(DOC1)、缓效性碳(DOC2)、稳定性碳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皖江流域湿地表层土壤DOC1、DOC2和稳定性碳含量介于0.96-8.49g·kg-1、0.62-6.14 g·kg-1、2.86-15.56 g·kg-1;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稳定性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出现了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宁夏盐池县干草原牧草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土壤种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牧草返青期、牧草生长发育期和牧草落粒期的种子库密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其密度分别为1286粒/m2、792粒/m2、817粒/m2,平均发芽率为38.26%,种子库中以单子叶数量居多,是双子叶数量的6.75倍;在垂直分布上以0~5cm土层中最多,占71.31%,5~10cm土层次之,10~20cm土层最少,仅占10.33%。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三维斜压海流模型模拟了潮汐混合、离岸风以及上升流风对河流羽流发展的影响。尽管潮汐混合和风的搅动作用均能削弱河流冲淡水浮力引起的垂直层化现象,但是其控制机制有所不同:潮汐混合是通过湍流动能自下向上的耗散来完成的,风搅动的方向恰好相反。通过检验河流羽流在潮汐和渤海夏季多年平均风场共同作用下的发展特征,发现计算得到的表层海水盐度分布与实测值相当吻合,因此可以认为河流羽流发展对于渤海夏季盐度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态观察电针对长时间进行运动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青少年)半程马拉松比赛后机能恢复的影响.选取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学校18-22岁中长跑运动员6名,采用生化检测及放射免疫法,测试其在不训练、两次半程马拉松赛后4h、28h,外周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血睾酮T、皮质醇C的变化,两次比赛间隔正好1个月,其中一次赛后给予针灸.结果:两次半程马拉松比赛后4h血清BUN、CK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T值下降,提示机体的运动能力有所下降,产生了运动性疲劳,电针可帮助其指标恢复,以T/C比值反应更加敏感.结论:电针可对其赛后机能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 1962年以来采集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培养实验,以研究退耕还林 40年来土壤氮的动态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对土壤氮库矿质化的影响.供试土样在专门设计的矿质化培养系统中,以温度 30℃、通气并保持土壤湿度的条件下培养 30d,以 2mol LKCl溶液浸提培养土并测定其氮含量.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及全氮含量均在造林的头 2 0年迅速下降,在 2 0年的林木生长过程中,生物吸收积累了土壤中约 80 %-90 %的有效氮,表明耕地中施入的氮对树木早期生长有着重要作用;树龄达 40年时,土壤原有矿质氮的 5 0 %-80 %已返还土壤.这一结果表明,森林地被已成为土壤营养的重要来源,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种有机质可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土壤氮资源.  相似文献   

18.
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极其复杂,总的可归结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条件。其中地质因素是客观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开发条件是主观的、外在的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剩余油分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地质因素的沉积微相类型、储层非均质程度、构造条件,以及开发中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在剩余油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对剩余油控制因素的详尽分析,指出其微观和宏观分布特征和区域,对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水平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土壤碳储量和碳固定是全球变化及碳循环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水稻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采用的基本资料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各类型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厚度、容重数据取自<安徽土壤>、<安徽土种>,其中部分土壤容重数据采用的是平均值.估算安徽省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库的储量为0.0918Pg,其中耕层为0.0527Pg,犁底层有机碳库为0.0391Pg.总碳密度为4.167kg/m2,耕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2.655kg/m2,犁底层平均碳密度为1.757kg/m2.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十三星瓢虫和多异瓢虫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捕食作用的影响,以及两种瓢虫在苜蓿斑蚜不同密度下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两种瓢虫对苜蓿斑蚜的捕食率随着捕食者个体间的相互干扰作用的增加而下降,苜蓿斑蚜之间的关系随着瓢虫数量的增加呈幂函数下降曲线,两种瓢虫个体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效应,且捕食作用是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还与虫态、温度、饥饿程度等有关。干扰作用和功能反应的数学模拟的理论值与观察值很接近,经X2检验后,误差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