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皆离不开它们文化本原最高存在,离不开它们的安身立命之教,总是从那里引出理想、信仰、信念、伦理、道德及精神世界存在,并以此为内在的目的论,寻求历史发展道路,不断实现社会进步和经济创新的。本文认为,以天道为本体的礼教文明,不仅是中国经济创新的大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而且是它也为经济创新提供最为根本的动力、广大悉备的知识体系及最高价值判断。创新思维,终究是文化思维;经济创新,终究是文化创新。因此,经济创新,在于文化创新,在于本原处提出创新;一切没文化创新,离开本原的创新,不过是功利之求的胡乱折腾!现在西方已经抛弃由新教伦理发展起来的原始资本主义精神,走向了帝国战争、杀戮、掠夺之路,造成了整个价值体系崩溃。实证科学虽然异军突起,统治、霸占了整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然它的"两个坎陷",则造成了人类精神大厦坍塌,及伦理道德难以挽回的颓势。挽此颓势,必须回到礼教文明的天道本原,回到它的宇宙原理,及生化人类万物的大法则,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为最高教理,从重新教化人心人性做起,并从其最高源头处,提出社会经济法则,创新社会经济体系,建立法则秩序,开出新的文化历史局面。  相似文献   

2.
礼教与宗教     
礼教者,以理为教者也。宗教者,以宗为教者也。礼教与宗教不同的地方,不仅在于它们形而上学本质,而且它们所建立的人性论基础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礼教与宗教所建立的人性论基础不同,因此它们的教义宗旨也是各异的。礼教与宗教的教化形式也是不同的。由于礼教和宗教的形而上学存在及人性论基础不同,它们所引申出的伦理道德精神,也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论二《南》诗的礼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序》因过度附会政教,率以二《南》皆言文王之教与后妃夫人之德,逮宋之疑古风起,而废《诗序》之说大兴。虽然郑笺以礼说《诗》之事,宋之后仍有人加以回护,然而讥其拘泥形迹,纡曲于外在之礼仪制度而有害于诗情者实多。然而《孔子诗论》问世后,孔子诗教多强调礼义之思想日渐明晰,因而参照简文以深究二《南》风诗之礼教思想,可谓正得其时。职是之故,本文首先从诗教与礼教相系之立场,论述撰写本文之动机;其次,则直接专就二《南》25篇诗歌之内容,分别从男女情诗、婚礼习俗用诗、劳人思妇遣情诗、子女事亲诗以及执事行役诗五大类,以论述各类诗歌之礼教思想;最后,再总括其整体礼教思想之大要。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5.
民族学与宗教学在西方几乎是同时产生、平行发展的。从西方引进了民族学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曾经认为宗教是鸦片,所以,宗教学的创建受到过阻碍。改革开放以后,宗教学研究方才逐渐兴起和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直接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民族宗教学"的酝酿和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研究并非是"价值中立"的纯客观,应该是"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其目标是为了使人民更好地认识宗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的,与之相应,中国宗教则是"多元通和"的模式。中国是一个宗教的联合国,中国人是信仰的混血儿,中国人的宗教和哲学具有良性的互动,有一种"中庸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正土耳其地处三大洲交界,是东方和西方的结合部,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明的融合地,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战略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土耳其作为全球热点中心,是西方媒体争相关注的重要地区。中国与土耳其有深厚历史渊源,在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1971年中土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特别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不同形态,我们可以在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所信奉的"图腾崇拜"这一自然与血缘的神秘统一中发现其共同具有的人类学前提.然而,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又使得这一共同前提在上述三大区域内得到了不同的利用、发挥和处理.在"古典的古代"这一海洋文明的基础上,希腊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血缘因素,而将其中的自然因素神秘化,从而导致了西方式的宗教文化;在"亚细亚的古代"这一黄河文明的条件下,中国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自然因素,而将其中的血缘因素世俗化,从而导致了儒家式的伦理文化;而在"雅利安人入侵"这一特殊的文明变故中,印度人同时利用了"图腾崇拜"中的两大因素一方面将其自然的成分神秘化,一方面将其血缘的因素宗教化,从而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正是这种不同的文明路径,使得西方、中国、印度在其后漫长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8.
重点导读     
正1中国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挑战、转向与创新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而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在"六艺"传统中,乐教最为早出,居于三代"王官之学"的首位,是中华文明发生期重要的文化基因与思想资源,但古今学者研究甚少。本文提出"乐教之为六艺先"的命题,在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一为知识层面梳理乐教历史,并就乐教和礼教关系进行辨正;一为乐教在古代宇宙论和本体论建构中的原初意义,旨在重新探索中国古代思想系统中乐教知识体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代的岭南是西方观察中国的主要对象,岭南食狗习俗也由此走出岭南,传遍四海,成为西方中国观念的一部分。在"一口通商"之前,中华文明仍处于优势地位,狗肉是作为神奇国度的丰饶物产之一出现;"一口通商"时期,中西文明"大分流",岭南食狗是作为半野蛮中国的见证;"五口通商"之后,中西文化交流深入,西方人对岭南食狗的多元认识形成。西方人对岭南食狗习俗的认识变化,并不在于食狗本身,而在于食狗背后所牵涉的文化、宗教、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玩子  蛛蛛  鲍逊  风云 《文化博览》2005,(7):24-25
贺岁片<天下无贼>很是热闹了一阵子,有评论说最出彩的不是主演刘德华,而是两大配角,一是木讷的"傻根",一个是高智商的"黎叔".忽然就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素质;你说是"傻根"素质高还是"黎叔"素质高?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先生在考察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几大人类古文明发祥地之后,十分忧伤地慨叹:人类几大文明发祥地都已衰落无一例外。衰落有诸多原因,但危害最大的是军事远征和宗教战争。军事远征胜利的一方总是要对战败的一方实行文化奴役,这对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有埃及、耶路撒冷、巴比伦、伊朗、印度的废墟为证。宗教战争是一种精神的扫荡,专选别人的文明动刀。宗教战争和宗教征服来回穿梭,屠夫比武.漫漫沙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实在与宗教创立者的慈善原则完全背道而驰。最后,秋雨先生将中华文明和域外文明作了一个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的君王都以自己为天下的中心,所以都不喜欢远征别国,因而中华文明从根子上主张和平自守。你看在中国商代、埃及已经远征了西亚:孔子时代,波斯远征了巴比伦,又远征了埃及;到了屈原时代,希腊的亚历山大还在远征埃及和巴比伦,而且波斯和希腊,都已抵达印度。那时中国也打,但大多只是内部纷争,与人家一比简直是彻底的本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甚至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取向;二是从各国传统的利己政治诉求,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诉求。而与之相适应,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也亟待创新,包括重建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性,重构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强势框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一人类文明文明人类"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被现代学术界称为"天书"之《易经》对人类文化所下的定义。从东方人的宇宙观,通过观察天象,推断与了解时序变化。而通过人类的生活与劳动所呈现的一切以及创作的精神物质则谓之文化!当然,这是东方古代对文化较为狭窄的精神层面的阐释。西方人的宇宙观及对文化的解读则更为深入。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其生活过程中通过工作与劳动所体现出来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所产生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整体;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段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上所发生、  相似文献   

