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周易》 通过断占之辞对所占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反映了古代各方面的思想观念。《蒙》封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其中强调“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认识到受教育者内在的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发蒙”、“刑人”、“包蒙”等教育方式,反对“因蒙”,主张宽严结合、在惩罚手段的运用上要掌握适当的度。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童蒙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东坡易传>蒙卦的注解里.<东坡易传>蒙卦注解也是苏轼贬琼期间启蒙海南文教的主要著作.苏轼的童蒙教育思想主张启蒙以育德为先,应养其正心,应果行育德,还主张利用刑人以规范德行.苏轼的童蒙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道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应防止幼儿陷于物欲主义;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启发幼儿的思维;应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有很多关于"惩罚"教育思想的论述,现简要述之.作为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起点的<周易>蕴涵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其中的教育思想有着很高的价值,其中从严施教的师道观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蒙·初元>:"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相似文献   

4.
《蒙》卦卦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揭示出求学与施教之间的交互关系与发生原理,近阳、亲师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求知欲是成功施教的关键。《彖》辞“志应”意指教师与童蒙之间志趣相合、性情呼应、灵魂互通的精神共鸣,彰显出最圆融的师生关系。“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强调占筮与求学同道,施教者告与不告取决于童蒙是否有诚心,不诚则无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时中”,适时而教,中正不偏,与儿童的成长需求及生命节奏保持一致,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5.
《周易》蕴含着丰富精深的教育思想 ,《易·蒙》则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就《易·蒙》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进行探析、阐释 ,以期能为在现代学校中实行主体性教育提供理论资源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苏辙对苏轼贬谪期间整理和完成了的《东坡易传》贡献较多,其中《东坡易传》里面的蒙卦是苏辙所解。蒙卦蕴含了苏辙丰富的童蒙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重要性。苏辙坚持启蒙的根本在于"养其正心",认为固护"中正"是教育的首在,也是人格的塑造和完善的重要方式。苏辙的童蒙教育思想可以成为当代进行中小学道德启蒙教育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滕云霞 《中国德育》2013,(23):78-79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易经·序卦传》曰:"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儿阶段的特点,可见古人把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教育"。《易经·蒙卦》中"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为历代许多数教育家所推崇。孟子称赞孔子的经验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朱熹也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似文献   

9.
尊重,有尊敬、敬重、推崇之意,一般的语言环境是“下”对“上”或“幼”对“长”,其中蕴涵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在家族亲友之间世系次第辈分的高低。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词典中“尊重”有着久远的印记,尤其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典籍中,“尊重”更有其重要的价值内涵。《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司可以从政矣。”《篇海类编·人物类·酋部》:“尊,长也,一曰君父之称。”《广韵·魂韵》:“尊,贵也。”《广雅·释诂一》:“尊,敬也。除此之外,“尊重”还有“重视”之  相似文献   

10.
诗骚短札     
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曰:“如云,言众多也。”《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传》曰:“如云,言盛也。”《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曰:“如云,言美长也。”《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传》曰:“言众多也。”《诗》中以“云”喻女者凡此四则,自毛氏而降,至郑《笺》,至《集传》,至清代诸大家,对如云的解释都是如此。而诗人何以以“云”喻女,则不得而知。我以为,用“云”描写女性,当根植于中国人对女性审美之着眼点。中国人同西方人对女性审美着眼点之不同,首先在于中国人看重的是美人的光彩,尤其是面部的光泽,西方人看重的则是形体之曲线。这一点,从古人对女性描写的一些词语可以  相似文献   

11.
张载在解说蒙卦时曾经说过:“教人当以次守得定不妄施。”蒙卦初六的爻辞中有:“发蒙利用刑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运用体罚的教育,老祖宗是主张可以用体罚的。教育中要不要体罚,现代教育持否定意见,但在人的早期教育中,是不是就不能给予惩罚了,这就显然有商榷的余地了。  相似文献   

12.
早在中国古代,知识垄断于官府,《汉书·艺文志》称“诸子之学,皆出王官。”是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开学下私人之风。孔子以其“有六艺以教民”的儒者身份,深刻剖析了教育理论的人性基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下文凡引文出自《论语》者,只注篇目);概括阐发了教育的原则和宗旨———“有教无类”(《卫灵公》);全面论述了教育方法和手段———“循循然善诱人”(《子罕》);概要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造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的君子。可以说,透过孔子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其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14.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四处用了“谢”字。其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中的“谢”字不少参考资料都解释为感激、感谢,这是用现代汉语去逆推古汉语之意,是不妥的。我们现在说的“多谢”是感激之辞,但在古代,谢还有“告诉”这层意思。如《集韵·祃韵》: “谢,告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 “以辞相告曰谢。”《汉书·车千秋传》: “谨谢丞相、二  相似文献   

15.
《学记》的内涵极为丰富,人们已经较深入地探讨了其中的教育学思想、教学论思想、心理学思想,除此之外,《学记》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管理思想。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识。 《学记》的教学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培养“圣人”的教学管理目标 战国后期,不同于春秋时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人们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因此,“圣人”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的。怎样才能培养出“圣人”呢?当时的儒家认为:先要从“士”做起,中途经过为“仕”,即“君子”,最后至“圣人”。“士”、“仕”和“圣人”的标准是“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荀子·修身》)即《学记》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在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中采用了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编者在注释中对“何时可掇”进行了解释,译为:“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如此解释,笔者不能苟同。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诗人引用了《诗经》中的三首诗来表现作者渴望招慕贤才之心。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思慕之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表达了诗人礼遇贤才之心;“明明如…  相似文献   

17.
《周易》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特别是育德思想独具特色 ,重视人的德性培养。《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三分之一是讲育德的。不仅在经文中明确提出“恒其德”(《恒·六五》)“谦廉君子”(《谦·初六》) ,“以杞包瓜 ;含章 ,有陨自天”(《·九五》)等重要观点 ,特别是在《易传》中提出了较系统的德育体系 ,包括道德目标、道德修养体系、道德修养的途径等。  一、《周易》重视人的道德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 ,“道德”一词首先出现在《周易》中。《周易·说卦》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和顺于道德 ,而理于义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相似文献   

18.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19.
推荐理由 一期又一期,大家和我们一起用激情和汗水浇灌着《思想·理论·教育》这片田野,总有一种希翼暂伏在心底:让智慧的身影闪现其中。于是,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思想·理论·数育》实一点,再实一点。 当齐振宏博士的文章从电子邮箱里“浮出水面”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武汉三镇的下岗职工为大学主义务辅导其子女学习而奔走相告,探索实践理性的命题再次牵动着策划之笔。德育需要实践,德育更需要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20.
1.髡(kun): 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楚辞·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 2.刖 (yue): 古代砍断脚的酷刑, 称“刖”也称“跀”。《韩非子·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