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其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拥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制定鼓励和推动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优惠措施;三要加快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指标和规范,使煤炭企业严格按照循环经济体系进行标准化生产和建设;四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和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循环经济产生发展的原因和特征入手,阐明循环经济理念不仅会引起一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革命,而且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选择。立足于此,本文首先介绍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及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分析河南省普及面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的现状和政府对循环经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适合省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参与意识不强等方面特点,提出了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循环、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动四大战略。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发展战略为指导,提出在河南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统一规划,健全法律法规,对河南省实施循环经济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通已初步积累起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经验,发展循环经济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南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将其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要探索多层面、全方位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要出台支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有效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要明确影响循环经济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作用,带动循环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实质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地发展,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有规模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使经济活动主体“有利可图”,福建当前从整体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还不具备,必须以产业生态化为重点进行突破。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福建产业生态化对策:一是积极推广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二是推动企业间共生层面中循环;三是实施产业结构生态重组战略和产业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7.
农业循环经济是区分于传统经济体系的新社会经济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形式。农业循环经济注重农业"循环"理念,指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约束条件,即保证资源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以滨州市为例,分析农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和农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提出更新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开发大项目;开辟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加大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等策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8.
高英 《大学时代》2006,(10):15-16
循环经济是新的发展模式,也是新的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选择。文章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提出发展企业循环经济是重点,对大力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石坚 《娄底师专学报》2010,(2):55-56,5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提高人的素质,发展特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循环经济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经济模式,它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了实现50年内把我国建成循环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一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二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逐步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三要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四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激励政策,五要积极探索创新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并加强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对山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应合理确定自身在经济区内的定位,率先融入自身辐射圈,以此带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加快推动全省区域发展的一体化进程。青岛必须积极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努力抢占城市生存空间,加快推进制度设计,灵活运用各种各类自由贸易协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岛市已进入休闲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具备了发展海洋休闲经济的政策优势、市场需求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建议通过确定青岛海洋休闲经济的战略定位,完善相关规划和政策,突出其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引领地位;以蓝色经济为优势,打造海洋休闲经济品牌等措施,促进青岛海洋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提出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目标,是基于自身具有的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和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背景。近年来,青岛市通过规划引领、功能区带动、产业支撑、创新驱动和环境营造等举措着力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在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功能区建设、蓝色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青岛作为国企相对集中的城市,实现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规范国有企业的上市行为,为国企投资多元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施大规模的战略重组,实现国有企业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中外合资、互相参股等多种途径,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尽快形成;通过企业间的参股并购,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积极有效地发展旅游业的循环经济,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是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环境和经济双赢的最佳选择。大理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颇富盛名的、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区,在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加重、部分资源短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探索大理旅游持续发展的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是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环境和经济双赢的最佳选择。大理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颇富盛名的、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区,在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加重、部分资源短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探索大理旅游持续发展的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在吸收了粗放式开发、泛化发展、盲目利用、环境污染等初始阶段的经验教训后,各地方政府旅游规划部门已经逐步学会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来制定相关规划。现以青岛市莱西湖生态休闲区规划为例,通过实地旅游资源普查和与规划主要制定者的访问,尝试从政府部门规划的角度探讨当前生态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在青岛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和重要动力,是大青岛城市框架的重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平台或载体,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是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幸福宜居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中之重。但与苏州等先进地区相比,青岛市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距。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要协调推进县域工业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切实加强领导,从而形成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青岛旅游由最初的“两点一线”到即将开始的“全旅游”发展方向,整个旅游空间布局几经变迁。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特别是阐述其中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及战略的脉落,对于总结青岛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快青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率先实现青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青岛城乡协调、建设和谐青岛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多年的努力,青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青岛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相比,青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要改变这种状况,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必须将公共财政的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发展农村地区社会事业,推进青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