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20世纪20年代,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写于30年代;前者的主人公是农村妇女,后者生活在城市。尽管作者以及时代社会背景不同,这两篇小说都是文学巨匠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不朽的悲剧作品,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有相似之处。首先,《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月牙儿》中的主人公“我”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同处于社会最底层。作为农民,祥林嫂处在社会底层;作为农村妇女,她深受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和毒害,处在底层的底层。作为城市贫民,“我”处在社会底层;作为城市中孤苦无助的贫民女性,“我”处于被侮辱被损害被玩弄的地位,也…  相似文献   

2.
张德敏 《现代语文》2007,(6):114-114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不停的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了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几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  相似文献   

3.
章宇 《阅读与鉴赏》2005,20(7):63-64
茅盾先生20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间,曾写过一批散文。其中发表于1929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20卷的是一篇不足700字的随笔《卖豆腐的哨子》。  相似文献   

4.
《北斗》是左联的机关刊物,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星空上的北斗星。丁玲于危难之际受命主编《北斗》,她在党的正确领导和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左联及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写大众。对纠正当时左联的“关门主义”,繁荣和发展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家教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家教各有各的失误。近日重读许地山先生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家庭教育叙事”《落花生》,不禁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狂人日记》几乎家喻户晓,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写过类似的作品《车上人吃人纪闻》,但后者却没有受到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同是狂人,很值得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第11期《上海学》的“宇宙风”栏目刊发了巴金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两篇旧作“复仇》和《月夜》,以缅怀这位去世不久的老人。主编陈思和先生的纪念章题为《重读作品是纪念巴金的最好方式》,恳切感人。作家远逝,后人静读作品如见斯人。  相似文献   

8.
成功的家教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家教各有各的失误。近日重读许地山先生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家庭教育叙事”——《落花生》,不禁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9.
《莫须有先生传》深受《堂吉诃德》影响。两部作吕不仅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诸方面有相似之处,体上,游戏的笔调、“涉笔成”的结构,也是两部作品共同的审美特征。《莫须有先生传》可以说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10.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鼠之间》与《骆驼祥子》这两部现实主义小说都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尽管各自的作者分别以美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创作基础,但两部小说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本文对这两部小说主人公的梦想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鸽异》所写主人公邹平张幼量,原型为明末抗清志士张万钟。张万钟不仅正面抗击清军,以身殉明,而且撰了世界鸽类研究史上第一部专《鸽经》。他是清初大诗人王士祯的岳父,《鸽经》赖王氏操持得以传世。蒲松龄写《鸽异》也是对乡贤的一个纪念。  相似文献   

13.
我非常喜欢中学语文课本当中两篇写老师的散文《我的老师》和《藤野先生》。两文中的主人公蔡芸芝老师和藤野先生是两位从事平凡教书职业的老师,他们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用自身高尚的师德、人格的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也让每一位读者对他们不由地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4.
杨子江 《学语文》2000,(3):14-15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留给世人的两篇传记文学作品之一,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以虚构人物为传主的传记。另一篇《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为他的外祖父孟嘉立传,从被立传者的姓字和籍贯说起,然后说及身世、经历、事功、品德等等,处处写关,立传的方法颇受传记体史书的影响。《五柳先生传》为五柳先生立传,通篇以虚摹代实写,写得比较随意,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饶有趣味与深意。  相似文献   

15.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16.
季苗 《上海教育》2006,(2A):75-76
新中国的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主要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构成了“红色学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记得这些作品吗?[编按]  相似文献   

17.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相似文献   

18.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伤逝》与《寒夜》两部爱情婚姻悲剧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更是相仿。如果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来考查,那么汪文宣、曾树生就是涓生、子君生活到40年代的身影。本文从对两部作品整体性观照中,探究造成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深层原因,拨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外在因素的迷雾,揭示人性中的“自利”是婚恋悲剧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同时代的《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等方面也表现出两位作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