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文化是当地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有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俗文化外宣在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该文采用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分析了青岛民俗文化的概况、外宣价值及其外宣现状,探索了青岛民俗文化外宣的策略创新。研究发现,当前青岛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着外宣意识不够强、传播方式不够多、翻译资料不够足、翻译质量需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协同增强外宣意识、借助网络平台拓展传播手段、多举措培养翻译人才等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四,"意":"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钱锺书的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贯通。从中寓含着借助"明"心"见"性以立人(自立),最终实现"有我在而无我执"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由来又与钱锺书对中外诗学中的相关见解密不可分,因而钱锺书是在践行由"艺"、由"学"而"人"或"艺"、"学"与"人"并行的人文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印痕。  相似文献   

3.
林丹 《文化学刊》2010,(6):26-31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在国家竞争中,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家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建立在国家文化、国家精神、国家环境、政府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国家核心价值的凝聚力、国家精神的吸引力、国家公民的创新力、政策制度的整合力和对外界产生影响的文化辐射力等力量的总合。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国家文化凝聚力、国家文化吸引力、国家文化创新力、国家文化整合力和国家文化辐射力等五个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发展度";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满意度";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协调度";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持续度"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新兴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树立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而翻译作为交流文化、沟通思想的桥梁,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直接作用(即内部路径)。除此之外,与翻译工作相关的间接因素(即外部路径)对文化战略的实现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也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文章从文化传播与译介规律入手,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五种外部路径:遴选译介作品与跨界对话;厘清翻译模式与人才培养学者化;讲好中国故事,超越"中国威胁论";建立版权代理制度,扩大作品的海外传播力;树立"和而不同"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的剖析,力图阐释老子所宗尚的"道"实乃"自然之道",或者说一定程度上二者确有同一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老子"自然之道"美学内涵的三个主要特征:以烘云托月的反衬手法揭示"道体"所推崇的"真";以正反两种态度强调与"大道""规律"同一即为"善",反之即为"恶";通过倡导"朴""拙""啬"等观念,突显其反对人为矫饰、扭捏造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4,(6):132-135
乡村集市是乡村社会定期聚集进行产品交换和交易的市场,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乡村集市具有"民俗文化空间性",作为农村经济民俗生活的展演空间,一方面有其经济功能;同时,也承载着展演乡村民俗、映射地区文化传统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台英 《文化交流》2013,(6):75-77
风雨千年。芦山有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跩花灯:融合多民族风情,寄托人们美好心愿。地震过后,相信它依然在。芦山地震前不久,我去那里采风。芦山拥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悠久,其中,著名的是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芦山花灯。芦山花灯属于地方灯戏,俗称"跩花灯",据说兴起于汉,盛行于宋,所谓"沿门讴俚曲"(清乾隆《芦山县志》)。当地表演有两个主要角色:一是丑角,也叫"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也叫"幺妹子"。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节庆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农村民俗文化"能人"具有敏锐的市场触觉,重拾民俗文化的意识强烈,开始主动把握节庆民俗文化蕴含的商机,使得节庆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经济,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钱德拉·莫汉蒂的代表作《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从发表至今一直被奉为经典,广泛收录于各种西方文化批评论著。莫汉蒂在该文中批判的,是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中建构的"第三世界差异";而本文则从电影媒介入手,考察莫汉蒂"第三世界差异"在电影媒介中的个案表现和普适性,以此审视西方白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在媒介话语生产层面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发展,民俗文化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山西历来以文化资源大省而著称,山西民俗文化更是资源丰厚、门类齐全。山西民俗的对外宣传策略应在弘扬山西文化、兼顾英语习惯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从而达到世界各民族相互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临潭万人扯绳赛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前乡村公共文化式微的情境下,挖掘其蕴含的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潭万人扯绳赛的社会交往、社会整合、经济和象征等功能表明,多民族共生地区,民俗文化对于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整理了澳门各庙宇历史中与"袪病"有关的内容,结合澳门历史上重大的疾病事件,疏理社会出现大型医疗危机时,民众如何透过庙宇和神名崇拜以消灾去病,以研究澳门庙宇和民间信仰中的治病元素和"袪病"文化,探讨民间信仰对社会民生事件的影响,以及当中透露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信念。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文化艺术形式都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扬,但是受到民俗文化特点的限制,很多的民俗文化没有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得到发扬,仍然处于保护困难、濒临消失的境地。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就民俗文化如何依托新媒体得到继承和发扬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消费社会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赋予消费这一日常行为以文化的灵性,消费文化便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的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就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是有文化符号的"商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入手,研究发现,当非遗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它便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它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消费社会、非遗效应、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5.
于波  赫亚红 《文化学刊》2016,(4):108-110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满族的祖先为后人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满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发展轨迹、绚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杰出的历史文化贡献成为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满族"祖宗肇兴之所"的四平市,充分挖掘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对弘扬本地区地域特色文化还是发展本地区的旅游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雷丽 《文化学刊》2008,(5):106-110
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一枝奇葩——婚俗是考察地方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湖北天门为田野考察对象,对天门男女之间择偶、定亲、娶亲全过程进行初步考察,并竭力揭示其社会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密码。  相似文献   

17.
刘晓春 《文化学刊》2009,(2):163-163
刘晓春在《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从“原生态”一词由发明到流行、乃至成为大众想象的本真的非物质文化代名词这一生产过程可以发现,原生态实际上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符号,是大众文化制造出来的神话。长期以来,人们逐渐遗忘或者抛弃民俗文化,因为它们是以现代化的对立面出现的,是“落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岚城供会"是山西省岚县岚城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融合了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象征仪式及民间信仰,以山西岚县岚城供会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岚城供会的仪式规程,探究供会生成传承的根源——民间信仰,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岚城供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自媒介出现以来,人类社会文化就一直在"媒介化"。随着大众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化的"媒介化"进程迅速加速。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媒介化"的表征,即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中介、媒介强烈影响和塑造着文化、媒介文化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丰乳肥臀》葛浩文译版本中较为突出的乡土语言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认知差"现象进行阐释,并希望能引起文学翻译界对乡土民俗文化译介的关注,从而探索推动中国乡土文化走出去的有效策略。本文以文化翻译中的"认知差"为指导方向,研究葛译本中乡土语言翻译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发现,葛译文本中的乡土语言翻译既符合目标读者文化认知中的审美,又达到了原文表达的文化含义的目的。葛浩文通过解读双方因认知差带来的文化异质性,再现了原文希望表达的内容,达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也为中国乡土文化的外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