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上了《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研究土壤》一课后,对“做”科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土壤》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是综合运用前几课的知识和方法,且实践性很强的课。“做”科学不仅要学生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脑想,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策略,是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并非简单的动手操作。现结合《研究土壤》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做中启动探究教《研究土壤》一课前,我要求学生三人一组动“手”到菜园里挖土壤,要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2.
《土壤里有什么》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土壤与生命》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是以土壤为话题从“已有经验”出发,提出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真实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怎样促使学生产生真实问题,而且避免学生的“问题大”、“问题空”、“问题不宜研究”?  相似文献   

3.
《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孙世斌 《教育文汇》2007,(10):42-42
小学《社会·商业与生活》这一单元结束后,有一节“模拟买卖”的活动课。我照例提前做好知识、教具、场地和组织工作方面的准备,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两件商品实物,自己也动手用白纸做一些“钱”,上面标明不同面额,再用课桌摆出了3个“摊位”。  相似文献   

5.
【教学背景】《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学生对鱼进行观察研究时,有些组为  相似文献   

6.
《三克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课通过三克镭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伟大品格。本课所在第四单元的训练项目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深化对课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但要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必须先“读进去”,“读进去”是“想开去”的基础。在教学《三克镭》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进去”,还要引导学生“想开去”。  相似文献   

7.
《火山》是人教版《自然》第九册地球单元的一课,按照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火山》这课呢?我觉得,我们应本着“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8.
何益妹 《福建教育》2005,(4A):46-46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数学课。更要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在《简单的分数加法》一课中,我把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第二单元第四课《土壤和我们》。二、教学目标1.知道家乡的土壤对人们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小组研究;能把自己保护土壤的想法通过写或画的形式表述出来。3.会查阅、整理从Internet等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4.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5.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感激土壤,能够把自己保护土壤的想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本次教学活动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研讨交流以及必要的信…  相似文献   

10.
在一节教学“蚂蚁”的课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课),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按要求分组对装在瓶子中的蚂蚁、放在水槽中泡沫板上的蚂蚁和在纸上的蚂蚁,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了仔细观察、研究,并展开了讨论,整个观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常见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中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教材仅提供了一幅室内家居彩图和两个问题。就教材的设计意图来看,重在让学生动用眼、耳、手、口等感官去探究材料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能,陶冶情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此为“点”,辐射出更多的“面”作为教学内容,以开放的思维引领学生到更广袤的空间去“感受、体验、内化”。片断一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自己带来的物品,在我们的教室内外和同学们的…  相似文献   

12.
《猜对了吗》是豫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期“猜猜猜”单元的第二课。教材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猜想与验证,了解猜想与事实的区别”。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一节科学教育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到“猜想并不是每次都和事实一样,要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并能表达和描述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切体会《科学》新教材,以便明年更好地实施,我在三年级学生上自然课的同时,也开展了科学课的试教活动。因自己曾对苏教版新教材“纸”这一单元做过教材分析,于是就决定先选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实践。在上《我来造一张纸》一课时,我请来了区教研员王老师听课,课后我们对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部分教学策略进行了改动。第二次再上《我来造一张纸》时,我发现这节课的科学味浓了,也使我对“让探究成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5.
《你猜对了吗》是大象版《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猜猜猜》的第二课。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大胆的猜想开始的。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猜想是否正确,依据有无道理,就要用各种方法加以验证。而本课主要是对“火烧三种纸杯的底部,纸杯会燃着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有什么收获,了解假设与事实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鲁桂红 《科学课》2009,(1):36-38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7.
蒋云娟 《科学课》2013,(6):32-33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几课“研究化学变化及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的探究活动。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发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渡船》一课即将结束,一个同学突然发问:老师,这篇课文为什么用“渡船”做题目?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去想想。有个同学回答:因为这件事在渡船上发生的,所以用渡船做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1课,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起始课,是《科学》教材的绪论课,因此上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对“科学是……”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借“吹泡泡”这个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知道“科学”就蕴藏在身边,蕴藏在周围,并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  相似文献   

20.
《漫步云端》一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变幻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其二级目标是“能通过科普小报的形式来交流研究成果”。本单元第一课让学生在认识气象、天气的同时,简单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天气、我国的一些天气之最,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制作科普小报的基本流程。第二课,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