15.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把宗教教育看作是人文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或者说看作一种基础教育。从小学来讲可以是国民教育,从大学来讲可以是通识教育。蔡元培先生认为可以"伦理代宗教"、"哲学代宗教"、"美育代宗教",指向了宗教学教育引导人性走向真善美的根本立场。研究宗教这种文化现象有各种路向,法无定法。在西方的宗教观念里面,"神圣性"和"世俗化"是相分离的,而中国宗教的特点是"人圣性"和"生活化"相统一的。故而,用一些生搬硬套的西方宗教学的概念来研究中国宗教并不适用。每一种宗教文化特点的形成是跟它整个的文化特质分不开的。认识中国的宗教文化,需要关联到整个中国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质。  相似文献   

16.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经过近40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对西方诠释学的引进和研究,已从最初以译介为主逐渐走向译介、研究和反思并重;对中国诠释传统的研究与清理,已从较宏观的整体研究逐渐走向以专题和个案为中心的更加深入和细致的考察;对现代中国诠释学的探索和建构,则从以海外学者为先锋逐渐转变为以我国大陆学者为主体。虽然仍有不少明显不足的方面有待克服,但通过持续努力,我们必将越来越全面而准确地了解中国、西方及其他文明的诠释传统,现代中国诠释学也必将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建立起来,并与其他文明的"诠释之道"共同为文明对话、世界和平、文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 百年中国与新诗八十载 向晚落暮,又一个世纪末逼临我们这个东方大国。 至少中国的文化界尚能记得,当十九世纪落下帷幕,二十世纪即将开场之际,曾有多少仁人志士不无真诚而又热狂地预言:新世纪将是中国文化以及东方文化演主角、唱大戏、光复昔日荣耀、主导世界潮流的时代。 雄鸡唱白之后,转眼便是乱云低迷的薄暮。回首百年中国文化,我们面临的是怎样的反思与结论呢? 向以悠久、牢固、自足雄视天下著称于世的中国文化,在这个世纪里遭遇到西方文化空前的冲击——大引进、大接种、大裂变、大解构、拿来、移植、冲撞、交汇……一条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大河,渐离散为百湖千沼,呈现一片前所未有的驳杂、散乱和混沌。 无论从文化心态、文化性格到文化观念,无论是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还是审美方式,风俗、习惯、生活、语言等等,无一不受到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的深刻影响,而发生且发展着远非外在、浮面、非本质的深层变构;几千年农业文化的血缘就此断裂,  相似文献   

19.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它建立在两种认知的基础上:一是地理学的认知,二是文化学的认知。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这便是西方地理学知识和文化的传入及其影响。到了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挑战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天下观"发生初步解体,一种新的世界意识或世界观开始形成。但传统"天下观"的真正瓦解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形成是在甲午战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吴桂金 《文化学刊》2010,(1):157-161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宗教具有多元性、以人文本和重视现世生活的特点,而西方宗教却是一元的、上帝至上和强调来世永恒的。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就是在中国教权臣服于政权,而西方教权则是积极主动参与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