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信朋友圈feed广告的正式上线,广告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在保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广告商还要周密而慎重地传播朋友圈feed广告,找到和微信平台、受众三方关系的制衡点.文章结合微信朋友圈feed广告的传播价值,探讨了feed广告传播方式,并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旨在为微信社交平台及广告商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微信朋友圈是不同来源"好友"的聚集地。围观、点赞与评论微信朋友圈,这既是"朋友"之间的互动与联动方式,也从另一侧面显示出新型的社交关系,传载着复杂多样的互联网文化。微信朋友圈中的"共同朋友",通过相互间的点赞、评论等的"交往"状态显示,形成了特殊的第三人社交关系。通过考察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等的粘度状况,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关系和文化传载方面找到理论支点,从而理性客观处理和应对微信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实现最优化的文化传载路径,达到最大化的文化传载效果。  相似文献   

4.
朋友圈作为微信用户共享信息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微信用户群里使用程度很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中,有很多关于商品的评价和消费者使用体会的内容,此类推荐性质的信息就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口碑信息.在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和便捷,购买前搜寻网络口碑信息、购买后发布网络口碑信息,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习惯.同样,微信朋友圈中关于购物的信息交流也非常普遍,而相对于其他网络口碑,微信朋友圈口碑信息呈现在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网络社区当中,因此其传播效果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郭淼  王立昊 《青年记者》2021,(12):28-30
微信朋友圈在对多层级关系网络的激活中,传播路径的隐藏与圈层识别受限打破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规律,过度链接引发了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用户为管理云个体形象,借助于社交时间轴与分组标签进行观众隔离,但分场操作的繁琐与高成本形象维护抑制了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微信朋友圈的用户社交经历了从分场到离场的演变,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产生新的社交习惯,对差序格局中的圈层关系与社交需求满足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戴骋 《东南传播》2014,(10):57-59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引起了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变革。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中,微博与微信理所当然地登上了传播媒介的"舞台",近一年以来,随着微信的出现,很多人以为微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微博,很多人认为微信传播的私密性更适合中国人的传播心理,但是通过对二者的传播方式、受众影响、社交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7.
王茼萱 《传媒》2018,(11):51-53
据《凯度: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2017年微信活跃用户近10亿人,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对用户影响的积极程度上,微信都稳坐中国社交媒体的头把交椅.2017年的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刷屏事件,带来了广泛影响,如下半年的集体晒合成军装照事件;集体晒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集体晒18岁照片事件等.这些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级的传播现象,其实都是典型的沉浸传播现象.基于此,笔者尝试从沉浸传播的视角评析微信朋友圈的刷屏事件.  相似文献   

8.
微信朋友圈广告采用feed广告信息流模式,通过社交混排算法,依托关系键互动传播。朋友圈广告上线以来,有赞誉也有诟病,要想真正实现朋友圈广告的目标效果,就要"以微友为中心"进行传播。既要注重"微友"的心理容忍度、接受度也要从"微友"的需求出发精准投放。本文从朋友圈广告的特点入手,分析其优劣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何艳霞 《今传媒》2020,29(3):78-79
微信朋友圈中网络心理测试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用户分享心理测试结果这一行为在社交网络中的呈现以及个人自我的隐性剖析。通过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可以更深层次地透析现代人孤独且矛盾的心理,本文以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为例,研究用户的心理动机,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用户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10.
毛晓慧 《新闻实践》2014,(12):21-23
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移动网络快速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的手机通信软件,迅速占领了用户市场,特别是微信的朋友圈,借助腾讯QQ的强关系链,其传播到达率之高、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让我们意识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变革,正从微信公众号开始。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也选择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主战场,开启向"指尖"延伸的用户人际传播之路,试图走进更多观众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1.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2.
伴随微信社交应用逐渐成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对它的分析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强弱关系视角,讨论了微信社交群中的新闻传播现象。相较于朋友圈,微信社交群中的新闻内容更多样、传播更精准,但也容易让虚假新闻广泛传播,鉴于微信社交群中的个体对新闻有较低的信任度,新闻难以得到再次传播。  相似文献   

13.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14.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交软件,短短五年时间里用户量突破6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形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出现在微信中的微商传销却给微信的传播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传统传销、网络传销和微信传销活动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朋友圈传销活动的跟踪观察,深入体验等,探究微信传销在微信平台的传播模式、传播特点和它对微信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以来,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逾5年的历史,140的字数限制,信息不受限制地及时更新与发布使得微博迅速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政府、企业、公众人物都使用微博来进行营销或舆论引导。随着其他社交应用的发展,微博渐渐转型为社会化媒体,其作为社交媒体的优势明显。微信则是腾讯开发的一款及时通信应用,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更新时推出了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分享音乐或文章等。朋友圈的出现使得微信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交工具,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朋友圈也成了信息发布和流通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微信是人们目前使用的一款主流社交软件,涵盖了即时通讯、朋友圈、订阅号、线上支付等多种功能,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微信中的聊天头像、表情包,订阅号和朋友圈中存在大量的视觉传播内容,是"读图时代"人们所依赖的重要媒体。本文对这些视觉传播内容的类型和传播机制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在视觉传播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朋友圈作为它的一个附带插件,在发布文字、图片、小视频、链接,分享音乐,评论和点赞以及地理定位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使得它成为社交网络的又一主要形式。加上良好的隐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大大高于其他社交网络。本文通过对3位微信固定用户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这段时间内的朋友圈媒体内容的分析,试图得出他们发布的媒体类型分布状况、媒体框架及这二者与网络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孙淑娟 《青年记者》2016,(27):28-29
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机制密切相关。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一社交工具,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06亿。微信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应用,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丰富、发展了文化的传播渠道。其中,微信公众号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利用微信提供的视听功能,微信公众号向订阅用户发布各种文化资讯,再通过订阅者将信息分享到各类朋友圈,进而获得订阅数量的增长与影响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20.
梁巍  白金 《出版广角》2018,(5):76-78
微信传播基于强关系的特点,使其能通过线上呈现与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将动态变化的生活场景移动化,朋友圈的实时动态也同样被赋予自我呈现与主体重塑的重要功能.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性更强,大家能够通过朋友圈中介传递的功能表达与传播自我,一定程度上实现外界对自我的认知转变.其中微信自拍就是以微信为载体的社交行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从人际传播的角度来看,个人在朋友圈呈现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建构,这个建构过程既有对本我的表达,也有对群体价值、社会规范的认同与迎合,还伴随着自我披露与隐秘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