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在媒介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也让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广播媒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广播节目的整体收听率普遍下降,尤其地市级广播媒体的生存发展处境更加堪忧。因此,广播媒体必须寻求创新,利用媒介融合发展潮流带来的各种利好,加快广播节目的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广播节目的质量,重新树立广播媒体的行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受到的冲击进行了分析,探讨广播行业中的理论创新体系,从不同的层面对节目创新具体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广播节目中主持人风格的形成以及行业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整理,以期促进广播节目更高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各大媒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媒体,广播在新媒体时代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广播编辑业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的是广播节目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广播编辑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森  沈月娥 《青年记者》2017,(32):56-57
英国广播公司(BBC)克里斯·韦斯科特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时代逐步到来.移动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形态多样化、传播互动性强等传播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广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广播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当前广播行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介发展步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闻传播的渠道与方式以及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播等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发展步伐日益放缓,无论是广播节目的收听率还是行业影响力,明显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很多地市级广播电台纷纷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况。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编辑思维与技巧很难跟上新时代媒介发展的步伐,亟待转型和创新,否则很难为广大听众提供优质的广播节目。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广播因其传播渠道的单一性,处境尤为尴尬。本文以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的优势和特性为切入点,从广播如何借鉴、融合新媒体的技术,以及如何提升和创新广播节目内容等方面探讨广播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浪潮中,涌现出众多的新型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APP等,凭借其操作便捷、传输及时等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此背景下,广播节目需要顺应时代趋势,打破单一的广播节目传播模式,与微博、微信、APP、交互式网络结合,实现广播节目的创新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媒体冲击传统广播的背景下,广播节目如何做好用户运维的应对出路.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接收设备的多样化丰富了听众的收听方式和参与方式,互联网成为广播信息传播新的重要载体。此背景下广播节目主持人应承担如下新职责: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节目样式和内容,提高广播节目收听率;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听众的互动交流,提高听众忠诚度;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主持人知名度,扩大广播节目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信息的传播途径逐渐增多,社会进入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传统媒体在信息化时代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不足,并且传统媒体这一行业受到了新时代媒体的巨大冲击。互联网技术作为如今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传统媒体行业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并进行技术改革,而广播电视台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改革,是与时代相接轨的改革,对传统媒体行业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篇文章首先介绍了融媒体技术;随后阐述了融媒体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技术的措施,以供相关人士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IT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行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以及内容丰富等特点,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适应新媒体的要求,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转变和技能的提升,是电视新闻采编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特点,并对其创新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音频新媒体平台大量涌现,传统广播节目受到强烈冲击.面对传播格局的新变化,作者从音频新媒体平台发展现状、音频新媒体平台节目特点、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应对挑战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广播媒体无论是在节目内容还是在传播形式上都面临着转型。当今网络广播节目的兴起对于传统广播机构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本文举例论证,在对网络广播内容制作和传播模式的分析中,探讨出传统广播媒体可行的转型发展之路,细分受众,加强互动,打造名人和品牌效应,促进立体化传播,从而使得传统广播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更加贴近群众,广播媒体的市场也得到更好的开拓。  相似文献   

13.
吴恒 《新闻传播》2024,(5):12-14
融媒体时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一方面强调从内容维度实现创新;另一方面也应当基于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的融合提升广播电视节目传播与呈现质量。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广播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包括转变观念,实现工作思路创新;转变方法,实现节目内容创新;提升素养,实现传播效应优化。只有实现多方面的创新优化,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提高广播节目的传播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陈曦 《青年记者》2016,(24):77-78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201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9.5%,多达2.16亿,预计2040年将达22.1%.①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广播通过单纯的声音传播,更会让人专注其信息和内容,更接近心灵,②老年受众对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使得情感类广播节目成为抚慰老年群体的最佳“心灵触媒”.“互联网+”时代,老年群体渴望熟练使用新媒体,与时代齐头并进.因此,情感类广播节目应适应新媒体时代老年群体的变化,融合互联网思维,在传播内容、传播介质、传播渠道三方面呈现出变革与突破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多种新兴媒体迎来新媒体时代。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范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显著优势的新兴媒体越发受到欢迎,新媒体的出现无疑对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可改变当前传统广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如能够扩大传统广播受众群体,使广播传播更具时效性,同时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以促进广播行业科学稳定发展。基于新媒体时代,需要依托新媒体,更新管理观念、注重市场再定位、构建专业化的队伍,从而实现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无疑对传统的广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会导致其收听率降低,传播力和影响力下降.为了让广播更好地生存下来,需要加强其与融媒体平台的融合,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提高其传播力.基于此,本文以广播节目《教育面对面》为案例,对新媒体视域下广播和融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路径展开一系列...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发展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融入媒体后,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改变了包括广播在内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媒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为了适应传统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传统广播市场传播效果的分析研究,发挥广播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优势,秉持多元化理念,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主动探索和创新广播节目形式、发展模式,不断深化传统广播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结合传统广播的发展历程、广播在传递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广播在媒体融合中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如何发挥广播节目的独特魅力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传播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传统的广播媒体日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对此,广播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谋求创新发展之路,将新媒体和广播媒体有效融合,促进媒体传播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音乐类广播节目是一种集音乐视听与审美鉴赏于一体的文艺类广播节目。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受众新的需求变得极其重要。基于此,就以当下音乐类广播节目的现状,浅谈新媒体时代音乐类广播节目的创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IT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行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以及内容丰富等特点,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适应新媒体的要求,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转变和技能的提升,是电视新闻采编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语境的特点,针对新媒体语境的特点,从现有的电视新闻采编方法出发,提出了一些符合新媒体语境的新闻采编方法的发展特性,为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采编方法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