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相关链接〕周尔鎏教授,周恩来总理的堂侄,解放前曾由总理夫妇抚养过。毕业于南开大学,是著名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周教授"四清"和"文革"期间,曾经当过工人、农民;上世纪70年代,在外事口、文化口当过司局长;上世纪80年代组织上安排他到上海,出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任市委委员,但未到任即被组织上调回北京,出任对外友协副会长。当时邓颖超是对外友协名誉会长,为避嫌,他应费孝通之请,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担任"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其间领衔城乡协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提出"因地制宜,多样模式,随势应变,不失时机"的十六字研究法。他曾跟随周恩来总理多次接待外国元首,在工作上和总理有过多年的接触……退休后仍致力于周恩来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足球运动在上海蓬勃发展,20世纪40年代上海成立了近代最早的足球裁判组织之一——上海足球裁判所,对规范足球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嘉定县长征公社的回乡知青,俗称"74届".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谆谆教诲下,我也跃跃欲试,很想"作为"一番.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曾经有过一本影响颇大的迷你开本女性周刊——《玲珑》。张爱玲曾在散文《谈女人》中如是说:“30年代上海的女学生手上总有一本《玲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个老影迷,半个多世纪以来收藏了不少电影刊物,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刊物的"五朵金花":《大众电影》、《电影故事》、《上影画报》、《上海电影》、《长春电影画报》。而这五种刊物中除了《长春电影画报》外,其余四种都创刊于上海。  相似文献   

6.
语惊四座析"瞳"字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震旦大学的讲台上,一位外国教授正在讲课.讲者侃侃而谈,学贯西中,广征博引,言人所不曾言;听者全神贯注,闻所未闻,兴趣盎然,思路为之大开.教授讲的是在汉字与若干外国文字中,有些字眼的构词方法异常相似.  相似文献   

7.
吴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影剧界进步演员,她是南国社、电通影片公司、青岛剧社、业余剧人协会和上海救亡演剧队的活跃成员.在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的<自由神>影片中,吴湄扮演女主角,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很高的评价.她主演的独幕剧<小丈夫>、进步戏剧<女子公寓>、<阿Q正传>等也颇受赞赏.她参加中共地下党和文艺界左翼人士组织的活动,以戏剧为武器,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妥协投降;"孤岛"时期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募捐、义卖、办难民收容所等;上海沦陷后坚持隐蔽斗争,办进步文艺沙龙,进步刊物;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坚持地下斗争.可是由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她在上海与蓝苹(即江青)的一段交往,在十年动乱中,一场弥天冤案,给她带来了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祖父章荣初创业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饱受列强尤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岁月,他在1963年留下的十五万字回忆录《我在旧社会的三十五年》(手稿未出版)中,有相当篇幅写到抗战时期的挣扎和期望。国难当头同仇敌忾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血战淞沪,上海沸腾了,各界积极支持前线,申报董事长史量才和"上海皇帝"杜月笙发起组织了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史量才任会长,杜月笙和社会活动家黄炎培  相似文献   

9.
1920年代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美学特点是审美的通俗性。这种通俗性审美特点是在新旧文化碰撞交融的上海,以电影商业化制作发行为根本,在观众接受、大众传媒和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形成的互动"场域"空间中形成和发展的。大众传媒培养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电影商业运作又迎合了市民休闲需要,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又使得电影具有教化意义,对"场域"参与者关系的互动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审美通俗性。  相似文献   

10.
张蓉  陈毛英 《出版史料》2012,(1):108-111
吴朗西与家父相识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1925年他们在江湾立达学园开始交往,那时,吴朗西在上海江湾居处立达学园附近,开了一家小店,边营业边自学,家父在江湾立达学园读高中。据家父上世纪50年代撰写的自传中回忆:  相似文献   

11.
1920~1930年代,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最引人瞩目的时代。人们把上海比作魔都,用以指称其现代、繁华,“摩登”一词风靡全市,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上海市档案馆新馆举办的"上海婚姻习俗展",作为城市记忆之一,倒是颇有创意,很贴近普通市民的生活.其中结婚证书的展出也成了人们的看点.展出的结婚证书,最早似乎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这让我联想起已故的父母的结婚证书,比那年代还要更早些.  相似文献   

13.
光明 《新闻三昧》2006,(5):45-45
“年代”不指具体一年3月19日上海某晚报B5版《老费的小屋》一文配发了数幅照片,其中一幅当代作家张抗抗的照片的释文是这样的:“摄于1980年代”。年代一指较为久远的时代或时期,如抗日战争年代,过去黑暗的年代等;一指每一世纪“十年”,如1990年-1999年是20世纪90年代。上述“1980”已指明了具体的这一年,就不可称之为“1980年代”。应是“二级医院”4月2日上海某晚报A10版《九亭地区看病入学难》中:“……九亭地区前两年投资的一所两级医院楼房已经造好,现正与市内一些大医院洽谈,落实合办事宜。”这里“两级医院”的说法不对,应是“二级…  相似文献   

14.
三套书和一本杂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上海书展,举办了-个"改革开放30周年图书回顾展",我的三套图书有幸入选:80年代主编的<五角丛书>,90年代初编辑的<中华民族故事大系>和本世纪初总策划的<话说中国>.  相似文献   

15.
《怎样画铅笔画》《怎样画人像》,皆为哈定所编。哈定20世纪40年代已为著名肖像画家,50年代创办"哈定画室",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怎样画人像》为1954年5月四联出版社出版。这家出版社于1953年由北新书局、广益书局、大中图书书局、  相似文献   

16.
高信 《出版史料》2009,(2):67-68
廖冰兄的木刻书衣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漫画,发源和发展于上海,上海也因此而聚集了一批现代漫画的精英。广东青年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和以东北南下的青年漫画家张仃两位,一北一南,30年代初即投身于大上海的漫画营垒,且成为艺术风格突出的中坚。  相似文献   

17.
高磊 《全国新书目》2010,(17):73-73
在当今职场中,有这么一句话:"60年代的员工是头低头;70年代的员工是背靠背;80年代的员工则是脸贴脸"。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员工,他们现在大多已成为商业领域的核心领导层,讲理想、讲责任、讲激情;70年代的员工是现在社会  相似文献   

18.
张晓婷 《青年记者》2007,(16):92-92
"脱口秀"节目通常主持人和来宾都不准备讲稿,而是靠现场随机应变。在美国,电视"脱口秀"是从广播"脱口秀"中走下来的,20世纪20年代广播节目和40年代电视节目主要对近期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北平卢沟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也是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80周年。无线电广播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问世的新兴传媒,在战争年代发挥了独特的宣传鼓动作用。在抗日战争年代,上海作为我国广播电台的最大集中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广播宣传活动,为鼓舞军民斗志,发出强大的抗日救亡呐喊声,写下了中国广播史上悲壮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当天,第二批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和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在市档案馆外滩馆揭晓。盛宣怀档案(上海图书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难民上海生活档案(虹口区档案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两次淞沪抗战照片集和中国近现代名人函札汇集(上海市档案馆),私立浦东中学历史档案(浦东新区档案馆),辛亥革命日记(徐汇区档案馆),《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图书、报纸实物档案(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