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耀东 《考试周刊》2010,(26):133-1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思想结晶。然而,也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地思考:到底什么是真切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讲了一方面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  相似文献   

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涵义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孔子的这番言论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所在,揭示了启发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把问题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你教他一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例如教他东方,不能由东方推知南方,西方,北方,便不再教他新的东西了。 孔子这段话所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和学两个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主体,他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  相似文献   

5.
(一) “启发”一词来自《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这话的意思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打开他心灵的门户,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引发他语言的弓弦。教给他一个角,而不能推知其它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启”和“发”,相对成文,后来组成同义复合词“启发”。“启发”是教师和学生在  相似文献   

6.
目标教学是让全体学生掌握新知、巩固旧知的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以目标为先导,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操作法等,而启发式教学法则是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反也。”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学生,不到学生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们,不到他们很想讲出来而又无法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们;给学生讲明一个…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之时,不去启发他。不启不发,是孔子教学的指导思想。在2005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第五届高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相似文献   

8.
梁桂 《广西教育》2004,(1B):24-25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问答     
十五问:小学教学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答:这条教学原则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我国历代不少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学的启发性。孔子首先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却又表达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是很注重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的。后来《学  相似文献   

10.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1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是孔子介绍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教学的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我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舒家华 《中学教育》2002,(11):31-32
启发式教学 ,由孔子创立 ,也是孔子重要的教学原则。可继承到今天 ,却被有些教师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曲解了。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也 ,则不复也。”这是《论语·述而》第八则的原文。对孔子这一节语录的译文是 :“(我 )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又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我如果 )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角落的样子 ,我就不再教他了。”可见 ,它清楚地表明 :对学生予以启发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产生“愤”(即心里苦苦思索却未能想通的样子 )和“悱”(即口…  相似文献   

13.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某其意;发,谓达其辞。”后人根据郑、朱注释,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在他想明白却明白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样的讲法,似乎没错;但未免有点简单化,孤立化了。全面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实在是教育方  相似文献   

15.
一、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同时,更多地引导学生独立地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之时,不去启发他,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这种“双主模式”所营造的民主氛围,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相似文献   

16.
一、对启发式教育的理解及其应用现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的想法是当学生苦思冥想也不明白的时候,就应该开导他们;当学生心中有所想又讲不明白的时候,应该启发他们;教给学生知识,是希望他们能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教育包含三个特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明确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认为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强调非认知因素的“好”与“乐”对“知”的重要作用。他还自述其教育方法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即先使受教育者发生困难,产生求知的动机、需要和欲望,然后再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今天看来,这些论述中包含着认知活动要有情感意志活动参与的重要思想。在近代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它告诉我们:不到学生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时,教师就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时,教师就不去启发他。在课程改革强调要将学习权还给学生的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19.
浅谈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心理,孔子就是被称为“循循然善诱人”的典范。他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焦急心理状态下才能主动、积极地去接受启发,探求知识。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每节课的引入,都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因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不到渴望求知的时候,教师不去开导他;学生不到焦急表达的时候,教师不去启发他;教师举出正万形的一角,而学生不能推知其余三角,就不要再往下教了。孔子的这段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绘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透彻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