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修辞哲学即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如果说"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是道出了人的普遍存在方式,那么,"人以修辞的方式拥有世界"则道出了审美存在的方式.卡西尔说过"全部理论认知都是从一个语言在此之前就已赋予了形式的世界出发的;科学家、历史学家以至哲学家无一不是按照语言呈现给他的样子而与其客体对象生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修辞话语建构双重运作:陌生化和熟知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修辞话语建构是两个认知系统中的双重运作 ,即 :通过修辞认知 ,“变熟悉为陌生” ;通过概念认知 ,“变陌生为熟悉”。前者进入修辞配价关系 ,以审美自由敞开话语主体的感觉系统 ;后者进入语法配价关系 ,以有限的认知模式解读无限丰富的世界。二者不能采取相反的运作路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离散和连续这两个语言学概念出发,探究了人类的趋同、趋异和联结的三个认知方式在语言修辞中的表征;尝试性地提出了修辞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具有美学功能,而且它们当中有很多同时也具备不可忽视的认知语用功能,修辞方式实际上是人类认知和表征世界的手段.通过对英汉语辞格的分析,在修辞维度探究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离散、连续认知方式以及常见修辞手段背后的深层的认知语用理据,旨在对语言中的各种修辞手段有一个全面多维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科学与修辞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科学与修辞二元区分观,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学与修辞学的三大合流路径(包括修辞学的认知转向、建构主义科学社会学的兴起、科学哲学的语用学转向),科学与修辞之间经历了一次从二元对立到彼此融合的过程,但这融合过程并非完善,一系列方法论难题,特别是关于二者相互关联的机制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借用马尔切洛.佩拉的"科学的辩证法"观念,尝试性地提出了"科学的辩证模型",通过建构以"理由"为中心、以"争论场"为基础的新模型,以期对科学与修辞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并破解科学与修辞具体关联机制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5.
消费时代成就了设计艺术对人的日常生活、认知、审美、乃至行为方式的建构,同时生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在此环境中设计艺术包孕和传达的文化观念、审美旨趣乃至哲学思想,必将影响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性质、经济创新。故而,培养有思想、有担当的设计人才成了目前高校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修辞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是语言动物”观念的折射,它更多地体现了狭义修辞学的特征。这使人们普遍将修辞与修饰等量齐观、混为一谈,以至于修辞长期行使着工具和手段的职能。而广义修辞学的修辞认知则将修辞提升至思维和认知的高度上.这为人们看待修辞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步触及修辞的行为内核,并深化了对“人是修辞动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历程中,修辞积极、诗意地参与了词义的建构。从实际语言材料出发,分析语素"心"参构词语语义的比喻与借代生成,以期管中窥豹,初步了解汉语词义生成过程中隐含的修辞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8.
英语拟声不仅是一种构词方法,也是一种生动逼真的修辞手段.它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语义转移现象.具体表现为名词性转义、动词性转义、形容词性转义和副词性转义以及英语习语中的拟声词转义几方面,同时,英语拟声词也是开放性词类,具有相当的可滋生性.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汉、俄两个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汉俄词语隐喻性转义的对比分析表明,隐喻的形成有深层原因,民族文化背景是决定隐喻产生、使用和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修辞学的当代复兴,与人们对语言、知识以及二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分不开。现代修辞学重视从双向交流和整体文化建构角度,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方向上综合描述和阐释修辞现象,强调修辞的普遍性,复义性,交流性和认知性。后现代修辞理论则强调修辞作为“无中心”的“播撒”,是无法组合成有序结构的自相矛盾的表意手段,认为修辞作为能指的互设,具有“形式游戏”和“自我解构”的“转义”功能。现代修辞学与后现代修辞理论呈现出来的不同理论特色,表明了当今时代人类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更强调多元化、多层化和非中心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广告语中仿拟修辞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利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33-135
仿拟是对常规语言的违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给人以新奇感、幽默感,因此备受广告制作者的青睐。本文分别从语用、认知和语境角度分析了广告语中仿拟的修辞功能、生成和解读过程,并运用相关理论,探讨广告语中仿拟如何取得最佳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艺学习》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建构起当代人对文学的修辞认知与想象。从人称上看,"我"和"我们"既描述自我与外部的对话关系,又是个体与群体的权力较量,参与了新中国"工农兵"群像的塑造;从时空上看,创作者惯于借助各种"节日"政治符号,采用"现在-过去-将来"文本修辞结构,以及通过"荒野"、"车间"、"家庭"等空间类型的叙述,建构起人物的阶级属性与语篇的政治隐喻。  相似文献   

