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的阅读史也是一部媒介变迁史,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会带来阅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进而影响到文本的创作、形态和接受.文章在符号学理论视阈下,认为移动阅读用户文本呈现出三个转向:一是文本创作从封闭转向开放,二是文本形态从单一转向多维,三是文本接受从审美转向消费.  相似文献   

2.
群体合作:中国阅读文化研究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英 《图书与情报》2008,(2):143-144
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人类文字符号出现就已经开始客观存在。对阅读的认识和研究,也有着漫长的历史。针对如何阅读、阐释前贤经典,出现了注疏经典的经学,从学术上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阅读”先行的外国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庞杂,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浩如烟海。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伴随着诗学阐释学的发展,以接受理论为代表的当代诗学阐释学思想深刻影响着文学教学。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主体(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与阐释的基础之上,成为我们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详尽分析公众阅读状况的基础上,阐释了传统文本阅读的价值和意义。针对网络阅读的蓬勃兴起,文章在深入剖析了其利弊后,对网络阅读指导的主体、作用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论证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解析新媒体环境对阅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阅读?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这样认为的,"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中国学者王余央等认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现象。可以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阅读史"。一关于阅读说到阅读,我们对它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阅读概念的界定长期以来,人们把阅读与读书等同起来。其实,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整个宇宙)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文本作为人类阅读行为的客体,它的每一次变化对人类阅读都是一次冲击。本文分析了世纪之交社会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文本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在文本阅读活动中,“视野融合”就是理解者的当前视野与文本的历史视野的交融:阅读理解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从文本中“重新获得一个历史过去的慨念,以致它同时包括我们自己的概念在内”。对这种“观野融合”的阅读原理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文本意义的理解观——即“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二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观——即“我们总是以不问的方式在理解”;三是文本意义的批判观——即“提问就是暴露和开放”?  相似文献   

8.
文本浅识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文本”在本质上是对文献内在的指称,但在一定语用环境中可与“文献”近义使用;“文本”概念界定可分为本体论、传播学、阐释学三个视角;文本阐释的主体不仅仅只是受众。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了解文本和图像在阅读心智模型建设中的作用,了解大学生阅读活动中如何处理文本和图像信息,及他们阅读心智模型建设情况,以帮助大学生修改完善阅读心智模型,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提高其阅读能力,增强图书馆的实用性。[方法/过程]根据阅读信息处理策略提出假设,确定文本图像阅读单位和整合项目,利用眼球追踪方法,调查肇庆学院不同学历不同年级大学生文本和图像阅读情况及其文本图像整合能力和策略使用情况。[结果/结论]文本和图像在阅读心智模型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学生有较完善的文本阅读心智模型;图像阅读过程中能够形成简单心智模型,完成部分特定任务,但不能解决复杂问题;在使用策略回答较复杂问题时,文本图像整合能力较低,花费在图像上的阅读时间较长;学校比较重视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图像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足。建议加强图像资源建设(阅读环境)、增强大学生图像相关知识(先知经验)、提高图像阅读和文本图像整合能力(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按照卡尔·波普尔的理论,新闻文本属于第三个世界——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世界3),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文本世界三个世界的互动的一个中间体。在三个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新闻文本不断地得到重现、确认与阐释,在学科研究与社会实践,以及新闻学科的实践与研究中,经过了突出化、典范化、符号化和"神话"化等过程,变成一个经典文本。新闻文本的经典化过程把新闻学科纳入人类知识体系整体框架,这是新闻文本实现自身价值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新闻学科得以持续构建的一个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经典文学阅读陷入困境的现象出发,认识到基于对经典文学的单一阐释模式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提出诸如建立多元化的经典文学阐释模式;建立富有想象力的经典文学阐释模式;引导读者实现对经典文学普世价值的认同;建立大众化色彩的经典文学阅读体验模式等对策实现经典文学阅读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阅读作为人类精神交流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阅读的图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要对阅读现象进行社会考察,首先必须弄清阅读现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即阅读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哪些社会因素对阅读产生影响。一、阅读的社会效能1.社会的生存、运转和变迁的基础和根本条件之一是文化的积累和传递,而阅读则是  相似文献   

13.
徐丽芳 《传媒》2021,(1):77-78
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行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群和社会的文化活动和现象.阅读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其所倚赖的生理基础和其所伴生的消费活动都是物质维度的;阅读是社会成员自组织的利器,但也是开展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阅读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阅读,深入、系统地揭示了阅读作为一种复杂人类活动所具有的丰富维度.  相似文献   

14.
对阅读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正确认识现代阅读所呈现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正确理解阅读的现代价值。本文认为,阅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来把握。广义的阅读是指人类从文本中获得意义的过程和活动。狭义的阅读指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读者提升智慧、促进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和活动,甚至是专指深阅读、厚阅读、经典阅读等。本文也尝试从阅读的客体、主体和过程三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一阅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以齐马提出的文本“互文性”为基础,麦肯锡的文本社会学强调文本包括书籍以外的其他非书籍的物质形态,而这些物质形态保存了人类社会在印刷、阅读、收藏和校订等活动中留下的各种印记。对文本物质形态的制作及使用过程的历史考察,构成了实物目录学的重要内容。麦肯锡的文本社会学理论将文本的物质形态与文本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跨越了目录学和文学批评的界限。一方面超越了以格雷格为代表的只关注文本内容的“纯粹”的目录学理论;另一方面指出研究文本形式的表达功能对文学批评的价值。在研究方法上,麦肯锡针对目录学界长期习惯使用的归纳法在逻辑上的不足,提出以演绎法取而代之。麦肯锡文本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16.
论阅读     
沈小丁  郑辉 《图书馆》2007,(6):53-55
本文对阅读现象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阅读对人类精神的培养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秀华 《大观周刊》2013,(12):130-130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高考语文中对现代文考察的重要内容,命题中往往以二选一的形式出现,在150分的高考卷上它们就占了16%的比重,因此对它们我们不可忽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属于现代文的范畴。根据近几年对现代文的考查情况来看,不难发现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用科学阅读观引领大众阅读新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章读者为主体的大众阅读已进入读纸与阅网各擅其长的时代,要辩证看待大众阅读的功利性、娱乐性、快餐性;"三种书"的"大阅读教育"应以纸本书阅读为主导,学会用经典文本的"深阅读"带动网络文本的"浅阅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阅读史研究的内涵和范式出发,讨论了经典的类型、特点以及意识形态、教育、出版、读者等因素对经典的影响,重点论述了精英知识分子对经典的阐释与经典变迁的关系.经典作为一种特定的文本和阅读对象,其变迁和接受应作为阅读史研究的一个细分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来经典阅读的变迁和接受,并总结了经典的变迁对于阅读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阅读时代,网络文本和读者都发生了迥异于纸媒阅读时代的结构性变化。网络在给大众带来阅读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信息焦虑、阅读浅表化等问题,这使文本和读者主体性的构建成为网络阅读关注的焦点。接受美学对文本和读者主体地位的研究理论,为人们认识网络阅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为网络阅读构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