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吴秀娟 《今传媒》2016,(3):79-80
本文以影片《午夜狂奔》为例,从三方面分析导演如何吊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如何将观众的期待视野得以满足和提升.文中从对演员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颠覆,从动作戏中激烈场景间的对比,从镜头间剪辑速率和景别取舍等来刺激观众的感官来分析,使观众在心理与生理上获得宣泄和满足.最后导演抓住观众的心理,在情感升华中提升观众的观影满足感.这种导演与观众间的博弈是该影片获得成功的秘诀,对以后其它影片的成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小刚以《私人订制》重归喜剧类型,但他一贯擅长的喜剧却遭到了观众前所未有的批评。文章基于叙事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尝试从观众参与、观众批评以及意识形态的隔阂方面来分析影片遭遇批判的原因,着重讨论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机制以及创作者和观众认识上的差异问题,证明了"理想观众"的虚幻性以及本片不被观众喜欢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欧美博物馆观众人数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留住核心观众成为西方博物馆界的当务之急。而我国博物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观众结构问题的隐忧。“经常性观众”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基础性概念。为此,我们在界定“经常性观众”概念和爬梳其研究传承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来馆观众开展定量研究,围绕经常性观众的构成情况、影响变量以及变量与经常性观众的关系进行频次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观众是非经常性观众,据此提出针对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观众的不同策略;主张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非经常性观众变成经常性观众,并以此作为长期目标,促使参观博物馆渐成日常。否则一旦“博物馆热潮”消退,将会不断失去观众,从而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造成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和调整。为了更好地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工作,“数字化能给博物馆带来什么”是一个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进行解读,对报告中与观众体验紧密相关的几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将数字化对博物馆观众体验的影响概括为:有助于丰富观众的在线体验、有助于深化观众的交互体验、有助于增强观众的参与体验和有助于提升观众体验的社交化和个性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日益紧密。本文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得出观众感知体验上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发展对策,以期形成博物馆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态势,让更多观众分享博物馆文化,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首都博物馆的观众调查数据入手分析了博物馆亲子观众的特点和亲子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从建设博物馆亲子美育品牌的角度,提出几点思考:网络技术下的"社区"博物馆建设;博物馆教育如何帮助亲子观众实现探究的愿望、如何帮助亲子观众建设积极亲子关系;提出了展览实现"双展线";分析了受欢迎的博物馆亲子文创产品特征,从而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亲子观众的"第三地",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讲解中的提问互动,在吸引观众注意力、激发观众兴趣、引起观众思考、加深观众对展览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课堂教学研究常用的提问框架分析了两位自然博物馆教育人员讲解过程中的提问类型、观众回答情况和教育人员的反馈方式。发现教育人员有比较强烈的提问互动意识,能够围绕展品和讲解主题提问,但还存在问题层次性不明显、对观众认知水平分析不够、各类问题比例不均衡、候答时间过短、提问反馈中有效追问和鼓励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设置核心问题、基于观众认知水平控制问题难度、增加问题多样性、适时调控候答时间、在提问反馈中追问并增加评价性语言等方法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生新闻的典型栏目,作为本地化新闻的优秀品牌代表,《南京零距离》的可持续发展成了近年来业内和理论界人士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一、培养观众忠诚度的恒久性 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提供的《南京零距离》目标观众的平均收视率分析,可以看出,《南京零距离》的目标观众中,男女观众的收视率相差无几。中老年观众,初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20):72-75
解读电影植入式广告,观众心理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口。本文从观众心理学角度,利用拉康与麦茨的理论以及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对电影和植入式广告进行解读,并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认为电影植入式广告是观众"理想自我"镜像的刻画者,是观众消费欲望的象征符号,最终成为观众梦幻与欲望的交叠物。  相似文献   

10.
江西是著名的瓷省,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江西名窑名瓷》展览是江西省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基本陈列。此次问卷调查选取《江西名窑名瓷》展,旨在于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江西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观众情况、观众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本文主要对此次问卷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内容主要包括观众基本资料分析、观众参观情况分析、观众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相亲类节目从开播以来,就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经过对不良信息传播的规范之后,以更加贴近生活的面貌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观众的角度分析相亲类节目受欢迎的心理因素,即满足了观众的社会需要;节目带给观众心理上的惊喜感;节目引起观众心理共鸣从而产生移情.以力求为相亲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条思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科技馆要成为观众喜爱的参观目的地,需要不断提升观众参观科技馆过程的体验。本文以中国科技馆为例,介绍科技馆开展客户体验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设定目标、梳理关键触点和驱动要素、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与改善行动、完善信息化平台。客户体验管理需要通过“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改善行动”等步骤,精准改善各触点的观众体验,形成动态的改进机制,持续改善观众参观科技馆体验。希望本文能为致力于提升科普场馆观众参观体验的同行们提供一点启发,共同促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欧美博物馆正在经历巨变,博物馆机构本身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学者开始对博物馆定位、责任、目标和方法重新展开思考,“从观众出发”成为两者共同讨论的焦点。本文尝试从观众的视角出发,以“观众互动体验模式”作为分析框架,以欧美四座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作为研究材料,对其教育活动转向重视观众的表现、理念和做法进行述评,并从中寻绎出基于个人脉络、社会脉络和环境脉络下规划教育活动的一些较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洁 《视听界》2015,(2):76-80
2011年以来,省级卫视日间时段观众规模缩减,但观众收看时间呈上升态势,电视剧支撑日间时段收视,中老年观众占据主体,周末青少年集中度提高。本文通过对省级卫视观众日间收视规律及频道节目编播的分析,对其节目编排策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韩卫娟 《新闻知识》2012,(12):82-84
本文从体验经济的介绍入手,着重分析了体验的内涵和顾客体验价值的几个层次,并将该理论引入电视娱乐节目的研究,从观众体验价值的角度对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是观众体验价值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并指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在满足观众娱乐体验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昕 《东南传播》2022,(9):126-129
本研究通过在直播间参与观察主播和观众的行为来搜集资料,分析网络主播是如何进行“自我商品化”的,观众又是如何参与到这一商品化的过程当中去的。网络主播将自我包装为一种商品,通过语言性策略和非语言性策略将自我呈现在直播间当中供观众进行消费。观众通过留言评论和主播实时互动,共同建构直播场景,并通过送礼行为参与到主播“自我商品化”的过程当中。主播身体的异化是主播和观众“合谋”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声屏世界》2009,(5):20-21
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不同于一般新闻节目,在告知观众发生了什么的同时,更多的应该告诉观众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了会怎样,该怎么办等与事件相关的多方面、立体化的信息。同时,对于事件应该给以足够的分析和判断,让观众通过节目的收看对相关事件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判断和认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问题。从直观上看,电视新闻与观众的互动能力显然与网络和各种便携式媒体无法相提并论。但这种判断显然更多的是偏重于时效性和个性化而言。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恰恰是每一个电视新闻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强调即时性而是关注长远性,不强调点对点而是关注群体性特征。本文从人的因素和互动的综合性两方面分析了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展览观众评估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指标体系,而观众信息调查是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都采用的方式,对观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展览效果的评定以及日后的策展方向都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在"真彩秦俑"展览中,采用热成像与R FID技术对观众数量、行为习惯进行跟踪分析,通过数据的统计来对观众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展览的策展做一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可以追溯到吉尔曼(Gilman)在1911年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观众评估研究的关注对象与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各类研究建立的范式,包括对实施机制的说明、对评估客观性的审问、对文化民主化研究和营销相关研究之间不协调性的强调。本文结合多年经济危机和理性化带来的影响,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工具化,并结合观众研究的他律性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这一领域面临的四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