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行为带来了太多的冲击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受众地位”的变化。网络打破了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走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符合全球传播观念发展规律的全新传播模式,受众开始通过网络从信息的“消费者”向信息的“生产者”转化。在看到这个转化带来的优势的同时,其变化动因和带来的弊端也值得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从信息传播的视角,强化教育者的“把关”责任、深化传播受众认识、借鉴信息理论、运用传播技巧,建立一种理性、科学的传播方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受众”是传播学的一个术语,信息的发出者称为传播者,信息的接受者即为受众。一般来说,信息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符合受众心理的特点和满足需要。我国在改革开放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学生受众的心理特点较之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探讨面对学生出现的新的受众心理特点,教师“育人”形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传播学研究中,媒体和受众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通过对过去经典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受众观念经历了从“被动的受众”到“主动的受众”的变化。近年来的一些传播事例也表明,随着网络的成熟,传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众中心”替代了“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传播权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教师借助一定的媒体向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在传播学的五个"w"的经典理论中,(谁(who传者)何时(when)何地(where)向谁(who受者)传授了什么(what))它所强调的是受者接受了什么。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的  相似文献   

6.
“沉浸传播”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形态,它将所有互为连接的媒介进行有机串联,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播,也使得人与信息的关系如同自然万物对空气的依赖一样变得越发密切,为人们重新审视与思考如何在“沉浸式”的信息共享中,继续以人为中心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是信息与文化的互动传播实践,理应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更应将学生视作教育过程中活生生的个体,这也是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机教育论者业已达成的现代教育共识,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与改革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起点。同样,在沉浸传播时代,深度反思以学生为中心,将对话、合作与认同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应用至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全面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传播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传播过程,因而,“把关人”现象必然客观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角色特征、传播行为以及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决定了其“把关人”的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无限、迅速、匿名、开放等特点,传播学中“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在网络传播中发生了变化。本文借鉴传播学中有关“信息把关人”的理论,论述了网络环境下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挑战和角色的转化,探讨教师如何做好信息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解释框架的新闻传播四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学者怀特的“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为基础,但却不以传播者的把关为关注中心,而是根据新闻传播过程的现实,同时考量四个维度:信息强度、传播者视野度、受众关注度与现实真性度,从而将新闻传播置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在矛盾运动中来为新闻传播提供一个合乎实际的解释。新闻传播的四维结构在修正怀特模式的基础上,意在作为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传播、共享.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典型的教学传播活动中,现代教育研究也日益转向学习研究,受众研究与学习研究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教学理论研究日益重视学生在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是其主要特征,注重分析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特征,并着力改善互动的条件、提高互动的水平,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谢薇娜 《文教资料》2010,(11):228-230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在受众研究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以最广大的受众为对象.在尊重受众的同时,培养受众这种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本文以受众研究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进路。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首创精神,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给学生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3)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根据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生本教育”正是体现了这一科学教育理念。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我们教师始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模式。在“生本教育”中,通过我们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著(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专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2.0的传播具有个性化、社会化、共享性、平等性、开放性、去中心等特点,改变了知识传播过程和信息传递方式.本文从传播模式、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地位、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分析基于Web 2.0的教育传播的特点;从重视教育传播方式的突破与创新、发挥教育者主导与受教育者主体作用、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构建多元的传播通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并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进行基于Web2.0的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呈现多媒介化的特点。从信息伦理原则出发,明确信息教学的价值取向。通过代入式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培养对信息的审慎态度和意识。结合教材的“学习资源”,分析信息自由背后的责任和限度。此外,强调单元教学中“把关人”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筛选、辨识和评价信息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演员”的角色,独自占领45分钟的课堂时间。在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犹如“导演”,指挥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表演”。即使是在教育技术发生了重大改变——多种媒体被引进课堂的时代.教师的“导演”角色也依然没有改变,学生是完全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初中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将“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的理论支撑,以初中学生逐步发展的生活经验作为编写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堂、学生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将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指导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赵婧 《教师》2012,(29):31-32
传播过程与教学过程存在天然的相似性。从“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受众的选择权”“内向传播”等传播学视角审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比较学生与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相似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深化教学改革带来更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改变了传统传播观念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使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受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