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庄子的"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兼具荒野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审美目标,以情感和感知为审美途径,以实现精神和现实上的人与自然主客统一的完善审美境界。这种东方式生态美学思想对中越文学的影响深远,如在《金云翘传》中,青心才人与阮攸巧妙地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自然书写结合起来,通过以自然之美比貌、以自然之造化示命、以自然之景寄情、以自然之灵性喻神魂、以自然之理明志,创造了一个骨肉丰满的传奇女子王翠翘,还营造出一个个人与自然相合的美学意象。  相似文献   

2.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人类对抗宗教、科学乃至极权政治,有效解决现代工业社会自我焦虑、生态破坏、政治极权,使人类获得真正自由和解放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审美活动主要具有解禁、释放和裸露自我的解放功能,发现、肯定和尊重自然的协同功能,以及介入、否定和超越社会的批判功能.审美活动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掘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功能,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吴海龙 《江汉学术》2021,40(1):104-11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明确关注了自然空间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勾连,从不同维度诠释了自然空间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空间不是抽象的精神空间和几何空间,而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承载着人的观念和意志,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延伸和拓展的一种空间形态,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式.沿此进路,马...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论“审美活动经验”,以洞穿形而上学这一内在意识建制为取向,并涵括对象化的审美经验。该审美“动词性”视角以劳动为价值始基,通过物—人感通的架构,促进感通秩序的生成: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性和谐和审美道义。区别于天命、神义的形上统筹,劳动始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敞开提供物—人双向解放、陶冶的理论前提和造命逻辑:劳动工具及其语言行动是承载社会联动和历史薪传的人类硕果——劳动即本即体,是超越特定规律和有限目的的践行方式和普遍形式;自然感性和社会感通的基础同构是马克思审美感通概念延伸向社会改造的历史动力。基于物—人同构而人—人同构的内在逻辑,实践论美学在批判私有财产制度和资本逻辑弊端的前提下,反观实践活动自身自然—宇宙美学的受限经验,介入命运共同体的感通架构与人文信靠。  相似文献   

5.
自然景观是旅游审美活动的重要观照物。本文对自然景现的美学特征、自然景观的审美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审美是人类的最为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最能全面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实践活动。而目前对于这一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往往把审美引入一种神秘的境地。对审美主体的认识应建立在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并用这种观点去理解审美主体,应该做到:一、在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认识当下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二、从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去认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普遍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7.
"自然"是惠特曼诗歌中最重要的表现主题。通过分析惠特曼的诗歌,可以发现自然观中所蕴含的泛神论意义。同时惠特曼的诗歌歌颂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惠特曼指出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肯定了人类的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研究探讨惠特曼诗歌中的自然观,可以为人类汲取精神营养,启发人类思考人生,保护自然,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之所以用游戏、象征、节日、语言来界定艺术,是本体论美学的语言游戏论对认识论美学的形式的主观合目的论的批判,实质上是要消解所谓人类中心论和主体性观念,以说明它们的非主体性和无目的性.主动性和受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而且惟有它们的辩证统一才使社会实践达到了自由的高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带有了审美性质或审美因素,并且在精神生产中生成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晶--美和艺术.在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新实践美学的文论,辩证地揭示美、审美和艺术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自由,走向自由的个体和多维的主体性全面发展的人,以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自由实践论取代语言游戏论.  相似文献   

9.
孔帅 《美育学刊》2020,11(1):63-68
"文字-印刷"媒介时代是一种机械文化,其分割化和同质化特征导致传统审美和美育具有鲜明的教化性。电子媒介带来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有机文化,此时的审美更多的不是理性的深度思考,而是一种追求视听快感的身体模式,强调审美的深度参与和自由体验。一方面,审美的"自我-他者"的教化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被颠覆,强调对审美活动中"自我中心"的解构和他者的多元化体验;另一方面,告别了形而上的理性思辨传统,而密切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因此今天的美育实践应该区别于传统美育,必须和新的媒介文化相适应,突出电子媒介时代审美的多元化和生活化特征,以培养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体验和精神的超越性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从本质上来说,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先从实用价值开始的,但又高于实用价值的。审美价值是在主体审美需求作用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种价值一方面促进着生产力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其相对固定性、不易改变性又影响制约着生产力的进步。这种活动体现着人生的价值,使审美具有了价值性,从而使生产中的审美活动成为具有价值意义的人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美的觉识和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美的生态环境 ,需要认识美、爱护美和创造美。但如何觉识美和实现美却需要长期艰苦的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美不是个别而是整体。生态美就是整体美、系统美、结构美、和谐美、生命与环境的统一美。它凝聚着人类的全部劳动和智慧。不论何种美都需要培养、发现和创造。美是多方面的 ,有自然环境美、社会文明美、文化艺术美、情感心灵美 ,它们共同构成美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人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创建一个光明温馨、祥和美丽的生态世界  相似文献   

12.
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是实践美学及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一切美的其它范畴由此发轫而来.但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无论如何论争,都难以取得建设性成就.笔者认为美学研究要摆脱如此困境,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点,其"美本质"即"人本质"的思想观点值得商榷.审美发生及美本质所依赖的因素不仅仅是人的一般本质,而人的智能发展水平,是决定审美发生及美本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武术自然美的内涵及其本质进行研究,武术的自然美,就是武术运动最初经过模仿自然、取象造化、结合人类生活实践中的防身自卫和攻防技击经验积累而成的自然本色美。武术运动的自然美主要是通过运动员的形体美、武术动作的象形美、节奏美和意境美来表现。人类在自然这一对象化的感性形象中观照到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便是武术自然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谈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主体(观众、读者)对欣赏对象(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由浅入深,情理结合,得到审美愉悦和陶冶。如果说艺术创造是由“面”到“点”、由“多”到“一”,把无穷之意概括在有尽之言中,那么艺术欣赏则通过欣赏者“再创造”和“再评价”,做到由“一”见“多”,由“点”及“面”,由有尽之言领悟无穷之意,并且使艺术创造不断发展和完成。艺术欣赏既有愉耳、悦目的美的感受,又有陶情养志的情感的感动和意志的激发,还有赏心、怡神的理智的满足。艺术欣赏既是共鸣又是观赏,在共鸣中,更多的是情感活动;在观赏中,更多的是理智活动。艺术欣赏必须达到共鸣与观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典型的审美特征:竞艺合一性、男女和谐性与多元统一性。体育舞蹈文化应全面提升审美价值,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提升体育舞蹈文化审美价值的根基在于坚持竞技与艺术的双重价值取向;提升体育舞蹈文化审美价值的内在底蕴在于弘扬绅士风度。  相似文献   

16.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的“溢恶”,是文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提供了感知世界的一种新方式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溢恶”,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脚色,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文学语言“溢恶”的表现,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语言的“溢恶”必须在审美理想的观照下,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北京奥运会竞技举重比赛的实践,从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角度,剖析竞技举重运动之美,并阐述竞技举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辩证关系,旨在揭示竞技举重运动的审美价值,提高观众对竞技举重整体和谐美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两个方面.在审美对象所能包容的艺术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领域之美的现象中,都客观地内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然而,审美对象中的道德意蕴又并不都是外显的,只有通过具有一定道德觉悟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的认识和体悟,才能由隐而显,由迷而明.揭示审美中的道德内涵,让道德为审美定向,使求美与求善结合,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自然全美"及其科学证明--评卡尔松的"肯定美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正在成为当今西方美学中的热门话题.由于其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美学.在最近出现的种种理论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是最令人瞩目的.卡尔松对"自然全美"的科学证明的确给了我们理解自然美的新视野,对他的介绍和批评势必推进我们对自然美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