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语言?如何对语言做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对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人们来讲,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而对于许多英语教师来说,真正认真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多,真正想透彻的时候就更少了。然而我们又必须好好地思考。在这个问题上犹犹豫豫、模模糊糊,是非常有害的。  相似文献   

2.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一个人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 ,并且常常试图发现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文明究竟是沿着什么道路发展而来的时候 ,他有时也禁不住想从其他方面观察一下 ,并且想探究文明之前究竟是怎么回事 ,以及文明注定要发生什么变化。教师长期生活在教育这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之中 ,我们有没有常常换换角度 ,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教育呢 ?教育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呢 ?经常从多角度考察教育 ,这是一个思维方式问题 ;思考教育究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很多时候的课堂提问是教师一人掌控的,从开始到结束,什么时候提问,问什么内容,什么时候回答,甚至由谁来回答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而当代教学改革倡导下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对话理念下的提问,  相似文献   

4.
抓住灵感     
同学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要求写作文了,可我们搜肠刮肚,却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文;而当你有意无意地思考甚至在玩耍时,脑子里又突然冒出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它促使你必须先放下正在从事的工作而致力于这种感受的倾吐。这便是灵感。灵感是人们在集中考虑某个问题时发生的顿悟现象。有时考虑问题累了,想休息一下,但就在这轻松的心境中,灵感会不期而至,使你喜出望外。那么,同学们应该怎样培养灵感,抓住灵感呢?一是要科学地认识灵感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有大脑,灵感作为一种大脑的活动,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一样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以其本体论的提问方式而注定了对它的回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或许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不是文学这个学科的)。这种以文学本身作为追问对象的形而上学式提问往往具有某种迷惑性,类似于同样浸润着形而上学的美学,仿佛由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意味着对这个根本问题的终结似的。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只可能终结于对它的回答本身的信奉,换言之,变相的宗教。  相似文献   

6.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是学习的起步,巴甫洛夫曾经告诫他的学生:“(科学研究)应该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是的,科学研究往往萌发于某种感触,而这种感触又往往起源于人们对于某种现象的思考。许多在一般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你一旦注意了它。思考着它,追寻它的原委,坚持研究,就很可能获得惊人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怎样解除苦恼?"是中外古今人们殚精竭虑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难题。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漫长发展中,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这个问题,并尝试解决它。我们生活在既成的、不可选择的文化氛围之中,这种传统文化以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形式和内容作用于我们,当我们以理性把握宇宙,以情感体验世界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受着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雪艳 《考试周刊》2011,(31):67-67
有不少人抱怨,学数学很辛苦,生活中又很少用。但是不管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留意各行各业的人们,当感到他们思维敏锐、逻辑严谨、说理透彻的时候.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在中小学所受的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第20个教师节又要临近了,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人们都要记起那些蜡烛和春蚕一样无私奉献的优秀的人民教师,总是要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但是,今天,当我们面对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老师,我们却不应该仅仅是感动,也许,除了感动。我们还应该领悟些什么才对。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要运用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的帮助、引导很重要。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实践证明,提问是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有效途径。“问”,作为课堂教学一种简捷、有效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对新课引入、难点分化、课后小结、旧课复习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提问中应该注意什么、怎样进行提问呢?一、把握提问的原则1.提问应关注学生。教师的“问”必须要在启发上下工夫。富有启发性的“问”,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又不能”的时候,通过巧妙的提问,给…  相似文献   

11.
赵凯 《成才之路》2013,(21):75-75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提问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尤为重要。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必须善于提问,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问什么问题,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提问,这样  相似文献   

12.
一、目的论: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搞清为什么而学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而学习目的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为装潢门面而学;有人为父母或别人的意愿而学;有人为学习而学习,从理论到理论,纸上谈兵.到底应该为什么而学习,是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则方向不明,往往容易误入歧途或者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同时它又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效果。但是课堂提问的效果与教师课前是否作精心的教学设计有密切关系。提问设计和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问题的题意不明确课堂提问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题意清楚,要求明确,使学生一听便知道准备回答什么,从哪些方面去思考推理判断。例如试比较S与Cl的性质并解释。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比较S和Cl的元素性质还是其单质性质?比较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是从原子结构上上解释还是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去解译?这种问题,学生难以回答。另外口头提问时,句子不宜过长,转弯抹角不宜过多,不必做文字游  相似文献   

14.
注重有效提问,提高政治课教学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廷敏 《考试周刊》2009,(28):176-176
古人曰:学则带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疑惑,是现有知识与思维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或开始,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究新知识的源动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疑,让学生的思维泛起阵阵涟漪呢?这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实现的。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认识不够.往往提出的问题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提问,应采用怎样的呈现方式,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确什么是有效提问。  相似文献   

15.
一、目的论: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搞清为什么而学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而学习目的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为装潢门面而学;有人为父母或别人的意愿而学;有人为学习而学习,从理论到理论,纸上谈兵。到底应该为什么而学习,是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则方向不明,往往容易误入歧途或者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学生的作用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考察历代留学生群体作用的时候,人们往往把眼光较多放在从事政治以及文化教育科学的留学生上面,而对在经济建设中作出建树的留学生较少论及。而翻开中国经济史我们发现,留学生对推动中国近现代经济的作用也十分显著,理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从化学学科观念的公众调查中得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目的答案并不难选,但是题目的内容却意味深长。什么是化学观念?中学化学教学与化学观念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此题目促使人们深入思索这些化学教学本体性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化学,当学生结束了中学的学习,从事与化学无关的职业5年、10年、甚至20年之后,当具体的化学知识被大量遗忘之后,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到底给他们留下了些什么?又应该留下些什么?  相似文献   

18.
马英 《培训与研究》2005,22(6):120-121
学生课堂焦虑水平过高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不恰当的提问方式。当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教师的提问而受到潜在威胁的时候,学生往往表现为课堂高焦虑。课堂高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听课和思考,甚至引发心理障碍。高明的教师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以缓解学生的课堂高焦虑。  相似文献   

19.
南帆时常介入文学研究的各种重大话题,但是,他的观点往往与主导的观点存在相当距离。例如,当大家都在讨论"纯文学"的时候,南帆却认为"纯文学"是一个"有意义"的"空洞理念";当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失语症"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时候,他却指出"阐释的有效与否比理论家的族裔更重要";当大家都在进行文化研究的时候,他却在许多不同场合表明,文学研究必须包含阐释文学的语言、形式、结构和美感;当大家都在谈论反本质主义的时候,他又提出了关系主义的理路。这种特立独行的思考源于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师生间进行了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20.
当老师的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总是不忘再三叮嘱他们除了勤奋以外还要多思考。但有一点却又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如何思考,或者说你让学生用什么方式去思考,是用你的方式?是用书本的方式?还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当然是用他自己的方式思考.可做老师的心里又总是担心: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思考“歪”了怎么办?思考的不对怎么办?干脆说思考的不合乎这里或那里的“标准答案”怎么办?那可是关系到分儿的,关系到升学率的大事啊!所以事实上,老师们嘴里说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而实际上却又在自觉不自觉地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约束着学生的思维,想方设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又往往是课本或教参的方式)去思考;而最终的结果只要符合所谓的标准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可谓是:“说不对就不对,对也白对.”长此以往,学生们从小学到高中,早已不知道自由思想为何物,甚至已忘记自己脖子上也有个脑袋.这种不自觉的思想专制,不知扼杀了多少少年学子鲜活的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