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讨论的是广西横县平话的语缀。文章发现 ,该话除了一些特殊的语缀之外 ,还具有以下十分突出的特点 :中缀相当丰富 ,且集语缀、曲折形式、重叠形式于一体 ;后缀中“儿”与普通话的“儿化”现象相异 ,它作为后缀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 ,且与福建永春方言的“仔”尾极其相象 ,等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的是广西横县平话的语缀。文章发现,该话除了一些特殊的语缀之外,还具有以下十分突出的特点:中缀相当丰富,且集语缀、曲折形式、重叠形式于一体;后缀中“儿”与普通话的“儿化”现象相异,它作为后缀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且与福建永春方言的“仔”尾极其相象,等等。  相似文献   

3.
石门方言里,“儿”有两种基本的构词方式:“非重叠 儿”与“重叠 儿”。这两种构词方式处于不同的历史层面。它们在构词能力和演变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目前,“非重叠 儿”已走向消亡,“重叠 儿”成为惟一的儿化构词方式。新旧两种构词方式的交替在石门方言里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4.
成都方言里"儿"缀同时包含"儿尾"和"儿化",且"儿"缀现象十分丰富。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收集语料来对"儿"类后缀进行探析。文章首先对"儿化""儿缀""儿尾"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别从"儿化"与"儿尾"两个方面对成都方言名词性后缀"儿"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成都方言儿缀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红 《文教资料》2011,(13):28-29
阳泉方言中没有"词根+后缀‘子’"构成的复合词,普通话中的"子"尾词在阳泉话中分化为没有词尾、儿化、重叠、儿化后重叠这四种情况,普通话"子"尾词与阳泉方言这四种情况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随着普通话对方言影响的增加,阳泉城区已出现了一些"子"尾词。  相似文献   

6.
高淳方言是吴方言宣州片中的一个方言分支。本文讨论该方言中名词后缀"子""头"的变音情况、构词方式、意义及功能。由于受前音节调值等因素的影响,"子""头"变音调值类型多样,且有一定的类推作用。通过替换语素、增音、替换儿化、修辞等方式进行词缀构词,后缀"子""头"分别具有表义、区分词类、代替儿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罗山朱堂话属中原官话信蚌片,其名词后缀较具特色,如罗山朱堂话的名词后缀“儿”尾构成的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少见的“A儿1儿2”式和“A儿2儿2”式结构;以及后缀“娃儿”和“娃子”在构词及语法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蒋静 《现代语文》2015,(1):78-80
主要从四川方言后缀“子”的构词、语法、感情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了四川方言中后缀“子”的用法及其在方言词语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并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构词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四川方言后缀“子”所具有的几类特征。  相似文献   

9.
主要从四川方言后缀“子”的构词、语法、感情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了四川方言中后缀“子”的用法及其在方言词语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并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构词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四川方言后缀“子”所具有的几类特征。  相似文献   

10.
祁永敏 《天中学刊》2007,22(3):82-85
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罗山方言中,“儿”字有三种功能:充当词根语素;充当儿尾;充当儿化的标记。这三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罗山方言中“儿”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是: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词根语素虚化为儿尾的阶段;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儿尾演变为儿化的过程,儿化占很大的优势。这些为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儿”字演变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固始话虽然隶属中原官话,但与以郑州话为代表的中原官话差别较大。文章以黎集话为例,首先讨论固始话“子”缀的特点:量大分布广,主要充当名词后缀,部分“子”缀有区别词义和表示附加义的作用等,然后按语义类别列举方言特点比较明显的“子”缀词,最后与郑州话进行若干比较。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下面带“得”的词都看作是“词根 动词词尾”式: 懂得晓得认得觉得见得博得取得获得赢得值得免得省得懒得乐得了得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词尾,也叫后缀,是语缀中的一种。汉语的语缀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语法界里各家的看法还不完全一致。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准备作深入的讨论。但是要探讨“得”这个构词成分是不是语缀,必然要涉及到这个问题。笔者评价构词成分“得”是否取得后缀的资格,是依据下面几点语缀的性质来衡  相似文献   

13.
陈丽冰 《现代语文》2009,(6):103-107
福建宁德蕉城区方言名词与普通话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构词上,重叠式构词和附加式构词是蕉城区方言名词构成上采用的两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很多单音节名词可以按AA式重叠(重叠具有区别词义.辨别词性等作用).在附加式构词中,后缀语素(囝、头)的构词能力强于前缀语素(番,洋、老).此外,还有逆序词及并举遍称的构词方式,显示出蕉城区方言名词构成上与普通话相比有不同之处,与闽东其他方言相比,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山东莒南方言有着丰富的后缀,如动词后缀"巴""乎""么""打",名词后缀"子",形容词后缀"不拉唧的""巴拉唧的",副词后缀"价""以"等,通过与普通话相对照,可以看出这些后缀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在构词方式、表达的特殊意义等方面,也具有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高邮话有大量的以“子”[tsε]充当后缀的合成词。除了主要作名词的后缀外,“子”还能充当代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副词的后缀。普通话中“儿化”所起的特殊作用,高邮话里由“子”缀来替代。  相似文献   

16.
儿化,是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儿化以后的韵母叫做儿化韵。儿化是一种细微的音变现象,在口语中却发挥着不小的作用:(1)用来形容事物之“小”或“少”,如:一点儿;(2)可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喜爱和亲切,如:小孩儿;(3)还可以帮助确定词性,区别意义,如:画(动词)——画儿(名词)。  相似文献   

17.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构词能力强,使用范围广,既与冀鲁官话定霸小片、天津小片以及北京官话怀承片的"乎"缀具有一致性,同时又衍生出了一些霸州方言所特有的"乎"缀词。以后缀"乎"所依附的词根词性为分类标准对其在霸州方言中的构词形式、表义作用以及语法功能进行详细阐述,可以为过渡地区的方言词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林海丽 《文教资料》2011,(36):112-114
淮安方言中“子”用法相当普遍,它的“子”缀几乎代替了普通话中全部儿化音词.造成淮安方言中儿化音缺失。“把”字在淮安方言中用法相当普遍,凡是普通话中用给的地方淮安人都习惯于用“把”。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土话中的语缀"儿"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构词语缀,通常被看作名词性的后缀,但"儿"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后构成儿化词,并且不改变词性。"儿"缀在构成音节和构词上特征明显,值得着重探讨,重叠式+儿的各种生动形态以及"儿"缀词的语义特征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本文就新县方言中的处置式、被动句、双宾句、比较句以及疑问句等几种句式做了肤浅的论述。以期为研究新县方言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