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东北地区湿地可持续发展”教学为例,论述从课标解读、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高中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方法,以提升问题式教学的成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一、“区位”的重要性 “区位”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地理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与周嗣要素的联系。“区位”贯穿了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尤其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我们主要会进行这样一些角度的区位分析,如图1:  相似文献   

3.
英国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区域地理”有三个特点,通过三个特点的分析,给我国的“区域地理”教学和有关教材的编写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4.
虞兰琴 《文教资料》2020,(2):208-210
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前伸后延深挖,紧紧抓住“初升高暑假伊始、开学第一课、开课两周后、学考前”等关键时间点,给予学生及时且必要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高中一年的有限学习中趣学、乐学、会学、智学地理,有效提高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由于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和个体存在差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呈现出层级特性。以湘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为例,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进行了学科层级梳理,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应“会教→活用→升华”教材,构建“知识→能力→思维”的学科层级结构体系,形成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材层级梳理与内容增补、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生主动学习与层级提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教科研活动与地理研学实践,以及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结构分级评价与测试等多维并举的学科层级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和地理新教材教学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地理教育》2002,(5):45-46
一、研究性学习和地理新教材目标的整合地理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整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在继承现行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地理新教材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指导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包括地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主要有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有发现  相似文献   

7.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研究借助高中地理教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教材中地理图像的应用和分析,尝试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提升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8.
“区位”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人文地理中的重要概念。对“区位”的描述和分析贯穿教材多处,如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贸区位等。在高中选修教材的中闫区域地理中也多有涉及。但教材运用比较灵活的方法分析区位问题,学生易对“区位”、“区位条件”、“区位因素”等概念混淆不清。遇到具体问题则思路不畅,陷入被动。若能根据中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和地理思维能力建立区位问题分析的思维模式,问题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学科的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可见在中学地理课程建设中,乡土地理教材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崔广伟 《地理教育》2014,(Z1):36-37
正一、教学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教材分析:本章是学生认识和学习区域地理的开篇,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区域,也为学习后续的地区与国家提供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编排仅以亚洲一例作为区域学习内容,重点是通过亚洲自然环境的分析探讨,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并能运用此方  相似文献   

11.
张新 《地理教育》2014,(3):31-32
正地理学科高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地理和选修四大模块。四大模块中区域地理最令人困惑和焦虑。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分布在初中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3与选修教材中。具有涉及区域跨度大、图表多、专业术语多等特点,怎样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既兼顾以前学过的区域地理知识,又能与高中地理原理结合值得思考。高效而科学的区域地理课堂应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必修以及选修教材知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认知理论和学科核心素养阐明区域地理深度教学离不开区域认知,然后以高三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的学法指导课《东南亚地区》为例,谈课堂中立足学情,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有鲜明的学科逻辑的问题链,用区域认知素养的视角和方法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区域地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将前面的区域农业知识落实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上,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材表述由图像、作业和课文三大系统组成。其中图像系统是指地理教材中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片、照片、图示等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系统,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像、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图像、漫画等类型。地理图像具有传达地理信息、形成地理表象、展示地理过程、育人等功能,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认知理论和学科核心素养阐明区域地理深度教学离不开区域认知,然后以高三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的学法指导课《东南亚地区》为例,谈课堂中立足学情,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有鲜明的学科逻辑的问题链,用区域认知素养的视角和方法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区域地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稿)》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规定: “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为 了“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除北京、香 港、澳门、台湾和极地地区外, 《课程标准》 “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 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 “只列 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 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新课程是对过去 的区域地理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的基 础上提出上述理念的,它对区域地理教学的改 革是明显的。新课程标准已大面积实施,在实 际的教学中,如何领会、理解和落实这些新课 程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的教学 要求和学习目标应有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一、结合《考试说明》,全面掌握教材知识“结合《考试说明》”,就是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要点和细则,逐章逐节复习和整理教材知识。“全面”是指既要事无巨细,一览无余,更要突出重点,并做到深入具体地复习。从教材知识来说,要分类掌握以下知识:教材明确标示或我们在理解上可以认定的“世界之最”、“中国第一”的地理事实;具有典型特点、特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重要的社会、经济、环保建设成就等。二、把握学习地理核心能力所在,培养地图技能地图是学习掌握地理的基本工具,其基础知识无非就是方向、比例尺、图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基于区域本性的分析视角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探究地方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问题,认识地方本性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内地、香港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像系统是地理教材表述的三大组成系统之一,是指地理教材中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片、照片、图示等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系统,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本文主要针对内地新编教材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以及香港教材新地理4B(文达出版有限公司2001)中第六部分“灾害”一节,对两本地理教材中图像系统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理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和核心,本身又构成一定的课程体系。区域地理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属于理论和方法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是不同尺度的具体课程。根据教改精神和学科发展特点,探讨了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及其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各课程的设计思想、改革要点和内容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