13.
当前媒介化社会时代,借助庞大的文化工业和先进的电子媒介技术,资本主导的大众文化女性修辞构建了一个超真实的媒介世界,其生产和传播运作逻辑包括大众文化的女性诱惑修辞、女性身体认同修辞、女性符号修辞三个主要方面。在资本逐利本能控制下,大众文化的女性修辞对广大受众的世界认知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表现出日益显著的诱惑性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Theory in the cognitive sciences around schemas, neural networks, and mapping supports and complements a hermeneutic rhetoric's championing of informal and practical reasoning against more rigid structures of logic, where concept, category, and judgment are born out of contingency and the to and fro of discursive practice. Contingency is not some extrinsic nuisance to adaptation for a neurobiological theory that posits a labile and dynamic structuring of cognition in the ongoing interaction of organism and environment. The endless reconfigu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neural patterns that come about through experience are born out of contingency and are suggestive, at their own level, for the performative view of rhetoric as the medium of reason at the level of discourse. This venture into cognitive science and neurobiology is undertaken to illuminate and develop our understandings of topical invention in rhetoric.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visual rhetoric of identity presented by reality shows, especially Here Comes Honey Boo Boo, this paper explores ways in which American reality television and related media images construct, deploy, and reiterate visual stereotypes about whites from rural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Its focu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rhetoric and social identity expression and how they converge to create a discourse loop. Combining identity theory and visual rhetoric studies as a unique methodological le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why and how stereotypes circulate in the so-called realistic media. The implications of broadening stereotype study to include all varieties of visual artifacts in analysis of specific trop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he study of stereotypes of white rural others, especially since such imagery has increased in volume in recent years and appears in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media.  相似文献   

16.
修辞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得鲜明、有力,这是对修辞功能的传统认识和实践.但这种传统认识和实践在当代小说的修辞运作中却遭到了反叛意义上的突破.在具有新潮特质的小说文本中,修辞往往不是用于表现感情态度,恰恰相反,是用来消解叙事主体的感情评价和认知态度的.本文深入分析了这种消解运作的方式及目的,揭示了其深层思考背景以及它与当下社会现实、思维方式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方位词是人们认知的基础。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的框架结构,它基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感知互动及人认知操作逐步形成。空间概念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支点,结合隐喻理论,对空间方位词Down和"下"的中心意象图式及其空间概念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概念隐喻层次。  相似文献   

18.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public discourse from 2003 to 2010 about CIA agent Valerie Plame, this essay contributes a novel rhetorical theory of secrets. By contrast to other critiques of the Bush-era secrecy that focus on policies the administration kept concealed from the public, I suggest that rhetoric is the means by which subjects figure the secret, to be understood as knowledge in the fact that the subject cannot know. To make this argument, I draw on the theoretical tools of psychoanalysis and the rhetorical tropes of repetition, caesura, and synecdoche.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探究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关于修辞学在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广泛而深刻的问题,它探索在建立和维护一个社会时修辞学的特殊功能,探讨人类是否依靠修辞创造和谐,达到一个理性社会所需要的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协作、最终取得同一性以及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本文将修辞置于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人际互动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社会心理认知、话语认知与修辞行为的动态共变关系,揭示修辞的规律与目的,探讨修辞的本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20.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位于词汇层次上的一种对比和意义替换,是对正常语言使用规则的一种偏离。但是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隐喻是一种抽象的认知方式,它为抽象思维的进行奠定了基础,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搭建了桥梁,进而为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进行和认识改造世界打开了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