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研究时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启示意义。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以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作品分析基础上,探讨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和局限性。认为新写实小说最基本的特质是客观冷静地写生存状态,即追求所谓“原生态”的真实和世俗化的情调。原生态作为新写实小说的核心特质,成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径,使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同;然而也恰恰是这种在真正意义上并不存在的“绝对还原”,这种对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约着新写实小说美学品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重要启示.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一、关于“绿色原生态的阅读教学”的提出与含义“绿色原生态”让我们常常想到蓝天白云、青草绿地、满地鲜花和成群的白羊……生命的最本真样貌毫无掩饰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不加以修饰。它是一种最本能的存在,但也是一种最脆弱的存在,毫无抵御能力。而“绿色原生态”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简单但不容易存活。繁重的课时压力、考试的标准答案、语文阅读教学的沉闷等等,这些都是导致破坏“绿色原生态”课堂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淦生 《师道》2008,(7):42-43
看看考场上那些“原生态”作品,或是歌功颂德的“礼赞”式文字,或是高谈阔论的“社论式”宏论,或是无病呻吟的小感触,或是东拼西凑的“百衲衣”…… 古人云:文为心声。可我们去读读那些考场作文,这“心”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杨丽萍编导的大型歌舞《云南印象》在全国舞蹈界最高规格的“荷花奖”比赛中连获五项大奖。它取得轰动效应的原因在于其中“原生态”的展现以及人们对真诚的认同。什么是“原生态”?“原生态”,就是最初的、最原始的形态。《云南印象》就是用极其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将那种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了原型化的乡土风貌。欣赏这样的作品,会有一种清风拂面,山泉涤荡心胸的全新感受。由此,笔者想到了写作,这种“原生态”不也正是我们写作中所需的、久违了的东西吗?  相似文献   

7.
学校改进是为提供高质量教育而实施的从内向外的全方位持续性变革。然而,当前学校改进在实践中存在改进理解狭隘化、改进主体间目标差异化、改进实践路径经验化等现象,导致改进主体自觉降低、改进主体间组织认同偏差、改进实践倾向主观化。原生态研究作为一种创造性地推动事物良性发展的研究方式,为探寻破解学校改进困境之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校改进原生态研究在价值上追求回归改进学校的主体性,回归学校改进以人为本的立场,回归学校改进的原生态。打破“概念化”的学校改进生成原创话语,根植“本土化”的教育现场开展循证研究,回归“日常性”的教育场域促进人的成长,激发“社区性”的场域互动实现共同发展,是进行学校改进原生态研究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最近,学校开展了“原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与评比”活动.几次听课下来,我们发现在媒体中变得越来越时髦的词汇——原生态,在我们的老师心中仍然存在困惑,甚至有教师以为:一支粉笔、一张嘴、“素面朝天”,就是原生态教学、到底什么是原生态教学?原生态教学是指教师的教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肯定学生的充分表现为特征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原生态”就是最初的生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在原生态中,生物的一切特征和习性都是天然所成,生物与环境呈现着一种天然的和谐。“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原生态作文”为关键词在“baidu”上搜索。相关网页近八万。从网上可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舞蹈的标志性人物,被誉为舞之精灵的杨丽萍,编导的大型歌舞《云南印象》,在全国舞蹈界最高规格的“荷花奖”比赛中连获五项大奖,杨成为“荷花奖”的最大赢家。人们不禁要问:《云南印象》取得如此轰动效应的原因是什么?用这位“孔雀公主”的话来说,原因在于《云南印象》中“原生态”的展现以及人们对真诚的认同。那么,什么是“原生态”?“原生态”,就是最初的、最原始的形态。《云南印象》就是用极其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将那种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了原型化的乡土风貌。这较之时下文艺界部分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原貌风格和内涵,把握文化的传递与渗透,又要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含蓄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重要属性,它不仅可以拉开读者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在赋予文学作品张力的同时,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在适当的审美距离之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原文中的含蓄表达和蕴含情感,从而使译文读者在译文阅读过程中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审美感受,也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荷马史诗、《汤姆·琼斯》和《尤利西斯》代表了叙事文学史上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后者对前者除了进行叙事距离的破坏之外,还在审美上破坏史诗距离,使人物形象逐级跌落,从而引起了从史诗到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文学作品风格传译的角度各异.文章以原型-模型理论为基础,拟建立散文体文学作品风格分析与传译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作品本体、作品载体和读者接受三个风格要素.  相似文献   

15.
作品选编对于作家、作品经典意义的建构和影响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还是中国现代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都体现出作为一部作品选编的独立价值。但是相比较于文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无论是具体的作品选版本还是宏观作品编选的历史发展流变,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提炼。而选编史研究的缺席,将深刻影响文学研究的平衡,因此,必须关注对于作品选编的研究,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构架,以期推动文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路遥作品20余年的接受史上,存在着这样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路遥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持久的欢迎以及批评家普遍的认可;另一方面,路遥又长期受到文学史家不同程度的冷落与忽视。因此,有必要带着“问题意识”,对路遥及其小说的美学价值重新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阅读:考察路遥已有的文学史“状况”,探析路遥应有的文学史“位置”。只有抓住作品“客观事实”这个文学史的核心,才能尽量减少或避免特定文学史观与意识形态所造成的文学史误读,降低文学史的疏漏与缺憾,更为全面、客观的文学史书写才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红楼梦》的英译本不断增加,人们对它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译本质量对文学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好的译本往往更能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增译、省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才有可能使文学翻译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不仅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和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也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哈代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受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和阐述群体视野的流变话语的影响.在中外文学走向对话走向交流的20世纪,哈代及其作品在我们这个遥远的文明古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里以接受美学为契人点,探讨哈代及其作品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在中国的译介及其研究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学史在历时的同一性叙述规范中遮蔽了文学史本身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区域文学史在共时性的层面上把文学史的幅度大大拓宽,展现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文学景观,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被传统文学史同一性遮蔽了的差异性和散落在文学史叙述缝隙中的丰富性,具备了进入文学史课程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学史叙述的角度和要求。但是区域文学史也不能只是本地区作家作品的简单罗列和集合,而应该从作家的个性世界、本地区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的物质世界等方面出发,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学史文本。  相似文献   

20.
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评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东方人民在对西方文学进行评论时会有其不同的观点。英美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其相对的文学作品在类型、语言表达上也均有不同,文章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及两个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及特点、英美文学评论的概念,然后探究了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作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