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宋代辉煌的印刷业,是在唐、五代时期奠定的基础上兴盛的,宋代不但雕版印刷达到鼎盛,而且发明了铜版印刷,宋代已有健全的出版机构。佛经印刷对宋代印刷业产生过重大影响。西夏在接受中原印刷术的同时,也仿照宋朝体制设立印刷管理机构,印刷业极为发达。西夏印刷仍以佛教为主,除佛经外,不家儒学著作,历史、政治类兵书、律令法典、天文历法等,近年宁夏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是研究西夏印刷术,中国印刷史,世界印刷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说:"我以为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没有比纸和印刷的发明更重要的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序)雕版印刷始自晚唐,入宋后取得迅速发展,对于宋代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也由于这一技术上的变革受益良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宋代印刷术研究和宋代文学研究长期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而对二者间的密切联系,除了只言片语外,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过去的。处在中西交通枢纽线上的回纥人已使用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处在东西文化交流通道上的波斯是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的必经之地,发挥过重要作用;印刷术传入欧洲在13世纪的元代,欧洲人的著作旦也从不同角度记载了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传至欧洲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大量敦煌五代牒状写本的发现为重新定位五代书法的桥梁作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从中可以看到五代对唐代书法的取舍与传承,尤其明显的是"颜柳"两大家书法在五代的接受与影响。五代书法有其自身的美学追求,萧散高远成为乱世之最高审美理想,这一美学理想在敦煌五代牒状写本中得到了更多的证实。而敦煌五代牒状写本多种多样的章法形制对宋代尺牍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代的外向书风到宋代的内向经营,五代书法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飞跃发展,官刻本、家刻本与坊刻本各具特点,繁荣了宋代社会文化,促进了雕版印刷事业与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宋代雕版印刷力量雄厚技术先进,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不同地区又各具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雕版印刷商业化的进程,图书编纂与刊刻内容日臻丰富,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虽是个地道的美国人,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本期栏目她带我们来到了位于富春江畔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地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印刷作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将古代造纸术、印刷术融为一体.再现了中国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风貌,展示了造纸和印刷生产的传统工艺流程。作者在参观过程中还亲身体验了造纸印刷的流程.兴味盎然。下面.就让作者带我们一探中国古代造纸印刷的究竟吧!  相似文献   

7.
印刷术产生的时间,是书史学中的一个大课题.迄今为止,古今中外的学者专家,都从雕版印刷入手探索它的源头,提出种种假说。本文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提出从广义印刷入手,在丝帛中寻找印刷术之源,以参加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文中多以考古文物的分析为立论的根据,说明丝帛印花图案的印刷术之源还不同于文字印刷,故提出了进一步解决前印刷术之源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始终占据着印刷事业的主导地位,虽然早在宋朝,就出现了活字印刷的技术,但由于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社会,活字印刷始终未得到全面的普及。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印刷禁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对人类文明的一项卓越贡献。宋代是我国印刷事业空前繁荣的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印刷来促进或加强社会各方的联系,由于印刷技术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独立的印刷手工业行业,出现了经营刊刻业的书坊、书肆,同时也产生了“梓工”、“镌工”、“裱背工”等等以印刷为生的劳动者。我国雕板印刷业是分三条路线并行发展的,即官刻、私刻和书坊刻印。宋代官营刻印业规模很大,国子监设官专主其事,刻印内容有经史群书和医学本草、农艺之类的文籍。刻印大批图书以供皇室、三馆和秘府藏书之用,同时也颁赐给政府各机关及官僚士  相似文献   

10.
宋人读书之风浓厚是宋人藏书与宋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宋代文化发展并非只有一个诱因。从文化视野上看,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市民经济的崛起、两宋频繁的战争、官私藏书的蜂起,最终成为导致宋代藏书繁荣发展的四种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宋代文字狱成因主要包括集权专制对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控制、党争需要以及因违书而起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宋元时期的漳州刻书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其中所涉人和事大多与朱熹学派有关,二是以个人之力刻书最多的就是大儒朱熹。由此可知,朱熹任漳州知府时间虽然不长,但对漳州地区的图书出版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4.
宋代印刷的发达,使诗歌学习出现了书本倚重及其形式化倾向。非常可贵的是,宋人已经意识到印本依赖的负面影响。在印本批评的同时,也进行了印本超越的种种探索。人们尝试从认识、体验以及感情(包括道德)等多个角度来超越媒介,这样的超越努力也促进了宋代诗法从活法论、体验论到兴趣论的交替与代兴。  相似文献   

15.
韩偓诗歌曾自编为《韩偓诗》和《香奁集》两部分。《香奁集》在当时的影响远大于韩偓其它诗歌。宋以后韩偓诗篇不断增加,诗集的卷数、名称俱无定准,但《韩偓诗》和《香奁集》平行流传的格局不变。《香奁集》在宋代持续发挥广泛影响,尤其受到词人的青睐,且由于与韩偓"唐末完人"的形象严重不符,以致引发真伪之争;也由于《香奁集》在宋代韩诗接受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韩偓诗风逐渐被认定为秀雅婉媚,对后人认识、评价韩偓其人其诗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代官府对坊肆刻书的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坊肆刻书数量多,且流布面广,社会影响极大。在宋王朝各个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官府对民间坊肆刻书的管理与控制,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边事紧张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对涉及时政朝章、边事军机的文字的控制较为严厉。党争时期,当权者对持不同政见者实行打压政策,对相关的著述文字予以禁毁,各地书肆的有关印版也多遭毁劈。至于谣言邪说,蛊惑人心,是社会动乱的一大诱因,必在禁毁之列。总之,宋王朝对坊肆刻书进行严厉的管制,有关的禁令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7.
刘宋时期,模拟诗风尤盛前朝。这一时期模拟的对象扩大了许多,在魏晋文坛备受重视的汉乐府和无名氏的"古诗"依然是模拟的重要对象;此外,建安文人和陆机在其所处的时代及刘宋时代都获得很高的文学赞誉,也因此成了刘宋诗人竞相模拟的文学名家;阮步兵体和陶彭泽体都是深受玄风影响而出现的新诗体,也是诗家摹写的对象。刘宋时期的模拟诗创作表现出对前代文学接受鲜明的特点:对传统文学的接受回归,对华美诗风的偏好,兼容、开放的接受思想。这些特点影响着当代和此后文学的接受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专著《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断代专题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以伯格森的生命哲学、黑格尔的象征学说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学理支撑,具有轮廓清晰的理论框架。自然象喻、生活象喻、身体象喻和复合象喻为该书特色鲜明的四个板块。作者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进行了审美心理的入微探索,并提出了合乎实际的论断:中国的象喻文学批评肇始于《周易》。作者对中医藏象理论的运用体现了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同时,作者对于民俗高度熟悉,各种材料信手拈来,相关解释恰到好处,宋人生活的逼真复现为该书的亮点,它既得到了集中的论述,又贯彻于全书始终。作者稔熟宋代文献,该研究的成功启迪我们:书生的功夫全在书内。  相似文献   

19.
宋濂是站在历史交合点上的大文学家,其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对整个明代文学具有奠基性的导向作用。明代文学的走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明代文学的特质、与前代文学的差异以及对后代的文学的影响。宋濂《文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名篇,它集中地表达了宋濂的文学思想,又代表了宋濂散文的高度成就。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极盛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是八股文。八股文在结构上的奥妙隐含在宋濂的《文原》之中,因而宋濂通过这篇文章影响了明代士子,进而也启迪了清代文人。  相似文献   

20.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