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媒体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传播封锁和限制,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运用新媒体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有效性,不仅是技术层面掌握好、利用好新媒体,同时需要打破既定传播思维与既往的传播模式,用更加高超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在加快国际传播模式的深度转型过程中,我国不但要把强化传统媒体战略地位放在突出位置,而且要把发展新媒体传播平台作为关键抓手,利用新媒体在国际传播新环境中的传播优势,完善和提升传媒渠道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整体实力。目前,我国已完成了依托国家级媒体机构的新媒体建设规划的基础任务,初步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战略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新闻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自身的新闻传播力和引导力都有所下降,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等新媒体具有明显的传播力和社会引导力,然而新媒体在进行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传播中影响力有所欠缺。因此,为了能够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我国应该要创新传统媒体,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形成完整的媒体传播体系,从而取长补短,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当前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力作出分析,指出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具有跨越国界、天然落地和快速到达等特点,是与生俱来的国际传播载体。广电媒体应借助媒介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其在渠道、语言、新闻采集网络等方面优势,发展海外的户外视频与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以提高中国广播电视的落地率,进而提升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兴起对构建传媒国际传播力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方式、传播客体(受传者)等要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是严峻挑战,又带来发展机遇,文章着重从传播诸要素视角探讨新媒体时代传媒构建国际传播力的危机与契机,分析成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技术的繁荣发展使纸质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及传播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并未完全的普及新媒体技术应用,但主流传播途径已经成为新媒体。因此,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自身竞争力提高,进而提高传播力及影响力。本文在介绍新媒体技术为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新媒体技术提高科技期刊竞争力的策略,旨在为其他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体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为传播与丰富社会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它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强大驱动力。本文从新媒体功能的视角,考察新媒体技术的文化性及其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影响机制;探讨新媒体为何能对文化传播力产生积极影响;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指出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针对新媒体资源的适配组合,以技术力量促进资源整合和机构重组等策略,来实现文化传播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8.
国际传播力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传播力包括传播能力、传播效力和传播权力三个层面,媒介成为影响国际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新媒体时代赋予国际传播力新的特征:个体传播使得国际传播能力多元化,媒体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和生活化因素增强了国际传播的效力,国家传播引发国际信息传播秩序失衡并导致信息霸权和文化霸权。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构建国际传播力的一种新途径。通过增强民众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奠定群众基础;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效力提升奠定专业基础;增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权力提升奠定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来看,户外新媒体对渠道的应用还只局限于广告的传播,更多的是靠渠道中短暂停留来获取被动收看的。也就是说,在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行销力的三层价值中,目前渠道能够给与新媒体的,或者说新媒体能够通过渠道获得的,也只是那个最基础的价值——传播力价值。换言之,在一个人群流动的渠道中,在一个只有广告的媒体上,人们能够给与新媒体的,在更多的时候也只能是这些了。  相似文献   

10.
毛银秀  王京山 《传媒》2018,(1):74-76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国际新闻传播需要乘势而上,实现跨境经营的大发展.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报业的典型结合,其跨境并购思维对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具有借鉴意义,跨境并购策略对于新媒体时代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方位增强传播力 记者:当前,海内外对中国加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的举措十分关注.您如何看待中国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刘国昌: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问题上,首先要有传播力,要思考如何把中国的声音、形象传播出去,让它入耳、入脑、入心,然后才能产生进一步影响.如果传播不出去,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要把声音传播出去,电视、广播要能落地;纸媒要建立、增加印点;传统媒体要会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2.
通讯社在国际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超强的国际舆论引导力的背后是实力强大的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以及彭博社等,"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世界性通讯社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转型经验和探索,以在复杂的大转型的大格局下再造自身的传播能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唐润华老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传播能力再造:新媒体时代的世界性通讯社》,详细回答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世界性通讯社如何再造传播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的时代环境要求传统出版业立足新的媒介市场,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视域中实现新媒体传播力的有效构建,本文立足传统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传统出版业在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有效整合市场资源、优化新媒体传播服务等方面,阐述了强化传统出版业新媒体传播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最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故事,是最具国际传播力的中国故事.通过国际合拍、国内自媒体、在华国外自媒体不同的视角讲述这些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反映中国人民真实生活的中国故事,独具魅力,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实现广泛的国际传播,为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缤纷绚丽的视听...  相似文献   

16.
孟建  王帆 《新闻传播》2010,(5):6-8,10
世界传播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在国际传播的激烈角逐中取得一席之地.发挥更大的影响.这是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命题。本文力图从国际传播格局的变化、国际传播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把脉国际传播新方向.并结合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特点.探讨中国国际国内传播力的提升问题.以期为我国传媒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性的思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张宏 《出版广角》2014,(13):22-25
正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力构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能力问题,即国际竞争力问题;二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效果问题,也就是传播效力问题。经过我国政府和出版业的共同努力,中国出版走出去业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正日益扩大。从出版数量讲,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出版大国,然而中国出版走出去体现在走出去的效力上与国际出版强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最大的表现之一是我国出版的国际传播力不强。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个方面实现了从突围到跨越:短视频和直播电商成为提升新媒体传播力的新标配、政策导引+舆论引导实现了新媒体引导力的双向提升、全媒体传播格局助力主流媒体影响力提升、技术赋能下国家数字化治理质效倒逼新媒体公信力提升.然而,面对"四力"突围中媒介技术、短视频、媒体融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应着力于构建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共同体、丰富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实现优质内容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媒体融合注重存量和质化改革、加快建构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内容风控和预警机制、推动网络治理向数字网络治理转型,为"十四五"时期新媒体"四力"的跨越提供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9.
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正式增设了国际传播奖项,获奖作品充分反映了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我国新闻工作者为打造国际传播力,唱响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11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相关各领域研究的总体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认为这年的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进一步聚焦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传播领域的融合、应用和治理等研究主题上,对中国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本质特征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