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思想基础入手,对传统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学术研究型人才、法律应用型人才、法律复合型人才进行分类培养的目标设计,讨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并从制度保障、教学设施保障和师资保障等方面论述了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前在国内的操作模式主要分为:理念强化型、小范围实验班型和学院专门化培养型。实践证明,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当的优势。以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为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经过近年的实践,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做法,在人才培养理念的整合、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海外法学教育资源的对接、专题性国际项目的开展等核心环节中均取得了一定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概述了双创型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剖析了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创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从制定多层次培养方案、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和搭建合理的双创教育平台五大方面分析了该模式的运行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双创人才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法律人才培养面临着重大变革。如何从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理念、目标的确定,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方面着手.探索一套适合各高校改革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齐体系,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十分紧缺,西部地区尤其突出。知识产权人才作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拥有理工科背景是西部地方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引下,西部高校应当结合地方特色,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引进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层级清晰的分类型人才培养体系、设置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课程、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加强学生实务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求能够融合法律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解决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这是现代法律人才培养和市场化选择的结果。国外该类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而强调法律之外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以及国内部分高校特色法律人才培养的探索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主修+辅修"课程的知识融合、"校内+校外"的联合培养、"行业导师+实务导师"的多元实训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入世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需要一大批法律英语人才处理国际法律事务,而我国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只要改善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就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法律英语人才,增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实施高教强省战略过程中创建校企联合办学的多方位、多元化的定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适用性和定向型人才,提出煤炭行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模式"、"校企共建研究所或技术开发中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在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行之有效的,为煤炭行业培养了一批上手快、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的适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以教为中心",削弱了法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推进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时代潮流、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成为广大法学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之一.论文紧扣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论述了高校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完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却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要解决好当前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方式。促进法律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法律人才职业道德素质,完善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农林院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具有其学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与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这就需要确立"交叉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式"的办学组织形式和"实务型"的教研模式,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逐步提高农林院校法学专业的竞争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针对我国现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革新"五重五轻"的观念,向重视法律应用能力的卓越教育培养理念转变;优化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的"五个梯次"人才培养格局;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两个"基地"、四个"平台"和八个"专训"为内容的"248"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重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实务部门对高校的评价、实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所组成的"四方评价"闭环系统。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契合度明显。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中重要内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的教改、教培计划。实践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湘南学院法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与效益论证得出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打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创新平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是伴随着西法东渐和对我国传统政治及文化的反省过程而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前,萌生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还未能突破"交涉公法"的范围.戊戌前后,清代一些官员和知识界人士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念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初步有意识的转变.自清末新政起,一个更深刻、更宏阔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才真正勃兴.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复杂性和阶段性,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才培养模式事关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在法学专业面临规模扩张和就业困境的双重压力下,改革和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各高等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河北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实际调研发现,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缺陷。比较与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应当加快推进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课堂教学环节的内涵建设、在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已遭到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挑战,改革势在必行.为建立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我们需构筑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国际化观念;通过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法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确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法学教育目标,并以此为基点设计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国际法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卓越法律教育是国家在法学教育大规模无序扩张的前提下,注重内涵和质量提升而提出的国家教培、教改计划。卓越法律教育是法律实践品格的内在要求,反映了法学教育要上质量、出精品的追求,是法学界审慎思考法学教育现状基础上意欲完成法学教育根本转型的改革路线图。其要义为:定位于职业教育,追求卓越,突出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突破口在于高端法律人、基层紧缺法律人才的培养。卓越法律教育有助于法律职业共同体重塑尊荣,但针对目前社会上一些对法律职业的不利影响因素,法学教育不仅自己要争气,要葆有应有的信任和尊重,而且要争取从国家层面重构"小法学"格局,并限定司法考试的报名门槛。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暴发的流行于全球200多个国家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再一次向人类敲响警钟:突发重大病毒疫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公共卫生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所必须直面的世界性课题。以当今世界公共卫生法治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以我国当前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亟须大量公共卫生法治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梳理传统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存在的弊端,借鉴域外相应的公共卫生法治人才培养经验,探索我国公共卫生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浪潮下,一些法学家提出法学教育和法学人才培养必须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实际上,这种提法欠妥当。并非所有院校的法学教育都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也并非所有院校的法学教育都能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只是少部分具备雄厚师资、良好生源并处于开放前沿的高校才有条件把国际化作为培养目标。特色化才能应对全球化,国际化只是特色化中的很小一部分,特色即优势,特色即竞争力。各高校的法学教育要根据院校的类型、功能、层次、历史传统、地域等方面的差别,充分结合本校其他学科资源,形成自己的法学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