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西厢记》中《赖简》一折,许多人都作过精彩的分析。崔莺莺之所以“赖简”,把张生大骂而还,其主要原因是张生误解了她的诗意。“待月西厢下”,“疑是玉人来”应是张生在西厢等待“玉人”崔莺莺前来与他相会。理由有三:其一,此诗不是王实甫所写,而是他引用元稹《莺莺传》中的原诗;其二,在古代诗词中,“玉人”一词专指女性;其三,在古代民间学中贴近老百姓的作品中,女性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往往超过男性。  相似文献   

2.
付琼 《语文知识》2010,(1):67-69
《莺莺传》之"会真"、"玉人"二词在西厢故事的发展中存在着被误解的现象,本文旨在对二词进行重新辨析。"会真"即"会仙",一方面表明女主人公崔莺莺貌若神仙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真实地传达了崔张对儿女云雨之乐的美妙体验。"玉人"不是指张生,而是崔莺莺自喻。莺莺为张生"代言",《会真诗》运用的是一种"换位思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闹简、赖简是莺莺的"主意",乃预谋为之,旨在考察张生的可靠性及环境的安全性,以便确认私定终身的可行性。先于楔子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再以《闹简》、《赖简》照应,而《后候》、《酬简》则是莺莺得到满意考察结果后的进一步行动,是对悬念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与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简称《王西厢》),被誉为描写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双璧”,在中国古典戏曲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王西厢》的全部剧情,皆以《董西厢》为其依据。不仅  相似文献   

5.
西厢故事不论于雅于俗,堪称家喻户晓。莺莺赖简乃经典中的经典。既然邀请乃莺莺所发,为何事到临头却忽地翻脸赖简?西厢故事的三个主要文本——《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西厢记》(《王西厢》)在此情节的描写方面存在颇大差异。文章加以比较和分析,牵扯出三位作者的性情文心的不同,以及西厢故事日臻细腻成熟的描写技巧等各种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实质提出了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传统的说法是模式的、“阶级烙印论”的。  相似文献   

7.
谁家的西厢     
<正>京剧里擅演西厢的有两家,一为荀慧生的红娘,二为张君秋的崔莺莺。《红娘》一剧中,荀先生演的红娘引着张生去见崔莺莺,一边拿一块大大的棋盘遮着张生,一边踢着脚尖向前,唱道"叫张生躲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场景俏皮而有趣!而《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那段著名的"碧云天、黄花地"的唱词,被张先生演绎得格外柔肠百转、缠绵悱恻,比原作更打动人。  相似文献   

8.
前人在对王实甫《西厢记》剧中人物的评价中,对崔莺莺性情灵慧这一方面的表述并不十分充分我们认为作家在描写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时,采用许多细节着力刻画了她聪明机智的一面。崔莺莺的灵慧不仅表现在“闹简”、“赖简”等戏剧冲突中,而是表现在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各个方面。具有此特征的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的产生与当时思想解放这一大前提下的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9.
《会真记》和《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各有所指,并非同一概念,《西厢记》是从《会真记》脱胎而来的,要想弄清《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会真记》。本文立求追本溯源,尝试解码传播过程中“玉人”和“西厢”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龚节之 《现代语文》2006,(9):125-126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产生于唐代.《董解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金代董解元著.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会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部杂剧,基本上反映出了当时的语言事实,因而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董西厢》中共使用"把"字句152例,其中表处置的"把"字句共出现146例,占"把"字句的96.1%.因此,《董西厢》的"把"字句以处置式为主.鉴于此,本文着重对处置式进行考察,总结其句式,分析其结构,试图揭示《董西厢》语言中"把"字句式的一些特色和面貌.  相似文献   

11.
王实甫的《西厢记》来源于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历经了唐、金、元、明几个朝代的演变和改良,这段爱情故事无论从情节、人物、主题还是最后的结局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变染乎世情",正如刘勰所言,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演变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以多情的崔莺莺遭受了始乱终弃的命运结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段爱情故事演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由于时代环境的发展,王实甫的《西厢记》走出唐传奇《莺莺传》,蜕变为世代流传的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12.
《董西厢》中被动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董西厢》,金代董解元著。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会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部杂剧,基本用当时近乎口语的语言写成,因而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拟就其被动式进行考察,总结其被动句式,并较之以古代、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试图揭示出金代北方地区语言中被动句式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13.
四《会真记》的立场偏于张生,笔墨却集中于莺莺,篇名也称为《莺莺传》,主人公实为莺莺。《董西厢》中,张生的戏分最多,其主题“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表明以才子为中心。《王西厢》的主角为阿  相似文献   

14.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得到了不断的重新塑造.崔莺莺由一个坦诚真挚的柔弱女子演变为虽含蓄蕴藉却勇于追求幸福、善于保卫爱情的相国千金,张生则从一个徘徊在爱情与功名之间,最终由功名舍弃爱情的负心男子转变为一位无心仕途经济、可以为爱放弃一切的痴情书生.这正是<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卓越的创新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面对着与张生离别,五味杂陈。而在古典文学名著或诗词中,离别之情主要是不舍而已。崔莺莺除了不舍之外,还有怨恨、惧怕以及挂念等情感。崔莺莺如此复杂的情感源自何处?这是重点解决的问题。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结合中国封建礼教文化来解构崔莺莺情感。因教材中的课文仅是节选,故需结合《西厢记》全本来阐述。  相似文献   

16.
张广银 《语文天地》2011,(13):37-38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传统的解说为:该文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相似文献   

17.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基本规津.《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间的冲突线;二是崔莺莺、张生、红娘间的冲突线,(?)两条冲突线,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互相制约,交错发展,形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五本分别是:(一)张君瑞闹道场(惊艳-借厢-联吟-闹斋);(二)崔莺莺夜听琴(寺警-请宴-赖婚-听琴);(三)张君瑞害相思(前候-闹简-赖简-后候);(四)草桥店梦莺莺(酬简-佳期-拷红-哭宴-送别);(五)张君瑞庆团圆(报捷-寄愁-争婚-团圆)。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王实甫在《莺莺传》的“婚”与“仕”的基本文化背景上,改造了西厢故事的基本情节,揭橥了历史的真实,从而突出地展示了科举文化与世族文化的矛盾冲突。科举新人张生最终战胜了顽固的世族势力,充分体现了作者特定的“风月情”与“功名念”相统一的人生理想与团圆之梦。王实甫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使西厢故事以戏剧的形式达到了应该达到的历史深度。仅从其崭新的思想内涵而言,《西厢记》就不愧是一部杰出的喜剧  相似文献   

20.
同样的离别,同样的悲痛欲绝,同样的难舍难分。两首离歌却能给人不同的感觉,缘自何由?董解元的《小亭送别》与王实甫的《长亭送别》都描述了崔莺莺和张生之间浓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情。本文将带领你们一起游离于两剧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缠绵柔情。并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时代性因素对学者的创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