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燕 《现代语文》2008,(9):120-12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学家。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绘画方面,擅长画竹,是宋代文人画的主将。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一颗光耀千年的文坛巨星,是我国古典文学以至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创作的体裁和内容,“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诗词、方言,莫不毕究”;“虽天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鳞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王十朋〈《苏轼诗集》序〉》苏轼一生作诗二千七百余首,与李白、杜甫、韩愈一起,并称“李杜韩苏”;词三百五十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一代词风;论文六十卷,号称万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于其散文创作,只能用“苏如海”三个字来概括。其实,苏轼的整个文学创作,就是一片大海—海一样的广博,海一样的深沉,海一样的变化莫测。本文拟从苏轼个人的才艺、杂学与文学的联系这一角度,横向挖掘,探讨一下“苏如海”的成因,并请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四)宋元文学 第一,宋代文学 1、诗文: ①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创造,追求新奇、细密、显露而富于理趣;同时出现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重要诗人有欧阳修、苏轼、陆游等。 ②宋代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宋古文八大家”有六家在宋,他们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和王安石。 2、词:词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文学史上词以宋称。 ①前人论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前者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我国宋代名的学家。诗、词、皆工。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之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仕途屡遭贬谪,其缘由皆与“新旧党争”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批评柳永词为“柳七郎风味”而著称的苏轼,其实也创作了大量的“艳科词”。以对女性的描写为视点,苏轼的“艳科词”大致可分为“侍儿词”、“妻妾词”、“歌妓词”等诸种类型,且在艺术上不乏与“花间词”相类者。导致苏轼创作“艳科词”的主客观原因,既与豪放词在北宋不受欢迎、“柳七郎风味”大畅其行的社会背景相关,又与苏轼对其词学审美认识的调整与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毫无疑问,作为诗的别体——被称为“诗余”的词发展到了宋代,已经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如果说李白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发展里程碑的话,那么柳永苏轼就是宋朝婉约和豪放词风发展的珠穆朗玛峰。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柳永和苏轼的扛鼎之作《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鉴赏,希冀通过对两词的比较分析,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两个词派独特的审美意境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唐宋文坛浩瀚璀璨的天空曾经出现过两位才气纵横的文学巨星———李白和苏轼,他们以天才的创作给传统意象注入了新的内涵,成就了中国文学最瑰丽的华章,同时也进入了中国人最深层的内心世界。对李、苏二人喜用的意象,如“月”和“酒”,古今多有阐释且见仁见智,笔者拟从比较的角度,谈谈李白和苏轼在这两种意象使用上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李白和苏轼都是沐浴着巴风蜀雨成长的天才文豪,艺术造诣臻于绝顶,千年之后仍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李白天纵奇才,是中国唯一的“诗仙”;苏轼少年驰誉,无论是诗词文赋还是绘画书法,在当时均为一流名家。对李、苏…  相似文献   

8.
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和苏轼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个性气质、人生态度等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诗风之异。同时从“士文化”的角度而言,李白、苏轼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士文化符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类型。李白和苏轼,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这一个”,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真放的李白和旷达的苏轼。  相似文献   

9.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东坡范式”,最适宜作为苏轼词之词史定位的总结性词汇。同时,既然“豪放词”一语已不足以概括苏轼的词史定位,那么“婉约”“豪放”二分法也自然应被扬弃,而打破这一“二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二分法”这一极具简洁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更具学理性、更符合唐宋词实际的“新二分法”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的破旧立新之道。  相似文献   

10.
对苏轼词在词体发展中的作用,许多论者从“以诗为词”“韵”等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苏轼词的众多题序,可以发现苏轼对当时业已形成的词体功能和特征的态度,并进而从其对词体的态度上,追寻苏轼词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词史上第一篇词学理论著作,但历来为人所诟病。对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认为她“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桎梏了别人;二是认为仅从协律的角度批评苏词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李清照的《词论》是在考察了唐五代至宋词学的发展历史后而总结出来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她对北宋众多词人的评价是实事求是,准确公允的。她对各家词的批评,是和她本人的个性气质分不开的。李清照的《词论》出现在词体地位确立的时候,在中国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诗乐舞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优秀传统。词(诗)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音乐之间有着复杂交织的离合关系。当代人对唐宋词的欣赏是一种仅仅从文字层面分析,而脱离了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现场感的欣赏,这与唐宋人欣赏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苏轼词作为词史革新的代表,实际上具有表演的艺术特质。苏词从表演者性别、表演乐器、表演姿势及表演内容等诸方面作了很大的改革。苏词实际上改变了词——这种盛极于唐宋的艺术表演方式,这是对我们理解苏词在中国词史上革新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审美之弥补。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以其跌宕的生活经历,崇高的性格气质,聪颖的才学,创作出“自是一家”之词,倡导“以诗为词”,这样的豪放之词偶尔不协音律,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苏轼崇高的人生观入手,探讨苏轼写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分析苏词“自是一家”“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指出苏轼词自是“曲子缚不住者”,引出后人对苏词的评论及苏词对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三大诗话总集之一,《岁寒堂诗话》是宋代三大诗话别集之一。二书的诗学观不无相合之处:论诗崇尚诗骚、汉魏,称道渊明;高度肯定李、杜、韩、白等人之诗;肯定宋四家的转益多师。但其差异性更是显而易见:胡仔论诗兼取唐宋,认为诗歌代有才人,肯定了宋诗的成就及新变精神;张戒论诗宗唐黜宋,认为诗以代降,代不如人。尤其是对苏、黄的批评,前者体大包容,后者精深激切。二人对宋诗的健康发展都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占了三席,可见他们在中国古代散文史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散传创作,只是三苏散文创作中的一部分,所占数量不多,因此研究也相对较少。但是,三苏散传在继承司马迁《史记》的写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明代前期格调派诗学在其自身分化的基础上,经过前七子高调标举"气格"、"音声"等法度规矩以及李、何对师法古人所侧重的内外重点的不同,引发了格调诗学内部的理论分化,在此基础上,触动并改变了自宋以来诗学理论对李白诗歌审美评价固有路径。在对李诗整体风貌的标举和气格法度的肯定基础上,开始较为具体的从体裁、风格以及情蕴等方面对李诗进行了先期的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18.
东坡笠屐故事作为绘画题材,成为《东坡笠屐图》,繁而不衰,为历代画家所喜爱,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或工笔淡彩或白描抑或是写意表性,又有兼工带写,来表现苏东坡的闲散与野逸,笠屐故事已成为传统绘画题材上的一大亮点。在三苏祠博物馆的馆藏中就有木板刻画、拓片、砚台线刻图及画家的手笔《东坡笠屐图》共计10余幅,现对笠屐图的背景、鉴析题跋、分类以及笠屐图广泛流传的原因进行系统研究,以扬东坡之韵事,传东坡之旷达情怀。  相似文献   

19.
唐宋古诸家中,若仅就游记而言,以柳宗元与苏轼的创作最为世所瞩目。这两人的游记有着完全不同的面貌,本质上却是源于苏轼对柳宗元的继承与发展。而在继承的同时,苏轼游记终究走上了另一条具有很大独创性的新路,这有着时代要求、体发展、各自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尽管面貌各异,但二人之游记难分轩轾,正是游记领域中的并峙双峰。  相似文献   

20.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