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飞 《新闻前哨》2014,(6):58-60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是整个三月全世界媒体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议题,作为现代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渠道,微博在这个突发事件的传播中扮演了相对此前的热点事件中,更为明确的角色,由此也起到了更为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平台中,受到民众较多关注的微博,在此次事件中的言论进行观察和分析,试图从更为明确的角度去阐释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微博使用的既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用户在自我揭露的程度及效果方面存在差异.当前,微博正成为国内记者提升行业知名度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透过对记者微博个人资料的内容分析,考量记者这一群体在自我表露方面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微博关系建立广度的关联.研究发现,较之女性记者,男性记者更倾向于在微博个人资料中呈现个人化的信息,受到其他微博用户关注的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3.
张子晗 《新闻世界》2014,(6):237-238
近年来,媒体官方微博数量不断增加,媒体从业者的私人微博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记者不仅在现实世界,也在微博世界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据《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显示,微博世界中,党报以《人民日报》为核心,而《南方周末》则在五大市场化报纸中排名第四位。以上两家媒体记者在私人微博的议题选择中,既体现出职业属性、对同期热点的关注等相似点,也折射出记者所属媒体的不同定位。  相似文献   

4.
微博作为全球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是我国当前活跃度最高的一家社交网络新闻媒体."微博改变世界,围观改变中国"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传递了一种传播和服务的价值理念、营销理念.微博平台对所有人开放,使得民众可以随时将所见、所闻发布到微博上,微博的时效性是任何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闻媒体也意识到,微博是传播和营销的良好平台,另一方面,微博作为一个社会化、公开化的媒体平台,对于记者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透过微博可以发布即时新闻信息、评论观点;此外,通过互动能够及时了解到民众的观点、需求,使新闻信息能够更符合大众的需求,拉近公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距离.本文基于传播学中的5W模式对记者微博现象进行评述,指出记者微博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记者微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也逐渐兴起。微博的出现不仅为民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新渠道,同时也成为了谣言滋生孕育的新"摇篮",这个话题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研究。本文以"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其谣言在微博传播的特点,进而分析出包括信息本身,用户参与,商业模式等成因,最后对微博在辟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近一年的五个公共议题为对象,测量了网络公共议题中不同信息的敏感度,以及网民获取信息时使用网络渠道的情况。本文发现,敏感度越高的信息,越趋向在互动程度高的传播渠道(如微博、SNS网站)中传播;敏感度越低的信息,则趋向于在互动程度较低的渠道(如门户网站)中传播。本文据此总结了网络公共议题中敏感信息的渠道模型,称之为"敏感的螺旋"。  相似文献   

7.
微博反腐是指互联网用户以微博为工具,监督、揭发并批评与公权力相关的腐败行为的社会现象.换句话说就是,以微博为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信息的传播,引导社会舆论,进而推动反腐机构的运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作用.微博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它既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工具,也是政府收集民意、整合民众智慧的工具.由于微博反腐具有信息传播高效、公众参与广泛、信息真假难辨和举报成本低廉等特征,以微博为反腐工具,既能拓宽传统反腐的信息渠道,又能调动民众反腐的积极性,汇聚民众的力量,推动反腐工作.  相似文献   

8.
观其 《青年记者》2010,(1):88-88
民众比记者更接近信息源,现在是,过去也是.最大的不同是,不管多么接近信息源,不管多么掌握真相,过去民众没有发声的渠道,现在有了:手机短信、手机微博、网站论坛等等.  相似文献   

9.
李剑桥 《今传媒》2013,(1):98-100
如今,微博已然成为一个全新的媒介形态,这种信息个性化、个人化的生产传播方式,促使专业媒体记者纷纷介入微博,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记者微博为记者提供了另一个传播的渠道和表达的空间,记者以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媒介中,其间存在的差异和张力,使得记者微博具有了进行深入探究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报纸记者使用微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注风险与安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本文从风险社会视角出发,以微博疫苗信息传播作为医疗风险的内窥镜,对比传统媒体微博和网络原生微博对公共议题的风险呈现样态。通过风险主题、风险共振、风险散化和风险信息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参照,探究微博平台上社会风险议题的传播特征,以期实现对社会风险网络传播样态的预测和舆论方向的整体把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12年我国学界的微博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本年度微博研究主题可分为微博传播特性研究、微博的应用和影响研究、微博舆论研究、传统媒体对微博的使用研究几大类,同时也出现了微博使用群体研究、微博版权冲突研究、微博独白式书写等创新性议题。此外,文章总结认为2012年微博研究特点为主题分布广泛、视角多样、出现新议题,但总体上较为分散、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未来的研究除了进一步延续一些基础性议题外,将对已有研究议题进行反思,同时关注一些创新议题。  相似文献   

12.
微博——实现民众网络话语权的“助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馨 《新闻世界》2011,(7):127-128
微博的出现不仅仅是传播手段的变革,它同样也是实现民众话语权的"助推器"。因为民众话语权的实现要考量到民众自身的话语权实践热情、国家的包容力以及渠道的表达力度和畅通程度,而微博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所以民众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将会借此获得新的助推力。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记者》2013,(5):55-55
曹钦在2013年第3期《今传媒》撰文说。微博新闻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它满足了大众表达自我意识的需求,也逐渐成为许多传统媒体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微博时效性强,信息简练,这使得微博新闻的叙述视角有了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公民记者,又叫民间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随着信息的全球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公民记者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涌现,且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说互联网见证了公民意识的成长。2009年8月,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至此,微博正式进入我国上网主  相似文献   

15.
目前,以微博为主导的网络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民众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分析微博相关评论文本,有利于为医疗服务管理提供帮助.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挖掘网民对医疗服务体验的评价内容,进行意见挖掘、情感分析等实证研究,把握和理解网民就诊体验关注点演变情况,为医疗机构改进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对社会的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公益领域的创新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民间公益团体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许多有着责任感和爱心的记者也自觉主动地投身到微公益领域,帮助微公益团体解决问题,并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向爱心民众发布钱款去向,使整个公益活动更加透明,不断增强公益的公信力,呼吁更多的民众加入到公益行列中来.本文对微时代记者在公益活动中的角色以及记者作为公益活动的发起者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并就微时代记者与公益活动的良性互动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自媒体时代中,记者通过微博微信获取新闻信息、发布新闻,传播新闻,并且发布原创的新闻信息等,但是部分民众微博微信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差,从而导致社会谣言的不断涌现。而作为记者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破解谣言,引导舆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本文针对自媒体时代记者微博微信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林坚 《青年记者》2010,(16):95-96
小小的微博可谓“微言大义”,甚至很多媒体记者把微博作为信息来源的重要出处。但人们在关注微博信息传递迅速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微博作为新媒体的新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两会"进行了全程报道微博不仅及时、准确地传达了两会的各种动态,也加速了民众诉求类信息的流通,使更多的民生和民意诉求受到社会各界和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等大型网站以及荆楚网等地方网站的微博都体现了自己的特色。这些网站运用微博参与两会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微博参与打造了全国两会舆论场,民众与代表、委员的交流互动,让议案、提案和建议更具科学性、针对性,也使两会更加开放、透明。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Web2.0和3G技术的发展,微博这一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与传统媒介相比,微博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所传递的信息时效性和动态感更强,独特的信息交流机制更使其成为军事信息的交流平台,且在对外军事信息传播方面大有可为。同时,微博在军事信息传递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人们加以重视与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