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推行以来,因为里面有“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法修辞知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引起了大家对语文知识的关注与反思。语文知识教学不必机械化地追求系统、完整,或进行单调、集中的  相似文献   

3.
一、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法和修辞知识的要求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时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只作为“了解”内容,由此不难看出,随着课标的实施,中考不再将语法做为考试重点。受中考指挥棒导向作用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淡化语法首先表现为轻视术语的表述。譬如,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从未解释过什么叫“词”,什么叫“短语”,什么叫“句子”,  相似文献   

4.
徐文凯 《教学月刊》2007,(10):15-17
中学生要不要学习语法早已成为教学改革争论的焦点。从对语法教学产生怀疑到响起“课堂教学淡化语法”的呼声,再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关语法教学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教育界多年来对语法教学的观点纷呈,使得中学尤其是初中语法教学呈现出一片混乱景象,处境十分尴尬。[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要不要学习语法早已成为教学改革争论的焦点。从对语法教学产生怀疑到响起"课堂教学淡化语法"的呼声,再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关语法教学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教育界多年来对语法教学的观点纷呈,使得中学尤其是初中语法教学呈现出一片混乱景象,处境十分尴尬。  相似文献   

6.
《语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可以引导学生随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以来.淡化语法知识、淡化修辞知识等观点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语法,不讲修辞,不传授方法。只强调感悟。致使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无所适从.读了大量的文章,却只知其“好”而不知其“所以好”,影响了阅读效率的提高。笔者以为,应该淡化的,  相似文献   

8.
张汉清 《云南教育》2004,(31):20-2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给语文知识教学以恰当的地位,这是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语法和修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据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未编排语法和修辞的专项训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随文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本期发表3篇谈随文学习语法和修辞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晓洁 《现代语文》2008,(12):105-10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少人将这一精神误解为:既然课程标准不要求、高考中考也不直接考修辞知识,那么我们也就不需要修辞教学了。由此造成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忽视语法修辞教学的现状。面对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语文教学到底需不需要修辞教学,它的教学价值或者说教学的价值取向何在,又应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修辞教学呢?  相似文献   

11.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  相似文献   

12.
对照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发现,新颁布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言修辞知识"的教学在提法上有所变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  相似文献   

13.
刘春文 《语文知识》2014,(11):37-41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语文知识,语文何以成为一门学科?”语文知识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课改之初,“去知识化”倾向甚嚣尘上,2001年实验稿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表述,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说法,给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看2001年版课标的“阶段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比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小学阶段.学生课内外阅读.积累了大量比喻句.再经老师指导.对比喻句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理解亦同步加深。考试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李贞祥一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现状有些令人忧虑。从实际看,语文知识教学不景气,且有被“淡化”被“取消”的趋势。先看语法教学被“淡化”。所谓“语法淡化”,是1990年前后,语文教学界有人提出的“语法教学内容要简化,要求要降低,考试...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于是,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教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么.语文教学是否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期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语文知识受到语文界普遍关注是在语文新课标提出之后。“不必苛求语文知识的完整和系统”,一时间激起了语文界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千层之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知识到底摆在语文教育什么位置,表现为新课标体现的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倾向与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交锋。对此,我以为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说,新课标提出的所谓“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客观历史背景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语文知识方面追求得过多,讲解得过细,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18.
陈勇 《广西教育》2005,(7B):21-2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语义“新课标”着重加大了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面向生活,开放课堂,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显然,就其意义而言,“新课标”的改变是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去重构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体系:然而,在笔者近期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课改实验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知识教学的要求明显表露出一种困惑和不解。  相似文献   

19.
实施新课标不久,就出现了“淡化知识”“淡化文体”的呼声,这种呼声大概是由《语文课程标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等描述中生发而来的。按理说,这些表述在出发点上并没有错,当僵化的“知识教学”愈发畸形而走向死胡同时,当然要“改”,要矫枉纠偏。这种革新的意图,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中也可看出来。问题是这些“表述”本身还有些粗疏模糊.“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什么才算“刻意”?哪样的“语文知识系统”是不宜刻意追求的睹陆皂少明确的界说。“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材编写、课内教学活动实施、课外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所取舍,立足于输出中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能得到的、易掌握的知识。"活源才能得清水",在指导中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应立足实际,及时创新。一、语文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课本知识结构是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基础,课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