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在1936年8月,日本政府就把“确保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确立为“根本国策”。日本不仅要征服中国,还要“消除北方苏联的威协”,同时排除英美等国在东南亚的势力,由日本充当在东亚大陆和太平洋的霸主。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然后以中国为基地,向北进攻苏联,向南与英美开战。但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迷  相似文献   

2.
论导发七七事变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防地位的逐渐提高,日本学者对于导发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多半采用避重就轻手法,强调在1937年,日本正为积极防苏,亟谋扩充军备,并不愿意对中国作战,消耗战力,芦沟桥事件是“偶发”事件,并非日本人的阴谋(日本历史科学协议会编《历史评论》,1977年第7期)。这种说法,旨在巧妙地要把发动战争的一部分责任转嫁给中国方面。应当承认,七七事变在时间上、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偶  相似文献   

3.
1997年世界各国都重视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发展,形成了席卷世界的“科技潮”。此次“科技”潮的共同特点有:第一是提出简单明确的基本目标,使政策、产业界和学术界向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如美国的目标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日本以“科技创新兴国”为宗旨;欧盟要“创造欧洲的明天”;新加城的目标是要建成一个“智能岛”等等。 第二是科技发展面向经济。据统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美国为51%;法国为76%;德国为78%;英国为73%;日本为55%;这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科技是能生息的资产;但科技投资只有面向经济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了维护和扩大日俄战争后所获得的在满韩权益,日本在1907年制订了帝国国防方针,较为详细地规定了日本的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扩军标准和作战纲领。国防方针使日本明确了战后经营的思路,确定了以俄国为第一假想敌,加紧进行军备建设的国防政策,并对统一陆海军的战略思想、协调各军种战时协同作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制订过程的先天不足,以及其所要求的军备计划过于庞大,最终导致日本的国防政策在明治末期陷入困局。  相似文献   

5.
1921年11月12日至次年2月6日,由美国倡导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及远东和太平洋问题。讨论远东和太平洋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有关中国的问题。一个主权国家成为国际会议上争夺和讨论的对象,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凌,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际地位的低下;既反映了帝国主义“共管”中国的野心,又反映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问题上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既反映了北洋政府“协调各国关系”,以保全自己的外交政策,也反映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为维护中国权益的斗争精神,以及孙中山对华盛顿会议的关注和对美、日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日本处于被美军占领和管制时期,美国占领当局采取了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非军事化政策和民主化改革措施,迫使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部以“放弃战争”为核心的和平宪法。随着美苏冷战的展开,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促使日本迅速走上重建军备的道路,1954年。日本战后的陆、海、空军在“自卫队”的名义下正式建成。此后。自卫队力量不断得到加强。装备日趋现代化,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力量。90年代初。日本自卫队终于跨出国门,打破了日本军事安全防务的本土界限。  相似文献   

7.
1940年,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以所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以日本与东亚、东南亚“共存共荣”为目标.正式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囤”。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代中期,英国在东、西方同时面临德国和日本的挑战,有限的国力与其所承担的义务越来越不协调。英国确立了欧洲第一的大战略,但仍希望维护它在远东的利益。英国在海军军备、外交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由于主观指导的贻误,英国的海军军备并不如意;由于客观的原因,英国并没有能获得美国的合作和意大利的中立。这样,英国在远东的地位不断下降。这也意味着英国将不得不逐渐退出远东。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中,技能人才的培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日本以技术立国为理念,以提高制造能力为目标,在国家技术战略的指导下,不断引进新的制度措施,培养了大批掌握高新技能的人才,为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日本近来推出的又一个新制度。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2月4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国际学生评估”(PISA2006)结果,日本学生数理成绩大幅度下滑,不及韩国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这引起日本社会对教育的普遍不安,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纷纷抨击现行的“宽松式”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建立举国体制,阻止学生学力进一步下滑,重新振兴教育,以确保科技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简要回顾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经历了逐渐完善、丰富的过程。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1947年,日本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增设社会科,承担了战后初期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1958年,日本设置了专门的道德课,确立了德育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1977年,日本颁发了《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确立了德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的三方面共28个条目的教学内容,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1989年,日本修改了中小学教学大纲,将原来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还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自此,奠定了德育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18年,段祺瑞秘密与日本进行军事结盟,并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所谓“共同防敌”,既是段祺瑞政府军备扩充的借口,也是日本侵华政策的幌子。日本出兵不是对俄而是对华,段祺瑞不是对外而是对内。这份协定没能实现段祺瑞借日本之力武力统一的梦想,只留下了许多难以去除的隐患。究竟是“防敌”还是“强敌”,《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宽松教育”是一种通过给学生提供宽松氛围以培养其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理论扣实践。“宽松教育”的演进可以划分为“局部实施”、“全面实施”及“调整”三个阶段。为确保“宽松教育”目标的达成,日本政府围绕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确保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浙江李中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三大基本特征。那么,如何确保学生这个主体地位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目标──让学生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醒目的靶子,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明确目标应根据不同教量,...  相似文献   

15.
明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以中国人为主的“倭寇”猖厥一时。考察其成因,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虽是形成嘉靖“大倭寇”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流民的影响、政治上的黑暗、军备的松弛,以及葡萄牙人东来和日本战混乱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也是形成明“嘉靖大倭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学科思政”目标为引领,分别从“课程思政”与日本文字、“课程思政”与日本文化、“课程思政”与翻译课程资源的关系分析了“课程思政”与高校日语课堂教学融合的可行性,突出了“课程思政”理念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日语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大国日本为重视教育,政府发布种种法令,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文盲或半文盲已在日本全国绝迹。在普及教育中,日本妇女功不可没,有学者称她们为“教育妈妈”,因为她们无微不至地对子女进行做人的教育,配合学校对孩子的功课检查辅导,不断激励孩子勤学向上的意  相似文献   

18.
在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会议上,日、美两国从其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围绕双方主力舰的比例问题大做文章。最后达成的妥协——《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日、美两国的大平洋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直接导致了日美两国在战争初期阶段所处的不同境遇。“条约”对日本有利,仅从主力舰比例上得出的对美国有利的提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1927年春,蒋介石为了对抗武汉政府采取了种种削弱其权力的措施,开始利用帮会势力曲折夺取所占领地区的党政权力。在与老资格国民党人反复磋商之后,出于另立中央、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目的,发动了所谓“清党”运动。全面夺权目标实现之后,另立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又以党和政府的名义,发动了影响面更大的第二期“清党”运动。 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没有达到初衷,反而因其所造成的各运动。  相似文献   

20.
明治以来,日本即热衷于扩充军备实力,发动对外扩张。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先后与美苏两国展开军备竞赛。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先后处于对美海军军备优势和对苏陆军军备劣势,这迫使其放弃"北进"转向"南进"。而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在对美海军军备竞赛中渐趋劣势,这促使日本发动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本文试图从军备竞赛这一线索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太平洋战争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