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数学教学只有植根于生活的肥沃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李小蕊 《甘肃教育》2013,(23):76-76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情境,以生活中看得到用得着的有趣味的图示、画面和语句…  相似文献   

4.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眼光去观察、思考生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握好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凭借学生生活经验,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由“为学数学而学数学”转变为“为用数学而学数学”,最终达到“为生活用好数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李俊清 《考试周刊》2009,(35):78-7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6.
数学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联系,即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就需要使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身边有数学,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趣味性。一、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眼光去观察、思考生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握好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凭借学生生活经验,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由“为学数学而学数学”转变为“为用数学而学数学”,最终达到“为生活用好数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做数学”的目的最终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化”。“做数学”的实质是把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效应转向活动效应,使学生在数学的活动中感知数学、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  相似文献   

9.
许德明 《教师》2010,(34):22-22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将回到生活中去。新课程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我们如何构筑“生活课堂”,促进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呢?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让数学回归生活,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数学课堂要有“数学味”,这是数学教学之根本.“数学味”是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入手,揭示数学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学科特点,最终以“数学化”方式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应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要“情境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构建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学习(或教学)情境”,以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触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这就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对此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生活数学”,认识“生活数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点。要克服“生活数学”的局限性,数学教学必须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归纳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5.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它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缩短数学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第一要义。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还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发现数学学习的真谛,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相似文献   

17.
智慧桶     
李瑾 《山东教育》2009,(11):40-40
一、强化“生活化” “数从数中来”,实践的需要产生了数学,数学的最终目的也要为实践服务。力求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与“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和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教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必须开放课堂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让课堂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习有用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  相似文献   

19.
周娟 《学周刊C版》2011,(9):93-93
数学教学人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它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教学.教学的活动应该富有情趣和意义,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受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