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陆道坤 《教育科学》2015,31(2):64-70
师德失范事件频发,困扰高等教育发展。师德失范事件未得到有效根治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程度的不足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制度缺陷,将师德治理上升到战略层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师德治理战略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实现师德失范治理由"治标"到"治本"的过渡,即师德失范现象的全面整治、师德制度机制系统建设、师德文化的全面构建在内的"三步走"实现师德失范现象的标本兼治,以师德失范事件的严厉整治使教师"不敢失范"、以科学的师德制度建设使教师"不能失范"、通过师德文化建设使教师"不想失范",实现由"不敢"、"不愿"到"不想"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引起了师德观念的现代变迁和师德状况的时代变化。师德的现代转型和变化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多重意蕴,其基本特点是:从师德观念的转变看,师德表现为"现代化";从教育改革的实践看,师德趋向于"专业化";从教师德性状况看,师德呈现出"多样性"。鉴此,师德评价必须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一元导向"与"多元取向"、"外部他律"与"内部自律"的有机统一,以适应师德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师德修养是教师幸福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为师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教师幸福是师德修养的目标追求。当前,师德修养遇到困境,教师幸福受到威胁,具体表现为"俗福"与"雅福"的冲突、"社会代言人"与"自我代言人"的矛盾、"师德教育"与"师德修养"的混淆。我们有必要提出坚持"德福"的价值导航、确立合理的师德目标和修养重点、强调实践中教师品行的自我砺练是走向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省外动态     
正江苏:"组合拳"整治师德师风近日,江苏省教育厅连续打出师德建设"组合拳",多措并举推动全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江苏打出的这套师德建设"组合拳"包括:公布省、市、区教育局师德师风建设投诉电话;分别发出致全省教师和家长的一封信,激励教师彰显良好师德形象,提请家长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师德生态是中小学师德生长、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师德生态面临着挑战,网络生态里"下决论"式的定性、社会生态里教师价值被否定等因素,导致中小学师德生态的裂变。我们应该从"重建社会价值生态"等方面重建中小学师德生态,促进师德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师德是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关键所在,是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针对当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存在的工作机制不顺畅、教育内容片面狭隘和教育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创新师德养成教育工作机制、"四个载体"丰富师德养成教育内容、"一份档案"完善师德养成教育考评机制、"三个体验"提升师德养成教育工作实效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刚"是以外在的约束或激励,促使教师遵从师德规范,匡正师德行为."柔"是直抵教师的本心,唤醒教师的师德情感,树立师德意识和信念,不断内省,提升师德意志,自觉端正师德行为."刚"的举措是师德建设制度化,具体做法有:系统化的制度、科学化的测评、严肃化的执行等;"柔"的举措是师德建设人性化.具体做法有:集思广益的制度形成、厚...  相似文献   

8.
"求真务实"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强化高校"求真务实"的师德观,必须多措并举,即:以"人本"为核心,增强"求真务实"师德教育的实效性;以教师自我塑造为重点,锤炼"求真务实"的师德品格;以完善师德系统管理机制为保障,推进"求真务实"的师德建设水平;以优良师德氛围营造为条件,培育"求真务实"的师德建设环境;以向研究型教师角色转换为目标,争创"求真务实"之风。  相似文献   

9.
论述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原则、内涵及其协调机制和教育途径,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要坚持讲政治、"三贴近"、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协调的原则,要以"以人为本"理念、市场经济理念、"国际合作"理念丰富和发展师德的内涵,要完善领导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协调机制,要落实强化师德教育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师德教育的方法以及优化高校师德建设环境等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师德修养状况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存在师德建设实效性低迷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师德建设应走出以下几种误区。一、走出"师德建设的惩戒性"误区师德建设的惩戒性是指在师德建设中过多使用了惩罚功  相似文献   

11.
将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有悖于大学德育至善价值取向,造成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应然与实然的矛盾。生存论视域下重新审视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由规范约束向意义引领的教育范式的转换,能够使矛盾由冲突走向融合,彰显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再到“素质本位”的重心挪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日益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新的侧重点.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内涵,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中包含的道德智慧既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新世纪高校教师的师德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在于教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以德治校”,其关键是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师德建设,既不只是规定师德是什么,强求教师去做,而是从人本思想出发,重在师德的养成,从而实现“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4.
“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是中国民航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成果的总结提炼。加强当代民航精神融入民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反映了民航行业特色的新形势、新任务,拓展了当代民航精神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各高校面向 2 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师范生整体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师范教育的人文化倾向、要求师范生会为师、会育人、会教研、会管理。这些对师范教育质的规定性 ,要求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在师范大学生的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教师职业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上下功夫 ,必须处理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先进文化与强势文化、“授业”与“传道”、政治理论课和文化专业课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学习中,将职业道德能力培养与职心理素质提高相融合,变"说教为主"为"养成实训",引领学生在学期间自觉地把优秀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成为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努力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高素质毕业生。为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功能,充分发挥了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师德教育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德的建设是关系到培养“四有“新人的头等大事.应当认识到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是整体性发展。专业伦理混沌是教师发展的危机之一。好教师的伦理实现应当观照如下方面:专业伦理作为教师知识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专业自主决策是教师发展过程中伦理实践的基本特征;职场体验反思是教师专业伦理养成的内在要求;教师教育课程的"伦理"关注是实现教师发展的条件所在;好的专业生活体现了教师伦理实践智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智育”与“德育”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作者从更新教育理念、挖掘高职数学在相关专业中“智育”与“德育”因子、构建“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改进和拓展)进行教改探究。从而促进“立德树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落实,形成既可以有效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需要,又能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学科素养、人格品行、社会价值观的“双育”数学课程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With an eye towards a potential scientific ethics curriculum, this paper examines four contrasting discourses regarding the ethics of using human subjects in science. The first two represent official statements regarding ethics. These include the U.S.’s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that identify ethics with a professional code, and the Belmont Report, that conceptualizes ethics in three principles to guide research oversight boards. Contrasting this view of ethics as decorum and practice in line with a priori principles is the conception of ethics from unofficial sources representing populations who have been human subjects. The first counter-discourse examined comes from Guinea Pig Zero, an underground magazine for professional human subjects. Here ethics emerges as a question of politics over principle. The good behavior of the doctors and researchers is an effect of the politics and agency of the communities that supply science with subjects. The second counter-discourse is a comic book called Truth,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Black soldiers who were used as guinea pigs in World War II. Ethics is both more political and more uncertain in this narrative. Science is portrayed as complicit with the racism of NAZI Germany; at the same time, and in contrast to the professional guinea pigs, neither agency nor politics are presented as effective tools for forcing the ethical conduct of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The conclusion examines the value of presenting all of these views of scientific ethics in scien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