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墨经》中,"止"作为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共出现四次:一是利用对当关系推理进行反驳;二是用反例反驳对方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的一般结论;三是用与对方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来反驳对方演绎出的个别结论;四是反映模态矛盾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推理。  相似文献   

2.
归纳推理研究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前提数目的增加对归纳推理强度的影响,即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既是归纳推理理论模型的具体阐释,也是其理论基础和源泉。但是由于对归纳推理这个概念的界定不一以及归纳推理任务的选择标准不同,已有的许多研究并非标准的归纳推理研究,夹杂着其他如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心理成分,其研究结论值得商榷。采用标准的归纳推理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单调性效应与非单调性效应的出现同前提与结论之间的类属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概率推理的问题背景 ,介绍了Lovett和Schunn关于解决概率推理任务加工过程的RCCL模型 ,该模型的加工过程分为 4个阶段 :表征任务 ;构建策略 :选择策略 ;获得新的策略成功率信息。最后对该模型进行了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4.
学前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儿童规则推理能力的研究是认知发展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在很多领域(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及演绎推理等领域),儿童能否顺利地进行推理,与儿童的规则推理能力相关。自Frye和Zelazoa(1992)等巧妙设计了两进两出的斜坡任务(RAMP任务)来研究儿童的规则推理能力以来,许多研究者使用这一任务及其他任务对儿童的规则推理能力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结论。文章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儿童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评价了用来解释其结果的CCC理论,以期对儿童的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有一较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适宜情境,诱推理思考发生;促学习互动,助归纳推理深化;引个性探究,促归纳推理升华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探索中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得在扎实的学习思考中助推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的不断发展,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断积淀。  相似文献   

6.
推理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推理通常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本文仅就归纳推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些探讨。 归纳推理是指出一般性较小的前提,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它是由个别、特别情形为前提,引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例如从“0.5=0.50,0.3=0.30,1.00=1,2.50=2.5”等等式中归纳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位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相似文献   

7.
儿童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归纳推理时是否遵循多样性原则,是否受到了其他认知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范式,分析了4-5岁、6-7岁、8岁、9岁儿童和成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推理时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6-7岁、8岁、9岁和成人表现出了多样性效应,并且9岁儿童运用多样性信息的能力已达到成人水平。但6-7岁和8岁儿童的多样性表现与成人仍有显著差别。从发展趋势上,对年龄、属性特征外显性和人格特质理解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在小学阶段,常用的是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和类比能力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前提引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它是根据特殊的前提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运用,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性质、法则许多都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  相似文献   

9.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两种常见的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而类比推理就是比较不同对象之间的类似性,如果已经知道两个对象有若干个共同属性,又知道其中一个对象还有某种性质,则可推测另一对象电可能具有该性质.合情推理是人们发现规律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数学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课改新增内容,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成为一个考查的热点.本文举例说明破解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归纳推理是合情推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推理形式。教材中许多知识、规律、结论的获得,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果。不完全归纳推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受已有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等限制,学生在发现结论、形成猜想后,  相似文献   

11.
归纳合理性问题最初是由休谟提出的。对这一问题,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提出了种种解决途径:或借助概率弱化归纳推理的结论,企图对之作演绎论证;或借“世界齐一性”对之作归纳证明;或诉诸无知的解决方式;或釜底抽薪的解决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归纳虽然不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它的前提的真实不能保证它的结论必然真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归纳推理就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推理。  相似文献   

12.
当前进化心理学理论范式的困难是缺乏认知领域的实验证据,而归纳推理研究则面临解释匮乏的困难。文章指出,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范式来解析归纳推理的心理机制可以解决两者的困难。进化心理学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和领域特殊性的观点为归纳推理的解释提供了新的出路,归纳推理的实证研究则可以在认知领域为进化心理学提供实验支持。通过分析,文章提出,归纳推理是进化而来的领域特殊性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归纳推理的合理性问题最早由体谟提出,故又称“休谟问题”。他认为归纳推理中前提的真实性不能为结论的真实性提供逻辑保证,因而是无效推理。对此问题,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但无一得到普遍承认。本文试图从科学哲学角度寻找归纳推理在逻辑学和经验科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从而得出结论:归纳推理作为一动态开放的过程,其合理性一方面在于归纳前提与归纳结论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则在于一般归纳现则与具体归纳推理之间的相互调节而使双方获得相对一致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4.
休谟问题引发了为归纳推理有效性的辩护。迄今为止,凡是站在先验哲学立场上为归纳推理和归纳法进行辩护,最终都归于失败;直到施泰默应用大量科学事实为归纳辩护的出现,才为归纳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阳光之道。本文认为,为归纳推理有效性进行辩护的基础并非静态的事实,而是从假设出发归于事实的动态过程;为归纳推理有效性进行辩护的基础也并非唯一,不同的辩护者有不同的辩护过程,对辩护的基础,他们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的要求将决定归纳推理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对归纳推理的理论阐述有诸多困难,如逻辑学对归纳推理的理论界定本身就包含着矛盾、逻辑学也没有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之间作出区分、逻辑学希望为归纳推理制定规则的努力也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等。而心理学对归纳推理的研究则采取了和逻辑学的研究不同的策略,如心理学对归纳推理作了精确的定义、心理学描述归纳推理的内在心理规律而不是制定规则、心理学也在努力建立归纳推理的理论模型等。  相似文献   

16.
(一)求真务实、力戒空谈——道德实践原则 老子与孔子都是很内敛、不事空谈、只求平实做人的人。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看到孔子一副年少气盛、春风得意的样子,就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相似文献   

17.
从人工智能看当代逻辑学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至少在21世纪早期,逻辑学将重点关注下列论题:(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器人具有人的创造性智能,如从经验证据中建立用于指导以后行动的可错的归纳判断;(3)如何进行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特别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以及各认知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而进行的推理;(4)如何结合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机器人能够用人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等等。  相似文献   

18.
诺顿在古德曼和亨普尔等人的启发下,结合他的科学哲学研究背景,提出一种不同于他所定义的“形式归纳理论”的“实质归纳理论”,强调归纳的局部应用性,拒斥普遍的归纳推理模式。归纳推理的基础往往建立在具体领域的事实之上,因此所有的归纳推理都是局部的。诺顿认为归纳推理模式是由事实授权的,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这些事实的可靠性来评估归纳风险。同时实质归纳理论不再区分归纳的事实部分和模式部分,所以不易受休谟问题的影响。但我们发现,诺顿的归纳辩护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理论也遭受多方面的批评。实质归纳理论是归纳逻辑领域的前沿性成果,引起了逻辑学界和科学哲学界的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归纳逻辑的强劲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婴幼儿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其中婴幼儿是否能够基于概念进行归纳推理是一个焦点问题。Mandler等人利用概括化模仿技术对婴儿的归纳推理进行了研究,发现:9-20个月的婴儿的归纳推理受到领域水平的概念类别所限制,是一个基于概念的过程;Gelman等人探讨了类别成员关系、语言标签、心理本质主义在幼儿的归纳推理中的作用,发现:2-4岁幼儿的归纳推理受基本水平的类别成员关系所限制,也是一个基于概念的过程。二者的分歧可以用语言的作用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