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束芳 《新闻世界》2009,(1):74-75
当前,无论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上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语言暴力的现象随处可见。语言暴力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理性思考,也会危害社会的和谐,更可能会转化为行为暴力。本文试图从语言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性、以及消除语言暴力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语言暴力与新闻传播之间的互制关系。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在我国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新闻的传播还存在诸多不规范,暴力性的新闻语言就是突出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语言暴力的现象、危害以及解决对策,希望促进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在探索新闻发布制度规范化路径过程中,提出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要开拓新闻发布流程规范化、新闻发言人专业化、"辽宁新闻发布"品牌化的新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立体化地传播、展示辽宁形象,提供信息,答疑释惑。  相似文献   

4.
王梦  王会 《青年记者》2022,(4):47-48
在各类网络平台上,暴力语言使用广泛,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与破坏力极大,对网络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以网络暴力语言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特点、传播和危害进行归纳和梳理,并提出规治网络暴力语言的具体路径.只有正确认识网络暴力语言的危害并通过技术与教育等手段阻断网络暴力语言的产生与传播,才能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都市类报纸运用方言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特定的语言——新闻语言,即“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我们通常理解的新闻语言是新闻作品的语言,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规范化的语言,包括适量的方言土语。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变迁的大背景下,我国新闻语言的变迁已不可阻挡。具体体现在新闻语言传播主体"三元化"、传播渠道宽广化、表现形态多样化、构成成分融合化、受众多元化、传播效果进步化等方面。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活跃了新闻语言,对新闻语言的发展、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给当今的传媒语言规范带来了挑战,增加了规范的难度系数。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变迁中的媒介环境谈传媒语言规范,并实行分层规范,防止"一刀切"。  相似文献   

7.
"2010-2011"跨年晚会新闻中,其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泛用的军事语形象生动、活用的流行语新颖时尚、巧用的修辞语幽默诙谐、妙用的评论语麻辣犀利.跨年晚会相关新闻中存在的语言问题也比较多,诸如语言暴力、语言歧视等,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跨年晚会的相关报道中彰显新闻语言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是一种批判性极强的文体,当它与政治和利益联姻之时,批判便有可能转为“批评”与“打击”,结果会导致“克制“尽失,“行为暴力”演变为“语言暴力”. 新闻评论语言与语言暴力 新闻评论中的语言暴力,是指不以逻辑推理为手段,直接以“攻击性,辱骂性、贬斥性、威胁性”①或权威性语言表达主体自身诉求,其意在建立主体的道德优势与社会权威.  相似文献   

9.
新闻语言的弊病与传媒素养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从发 《新闻世界》2009,(12):47-48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的社会影响力甚为巨大。而就新闻本身而言.新闻语言因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而成为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因此,高度重视新闻报道中的语言问题,用准确、客观、公正及规范化的新闻语言以胜任媒体“社会的良心”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新闻的载体,英语新闻的语言质量直接影响对外传播的效果。英语新闻在英语写作上得到国外受众的接受,是对外传播的基本要求。本文着眼于英语新闻写作的语言质量,在文本类型、系统功能语言学及新闻自身特点的跨学科框架之下,选取中外媒体对"埃及热气球爆炸事件",及"李天一无照驾驶打人案"的英语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我国媒体英语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聪 《报刊之友》2013,(9):61-62
公民新闻与社会化媒体的融合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正在滋生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暴力便是其中之一。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公民新闻对网络暴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与公民新闻强调信息的片面真实性相关,也与公民新闻传播主体的情绪化、非理性特点相关,同时也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环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韩英 《记者摇篮》2006,(3):40-41
新闻写作的口语化,就是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约定俗成的、规范化的、近似日常口头语言的民族共同语运载各个新闻信息。写新闻是为了传播信息,为了便于传播,新闻作品对于语言和语言组合方式的要求,概括地说,无非是具体通俗、简明流畅、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而这些要求,实际上都与日常的口头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的通俗作家冯梦龙精辟地指出:“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里所说的“通俗”,“关风”,在内容上指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在语言上指尽量贴近人们日常的口头语言,甚至是所谓“市井语言”。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通过详细地阐述电视播音主持担负的重要角色,明确其拥有规范的有声语言对新闻传播质量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规范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江坪 《新闻实践》2008,(11):56-56
清醒认识"两重性"当今,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越来越显示它的"两重性"。它既可以是重要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还可以是不良有害新闻信息的扩散途径。网络以迅速、便利、廉价等优点,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但同时,网络污染已经直接危及到社会的安定。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赌博、网络欺诈等丑恶现象屡禁  相似文献   

15.
谁"动"了我的新闻——浅议动画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末台湾壹传媒集团推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样式,被其称为"动新闻",即将纪实性报道的新闻,以写实的动画方式呈现.此举立即引来不少争议,争议焦点是"动新闻"可以将用文字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暴力、血腥等内容呈现得更加直观,并以此吸引公众眼球.  相似文献   

16.
高发照 《青年记者》2012,(23):26-27
教育新闻写作首先要揭示教育领域新趋势并提出新问题;其次,教育新闻的写作语言带有浓厚的"专业性"、"科学性"与"知识性"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新闻与人文精神传播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要想更好地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播,就要在教育新闻的写作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事件"为例,将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博云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考察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及其传播效果,并针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管理学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事实要真实准确,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事实和数据要核实,不做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出镜率其实与语言符号相比并不逊色,但在新闻传播界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闻传播尤其是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使得某些通过语言表达显得力不从心的信息可以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补充,使语言符号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与语言符号一起完成新闻事件和新闻信息的高效率传播,笔者就其特点以及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加以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易黎  路毅 《新闻知识》2015,(3):31-3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网络体育新闻传播中出现的娱乐色情化、暴力粗俗化、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等畸变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后认为: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部分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堕落低下,受众对网络体育新闻的辨别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了网络体育新闻传播中畸变现象的出现。本文旨在为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规范化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使其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