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靳翠萍 《新闻界》2007,(4):66-67
以私密话语为主体的情感报道在整体上呈现出道德边界模糊甚至缺失的趋势。二是媒体道德倾向模糊。在进行以私密话语为主体的情感报道时,媒体应注重理性剖析,避免触犯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2.
无论作为公民,还是职业法律服务人员,律师都有权运用媒体,律师合理运用媒体是律师开展执业活动的重要助推器。但是,律师如果超越了法律和职业道德的边界,不当运用媒体,则可能构成不同类型的侵权、违规等,甚至落入犯罪的窠臼,并受到相应的规制,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
由爆款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所引发的巨大争议,自媒体大咖咪蒙以自主注销的方式沉默离场,在圈内引起一片哗然。奇怪的是,咪蒙引以为豪的1000万粉丝,几乎无人为其声援,反倒有不少网友拍手称快。此次咪蒙团队为操纵大众情绪而添加的一剂"寒门状元之死"的猛药,测试出了自媒体行业的底线。在法律准线之上其实还有一道话语边界,它是媒体行业区别与其他行业的特性。经过五年的野蛮生长后,自媒体的第一轮红利基本消失殆尽,如果不尽快规范话语边界,自媒体行业将很难迎来第二轮红利期,本文认为可以从互联网平台、自媒体行业、政府及传统媒体三个方面发力,治理"寒门状元之死"刷屏背后的自媒体乱象。  相似文献   

4.
正自媒体的版权法律风险防范,是当下自媒体发展过程中亟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媒体作为作品传播的新形式,与传统媒体一样,也涉及版权的风险问题。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作者,都可能是著作权人。我们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字作品、美术作品、拍摄的照片、演唱的歌曲、自己录制的有声读物等,通过这些自媒体传播出去之后,都可能被他人使用;与此同时,每个人也会通过这些自媒体传播他人作品,或对他人作品进行演绎和改编,对  相似文献   

5.
吴玉霞 《传媒》2016,(4):89-91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受众的信息自由度越来越高,但信息传播中的失范行为也越来越多.客观来讲,当前法律规制,远远跟不上自媒体发展的速度.对此,国家要结合自媒体发展特点,加强对自媒体及受众的法律规制和引导,加强舆论监管,对挑战法律权威和底线的要加以严惩.对此,本文结合自媒体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针对性提出自媒体法律规制完善对策,以期为自媒体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谢才萍包养事件"中的媒体所为,在道德上,造成违法者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法律上,导致对违法者的侵权。造成媒体道德防线失守和法律边界被逾越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的盲目跟风炒作。  相似文献   

7.
正所有新观念、新技术的产生都会触犯传统,自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逆袭,也许就像雪崩一样,毁掉的只是附着在传统媒体身上那层腐朽的苔衣而已。2012年的年度汉字,是"微"。这个字因众望所归而火热出炉,基本上就是缘于"微"打头的微博等自媒体雨后春笋般地一拥而上,不长的时间里便缩微了大众与传媒的距  相似文献   

8.
张洁 《新闻前哨》2003,(12):40-41
近几年,当媒体的批评报道触犯了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时,媒体往往被告上法庭,去接受一场场既费时又费力的新闻官司。这一现象,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也使舆论监督承受着额外压力。在新闻立法滞后,保护舆论监督的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如何在应诉中获得侵权责任的豁免,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频繁引用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个人信息,没有权衡好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的边界,引发诸多法律和新闻伦理问题,遭到来自媒体行业和社会的普遍谴责。文章分析了媒体的社交信源使用所引发的争议性问题,从法律保护和新闻伦理两方面梳理成因,探讨媒体在社交平台个人信息使用中如何更好地遵循新闻规范。  相似文献   

10.
张才明 《传媒》2021,(10):94-96
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自媒体及其影响力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和媒体监管部门关注的热点.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综述和计量统计法,从SSCI、SCI、CSSCI、CSCD和北大核心来源刊,采集相关文献,梳理了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出现的三个热点,力图介绍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前沿.本文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对自媒体的研究成果较多且分散,而国外学者则相对更聚集,尤其是体现在用户影响力定量和算法研究上.这有助于学者了解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为相关监管部门对有较大影响力的自媒体用户进行监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薇 《新闻世界》2013,(1):75-76
2010年至今,微博在中国迅猛发展,它带有自媒体特征并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当然也包括传统媒体的记者。记者在微博上的言论在哪?他们在微博上的言论是否会触犯自己的职业身份等都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羿克 《今传媒》2011,(9):22
<正>主持人语: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法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更新。法治社会里,任何公民和组织活动的底线是法律,媒体也不能例外。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媒体活动规定了边界。而在这边界内活动,仅仅靠法律的规制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媒体的自律。本期传  相似文献   

13.
聂晓静 《新闻世界》2014,(8):294-295
刑事案件的特殊新闻价值使之成为社会比较关心的话题,刑事案件报道中涉及的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媒体言论的法律边界问题也备受重视。媒体报道应全面而客观的展现案件的全貌,但不能侵害他人的人格权,不能干扰公安机关的侦查程序,不能影响司法公正,这些应是媒体在案件报道中不可逾越的法律边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体制内的大众媒介(包括它们的网站)和众多网民使用各种自媒体进行传播这样两个不同的传播体制。微博第一案判决肯定公民网上言论的宪法权利地位,对网上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洪叶 《报刊之友》2014,(3):27-28,30
犯罪新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犯罪新闻报道是公众享有知情权的体现,也是媒体进行社会监督的重要一环。但是犯罪新闻报道存在很多问题,操作不当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底线。本文对犯罪新闻报道中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总结,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方式。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政府管理带来了诸如挑战信息管理能力、法律监管不足、缺乏权威声音等一系列的新挑战。本文希望政府能够在信息管理中转变角色,完善法律监管体系以及发布权威声音,正确处理挑战,把握自媒体时代给政府带来的机遇,提高执政能力,树立公信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互联网+"模式不断颠覆传统行业,产业边界的拓宽为行业媒体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转型空间,脱媒化、渠道化、服务化成为行业媒体转型发展的总体趋势,科技、财经、旅游、房产等多个垂直领域释放出变革潜力。钛媒体、虎嗅网、36氪等新锐科技媒体通过行业信息聚合与分发,为科技界和自媒体界注入全新活力;东方财富、中国经济、和讯等垂直财经网站日均覆盖人数  相似文献   

18.
蔡斐 《当代传播》2012,(5):83-84
鉴于自媒体的核心价值及运作理念在于“自”,法律与伦理在对自媒体的规制过程中,短期应采取“共同调整、互为补充”的关系模式;中期应采取“法律规制、伦理疏导”的关系模式;长期应采取“法律理论、道德主题”的关系模式.这三种关系模式前后相承,能够有效实现法律规制和伦理规制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赵金 《青年记者》2017,(1):23-25
自媒体的崛起,让原本清晰的媒体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很多自媒体虽没有采访权,实际上也在做公共信息生产传播的工作,传统的媒体边界被打破.与此同时,记者的职业身份也面临着冲击:UGC时代,人人可以成为传播者,社会对记者的身份认知在模糊;记者的自我职业认同也在降低,职业身份焦虑感增强.  相似文献   

20.
法治新闻中有一部分是涉及社会阴暗面的,如不幸事件、丑恶行为、暴力、犯罪、社会病态等等。有关这类问题的报道,常常涉及法律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诽谤或者侵犯他人隐私,触犯法律;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宣扬残暴和罪恶,起了诲淫诲盗的作用,损害甚至败坏了社会道德。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