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典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名言警句传颂至今,启迪后人。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相似文献   

2.
尊师兴教应重利益机制舒一新倡导尊师重教在我国是一个古老而鲜活的命题。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先哲苟况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的名言传世。在当今,强调尊师重教更是我国所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之初,尊师重教的风行,曾极大地释放出广大教师献身“四...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 ,但总是“雷声大 ,雨点小” ,真正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妨碍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很多 ,笔者认为除了理论研究不足 ,观念滞后 ,认识上没有达到一致 ,制度管理不到位 ,体制没能配套 ,技术操作缺乏评价标准等以外 ,教师素质是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古今中外对教师素质的认识我国从古代开始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也非常注重教师素质。如荀况 ,他从国家兴衰的高度看尊师重教 :“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 ;贵师而重傅 ,则法度存。国将衰 ,必溅师而轻傅 ;贱师而轻傅 ,则人有殃 ;人有殃则法度坏。”王安石则说…  相似文献   

4.
丙廷 《宁夏教育》2003,(11):52-52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人类社会便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起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一批批西欧人引到美洲聚居,又从亚洲、非洲买入一批批劳工开发旧金山,淘到了第一桶金。有了钱,美国人办起了学校,搞起了教育,使美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成为20世纪的“世界霸主”,印证了靠教育竞争和科技竞争才能成为强者、只有尊师重教国家才能兴盛的道理。荀子说:“夫之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因“师道之不传久矣”,乃作…  相似文献   

5.
岁岁九月,今又九月. 九月的天空,洒满阳光. 九月的大地,洋溢着芬芳. 九月的校园,爱心荡漾,辛勤的园丁,走在幸福的路上,把祖国的幼苗精心培育、浇灌. 九月,因教师而崇高.“古之学者必有师”,“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1985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节的设立,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是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教师节设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教师政治、社会地位,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与关注前所未有,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日渐浓郁,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6.
颂师佳联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教师常常被喻为蜡烛,因为尽管生活清苦,教师却以为国分忧为荣,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表达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神州大地,尊师重教也蔚然成风,讴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佳作不断问世。以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学品种——对联抒赞颂敬贺之情,意趣盎然,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现将笔者搜集的几则颂师佳联整理如下。一、深情流露“十字联”“十字联”是长联一种,其上下联中各有一到十等10个数字依次排列。用“十字联”颂师别具一格,耐人寻味: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教师节”。我们谨向全国历史教师致节日的祝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是否繁荣昌盛,同它的教育是否发达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需要有各种人才、需要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就更为明显。而教师,正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和各种人才的造就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是否尊师重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盛衰。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的哲学家荀子就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在我国历史上,师被认为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尊师重道”曾经成为一种传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教师应当享有远非在旧社会所能跂及的崇高地位。列宁在1923年曾经指出:“我们没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提高人民教师地位的问题,而不提高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之友》2014,(9):31-31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没有广大教师的默默奉献,就没有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富强。每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让我们在这寓意着收获的九月,一起来看一看先贤们赞美老师的话,体会老师的无私与伟大。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相似文献   

9.
尊师重教是我国由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他认为教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法度的存废,人心的背向,因此把教师提高到天、地、  相似文献   

10.
尊师重教,是我们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尊师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是《礼记·学记》。书中记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他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能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在韩愈心中,教师是“授业”“解惑”。苟子也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而重傅,则法度存。”被称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也强调说:  相似文献   

12.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为“师保”,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怀。而“师”家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父师”、“师果”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案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己的德、学作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就是“师”的初义。西汉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杨雄在他的言论集《法言冷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模、范本义都指铸物的模子、模型。扬雄在这里说“师”对教育对象起着一种“铸”的作用,学生是按教师的样子铸就的。杨雄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优先发展教育,首先必须优先发展教师。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2011,(3):53
"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西汉末年,扬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明确强调了教师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5.
尊师重教者,国家兴;鄙师轻教者,国家衰。 这已是世界上一切不拒绝进步,不摈弃文明的民族和国家的共识。尤其是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质量和水平的竞争。为此,许多国家始终把提高教师的地位、作用,优化教师的生活与学习条件当作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竞相在尊师重教之“尊”之“重”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6.
教师之说,起于民国。清末兴学堂,师一度被称为“教习”,稍后有“教员”、“教师”之称。清以前,教师之别称甚,上溯秦周,有保母(内师)、外傅(外师)之称,又统称师傅。如《榖粱传·昭公十九年》:“羁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内师者,《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于宫中(常典此不断句,亦通),择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此则为古之君主之子师,异于今之“保姆”。盖贵胄之服侍,各有专别,保母则专司启蒙教育之职。约之平民,则不必具。…  相似文献   

17.
李拯 《云南教育》2014,(20):1-1
在五千年相沿不废的文化谱系里,尊师重教始终是一抹价值底色。《苟子》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礼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师,弟子三千的伟大成就,有教无类的光辉理念,在世界教育史上熠熠生辉。及至今日,现代中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发展决定文明程度,“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试水中职“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中的这句话体现了我国2000多年来尊师重教的优良文化传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师范教育政策大多数时候是以免费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教师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在时代中延展,是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的统一。从历史来看,从教者和为人师者的专门称谓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称孔子为“夫子”,称荀子为“老师”,教导国君或储君的人可被称为“师”“傅”“保”。可见,“教师”并不是一个天然的称谓,“教”和“师”二者的结合是历史产物。首先,“教”与“师”各有侧重。《说文解字》中“教”的解析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是一个政教意义上的“以上率下”;“师”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是人之“化性起伪”的关键角色,“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所以,  相似文献   

20.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定位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个词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