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敦煌变文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敦煌变文是唐代敦煌讲唱文学的主要形式。《汉将王陵变》的创作者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扩充,增加了细节描绘,充分体现了佛教吸收中国文化后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文学特色。总之,这篇变文对后世的小说、戏剧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出土的7世纪前我国寺院俗讲的变文,接近口语,有散有韵,有说有唱,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株奇葩。拙文依据王重民、王庆菽、向选、周一良、启功、曾毅公六先生合编的《敦煌变文集》,探索其迭字运用的特点和技巧。敦煌变文用迭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3.
敦煌诗的问世,并不像变文出现那样具有轰动效应,其中的口语俗词研究,目前还未得到学界的注重,本文仅就疑难口语俗词试加考释.  相似文献   

4.
王伟琴 《课外阅读》2010,(11):178-179
z于P.3451残卷变丈中的“尚书”及其篇名,1937年孙楷第先生在《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中认为“尚书”指张淮深,并拟变文名为《张淮深变文》。之后,王重民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潘重归先生编的《敦煌变文集新书》、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及其增订本、黄征先生、张涌泉先生校的《敦煌变文校注》等都沿用了孙先生的看法。笔者在对P.3451残卷歌颂对象考证的基础上认为P.3451残卷变文的“尚书”应为两个一一张议潮和张淮深,其篇名似应为《河西节度使张尚书变文》。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变文新论陈海涛(兰州大学历史系)敦煌遗书中被人们称之为“变文”的俗文学作品,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广泛注意,由此引发的争论也最为激烈。正如美国学者梅维恒所说:“我一接触变文这门学问,便吃惊地发现尽管变文极其重要,但几乎在有关变文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其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以敦煌变文、诸宫调及宋元话本作为比较的对象,从标题、正文两方面考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体制特点,认为其体制既"新"且"旧",既上承变文又有所突破,既接近宋元话本又稍嫌粗糙,它当是变文朝宋元话本过渡的民间口头说话形式。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特别是敦煌变文和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唐五代西北方言口头词语。这些词语许多至今还在河西走廊汉语方言的口语中被使用。选取了"槁"、"便"、"羸塠"、"撩捋"、"毷臊"等几个敦煌文献中的口语词,将它们与现代河西走廊方言相互参证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8.
敦煌变文是中国变文作者以中国固有的文学样式为基础,在演唱过程中发展完善的一种讲唱文体,它成为我国说唱文学的先躯,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小说,戏曲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敦煌变文在唐朝达到成熟阶段。鲁迅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  相似文献   

9.
1957年由王重民、向达、周一良、启功、王庆菽,曾毅汇校出版的《敦煌变文集》,蒐集了当时可能找到的一百九十个敦煌说唱文学写本。1981年第二期《中华文史论丛》载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云:“这可以说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其中有二十三卷被曲艺词典收为“唐代曲艺作品”类的所有条目,如《伍子胥变文》、《董永变文》、  相似文献   

10.
一现代汉语书面语体渊源于中古时期的白话语录体。这里说的白话语录体是广义的一种,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比较纯粹,含有方言成分。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白话语录体,以敦煌变文和禅宗语录为代表。这种语录体出现在晚唐五代,即九世纪。敦煌变文是当时民间说唱的实录,禅宗语录是当时禅宗法师讲佛的实录,基本上反映了九世纪汉语口语的面貌。白话语录体是当时口头语体的一种书面形式,而当时的书面语体仍然是文言文;而且在白话语录体中也能见到受文言影响的一些痕迹。例如:量词“个”早已通用,但在白话语录体中还经常发现“一人、一物、一童、一门、一善女、一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赵家栋、付义琴二位先生的大作《(敦煌变文校注)识读语词散记》中考释的敦煌变文词语“粗物”、“口我”、“团估”等提出商榷意见。这些疑难词语有的已有学者考释,有的还需存疑。  相似文献   

12.
说“变文”     
关于什么是变文、变文的来源和界定等问题,历来众说纷坛。“变文”与“变相”是相辅而行的,是“变相”的说明文。“讲唱”,是“变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形式,是中国本上固有的东西。但“变文”不同于“讲经文”、“诗话”、“话本”等其它敦煌讲唱文学写本,不能以“变文”一词笼统称之。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出现于公元七世纪,是在盛行于当时寺院中的“俗讲”的基础上产生的通俗文学,因此,它的语言接近口语,开宋元白话的先河,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变文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因此,文中错字、别字、异体字杂出,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变文犹如一块璞玉,保留了文字使用的自然形态,是研究汉字简化、古音通假的可贵资料。变文中的别字,即本文所说的假借字,数量非常丰富,类型多样。现就其特点以及与本字的音义关系诸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链接 《孔子项讫相问书》是一篇唐代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是佛教用语,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内容逐渐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清末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即敦煌变文。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献词语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文献中的许多唐代口语,后世典籍很少记载,但仍保留在一些方言口语中,结合方言词语是解释敦煌文献中疑难词义的重要途径。河南方言与敦煌文献所使用的方言(隋唐时期的西北方言),有着更多的共同性,因此,把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变文在严格意义上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文学体裁"概念,其思想内容和文体特征并不统一,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文中具体分析了前人对于变文名称的争议,强调用"变文"这一历史概念来统称敦煌写卷中的这类通俗文学作品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对变文文体的来源进行了深入辨析,认为变文是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敦煌变文校注>的基础上,对<双恩记>重新作了一番董理,补充和订正了<敦煌变文校注>的-些内容.在整理过程中,我们比较注意把<双恩记>中的材料与其它变文联系起来,并用佛典的相关内容作主要旁证.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汉语是指唐宋以后,“五四”以前的汉语。这一段时间,书面上用文言写的作品是先秦文言的继续,属于古汉语范围;另外那些比较接近口语,反映当时语言实际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近代汉语作品,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的依据。如唐代敦煌变文,宋元话本、语录,金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等等。  相似文献   

19.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20.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