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味浙江     
正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廿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了人们对合家团圆、健康向上、富足美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浙江既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省。体现在春节习俗方面,既有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一些习俗,同时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壮族世代承传着人生礼仪习俗(婚姻习俗、生育习俗、祝寿习俗和丧葬习俗)与禁忌习俗等传统习俗,其间承载着内化性(祈求健康长寿、赞颂家乡丰收场景、尊崇祖先、尊老、"死者魂安"与"生者心安"的核心性价值观,祈求健康、延续香火的性别差异性心理祈求等)、标识性、规避性与警示性等传承特性。  相似文献   

3.
满族农耕文化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满族农耕文化带来了挑战。该研究旨在探讨满族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促进其保护和发展。满族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家族和社区的凝聚力及传统和文化的传承。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农耕效率,但也带来环境问题。满族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可以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合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措施,满族农耕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为吉林省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崇蛙文化是壮族原始蛙图腾崇拜文化现象,其文化的形成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社会文化心理。通过对壮族崇蛙文化事象的具体分析,可知其文化事象与壮族长期的以农耕稻作为核心的"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蕴含的朴素生态审美思想对当下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经过岁月沉淀后形成的农俗文化是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已成为云南本地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云南普洱地区主要围绕茶山、林地、水稻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由茶俗文化、养生文化和稻作文化等共同组成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边地文化。基于普洱地区多民族农业习俗的“农俗文化”用二十四节气串联茶俗、养生习俗、稻作习俗、建造筑物习俗、吉祥文化和特色民俗活动6个部分,该课程内容具有民族性、功能性、工艺性和文化性。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继续继承、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俗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缙云籍加拿大学者赵月枝,通过洞悉一个小小"烧饼中的乾坤",把为家乡人民传承耕读家风传统和探索中国乡村复兴道路作为桑梓情怀、乡愁感知,对"农耕文明何去何从""乡土情怀何去何从"的课题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7.
"二月二龙抬头节"文化节是北京高碑店村的一项文化品牌活动。从2012年恢复以来已经举办了七届。文化节主要有祈福活动——祭祀龙王、行香走会、学童开笔礼、漕运放生、二月二家庭习俗、民间手工艺以及二月二习俗展览等活动。该节俗活动已成为高碑店民众一年一度开启新年的象征,同时也成为周边村里社区居民聚会的时间节点,每年定期的举行公共仪式增进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节日习俗已经融入了社区生活,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本文将通过几年的跟踪、调查、访谈的形式记录了二月二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社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辽南高跷秧歌作为东北秧歌的典型代表,既有东北秧歌的文化共性,也有辽南秧歌的地方特色,其审美形象、表演风格、音乐、精神意蕴具有浓郁的"东北味儿"。复州高跷秧歌和庄河高跷秧歌都承载了传承辽南文化习俗、民间风情和群体性格的作用,随着高跷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与创新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2月11日,杭州淳安金峰乡朱家村的朱熹后裔沿袭800多年的习俗,在朱氏宗祠"诚正堂"举行传统的"猪头祭祖"仪式,突出传承并弘扬"诚信为本"的朱氏祖训。  相似文献   

10.
周全德 《文化学刊》2008,(5):95-100
生育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育活动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是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殖崇拜是中华生育习俗的活水源头。儒家生育伦理是中华生育习俗赖以形成的主要思想资源。古代中国的生育习俗具有神秘性、神圣感、物象化审美、性别选择倾向以及变通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孙文刚 《文化学刊》2012,(5):162-167
自古以来,海南人都有嚼食槟榔的生活习惯,并形成了丰富的槟榔文化,槟榔成了海南人婚姻、社交、祭祀和拜年习俗中的必备用品。海南槟榔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与生产活动。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黎族审美观念和汉文化的影响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邓飞 《文化交流》2013,(6):72-74
龙游赛龙舟是弘扬地域文化的新亮点。赛龙舟与游龙习俗舞龙民俗融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赛龙舟,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自2004年10月龙游县举办首届龙舟邀请赛至今,已五次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龙舟爱好者,古老的灵山江上百舸争流、同舟共济的宏大场面令人久久不能忘怀。"龙舟在古代就盛行于吴、越、楚三国,姑蔑国当时就在越国的西境,作为姑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龙游,是否在那时就有赛龙舟我们已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3.
紫陶是由建水县碗窑村生产的一种工艺品,因受政治、经济及生产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紫陶的生产工艺、制陶习俗、行业组织结构、传承方式、功能及装饰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主要考察碗窑村紫陶的生产工艺及传承方式的变迁,以便能更全面地认识紫陶的文化内涵,促进紫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外在体现。贵州布依族"招魂"习俗,既体现了布依族"二元论"的生死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也闪耀着增强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具有精神慰藉的心理保健作用、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等现代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随礼习俗是普遍现象,人生各种重大仪礼中都有其身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经历了重大转型。本文试图从西美尔"货币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人作为主体在凑份子习俗中互动性减弱、社会关系分裂、价值观念的扭曲三方面的人际关系变化,以此来更加合理地认识、对待随礼习俗,发挥它的正面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稻作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成功表现之一。开展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就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话语体系的民族文化力和国际张力。对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展开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准确认知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籍此探寻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关键路径,为推动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一、中国稻作文化的历史考察中国拥有古老的稻作遗迹和极其丰富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开封尉氏丧葬礼俗中的犯七习俗与"浇旗"仪式,婴儿祈福"结疙渣"习俗与"卸枷"仪式这两个习俗的由来,论证"浇旗仪式"是"交七"的谐音联想,"卸枷仪式"是"卸痂"的谐音联想,揭示民俗语词理据探求在考证仪式由来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多数研究者认为,日本弥生时期突然出现的稻作农耕技术,迅速地改变了日本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其源头无疑是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史前部族,河姆渡文化之后的一支越族先民通过海路把稻种和耕作技术带到日本的可能性很大。在现代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有一块轮廓和边界并不太明确,却在自有文献记载以来的2000多年间,从一开始的被  相似文献   

19.
杜实 《文化学刊》2012,(4):107-110
个体经济交易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现象,在这一场域内,讲价早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习俗。为研究这一文化事象,笔者借用“场域”概念界定交易时空,从历时性层面追溯讲价习俗的生成,通过讲价习俗的文化透视,进入其共时性层面的博弈分析,最后以讲价行为相沿成习的独特内生力为基础,提出讲价习俗的文化意义,并认为讲价习俗并不会随着“现代性”的渗透消失,而是会以其历史的传承性,立足于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延续至未来。  相似文献   

20.
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值得代代薪火相传的宝贵文化财富。但随农耕社会的渐行渐远、现代文化潮流的奔涌而来,滋养人们千百年的民间文化身陷被遮蔽以至消亡的困局。民间文化陷入生存发展困局的主要原因,大致为:现代文化的介入,导致人们欣赏趣味的巨大转改;农耕时代的终结,导致民间文化生存土壤及环境丧失;现代技术的崛起,导致民间文化生存优势丧失;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的欠缺,导致民间文化不能有效突围解困等等。根据对民间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成功传承发展经验的研析认为:提高全社会对民间文化价值及传承意义的认识、利用政策法规实施保护性传承、强化民间文化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活态传承、培养和壮大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等,当是民间文化能够突围解困并实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