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2.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3.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由国外学者Fónagy 于1999 年提出, 李弘教授继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跨域映射的角度进行了全面地论述。本文结合隐喻思维的有关论述, 探讨了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 对英汉语言中的语音隐喻进行了初步分类并浅析了英汉语言中语音隐喻体现出来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Ivan Fónagy(1999)首先提出了"语音隐喻"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后来该术语由李弘(2005)引介与分类论述。但其所下定义"用一个象征单位来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过于笼统,分类也存在不足之处,并且喻体和本体间的映射是完全基于谐音之上的,二者在意义上没有联系,这与文中引用多个例子来说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相矛盾。李弘在文章中所讨论的"语音隐喻"和Fónagy所提出的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探讨的语音隐喻反映的其实是发音方式与说话人情感或态度之间的象似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观点为基点,简要陈述了传统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研究上的分歧,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家关于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以及关于概念隐喻的三大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隐喻概念入手,从数量域隐喻、时间域隐喻、社会地位域隐喻以及状态域隐喻4个方面,对英汉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上、下”空间概念在非空间范畴隐喻拓展中的对称性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语言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探讨影响英汉语空间隐喻相似性和不对称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语言中很普遍的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上升到概念的层面,也是解释众多语言现象的一种很常见的手段。语音隐喻作为隐喻的一种,由国外学者Fónagy于1999年提出,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包括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作出的。目前国内学者也很少有对语音隐喻作过全面和系统的论述,也未有对其本质上的探析。本文将基于前人关于语音隐喻的旁涉研究,运用语音学、音系学及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结合英汉日语中有关语音隐喻的现象,对语音隐喻进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研究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张茹娟 《海外英语》2014,(9):258-259,275
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证实了隐喻对人类认知的广泛影响,以时间为目标域的隐喻更是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根据始源概念域的不同,隐喻可分为方位性隐喻、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三类。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时间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比较其始源概念域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0.
谐音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表达技巧,采用非直接的方式将拟表达的内容通过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呈现。认知语言学视域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按照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谐音中拟表达的内容属于一个“域”(domain),谐音中使用的字词属于另一个“域”(another domain),是一种跨域喻指现象,属于隐喻范畴,所以谐音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域映射到另外一个域,即一种语音隐喻。谐音并非汉语的独有现象,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有谐音现象。不同语言的谐音采取了不同的隐喻路径,从而构建起的文化世界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谐音是具有语言性的,甚至可以说,谐音是具有文化性的。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外学者Fónagy于1999年提出语音隐喻的概念,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包括发音方式)和所表达意义之间的相似关系。在Fónagy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英语词汇学的有关观点,对网络英语词语存在的语音隐喻现象进行整合分类,并初步分析网络英语词语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3.
段兰 《考试周刊》2013,(40):26-27
概念隐喻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以奥巴马2012年胜选演说词为语料分析说明事件域认知模型在概念隐喻中的应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对于概念隐喻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养+X”型词语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养+X”型中的“养”字共有16种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养+X”型中的“养”字概念域与四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即与病理域、年龄域、祸害域和情感域之间的映射。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用源域的某些特点来映射目标域,从而使目标域的理解变得简单。《红楼梦》语言描写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隐喻。文章从概念隐喻的三个维度: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来分析和阐释《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以期发现这些概念隐喻的具体类型,解释它们发生的内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田 《考试周刊》2008,(50):224-225
在汉语和英语中,隐喻的习语同中有异。由于中英思维认知模式的差异,汉语中的隐喻习语常使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的隐喻习语则常使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本文以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点,阐释汉英两种语言隐喻习语构建存在的同与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实质做了分析,此后,众多学者对隐喻做出了各种解释,形成了种种理论,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提出隐喻认知说,认为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通过隐喻将一个概念域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语句的隐喻性得以形成.将始源域的其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eonventional)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即是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其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与认知参照活动中认知主体寻找认知参照点认识目标的过程相一致。《诗经》中蕴含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包括婚恋诗隐喻、怨刺诗隐喻、赞美诗隐喻、史诗隐喻以及祭歌隐喻等,其相应的认知参照点模型有所变化。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分析《诗经》中的概念隐喻,有利于沟通这两种认知机制,揭示《诗经》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本质上是通过限定认知框架来构建我们的思维系统的.在隐喻思维过程中,隐喻表达所从属的隐喻框架和所依托的隐喻概念是隐喻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隐喻框架的作用是激活一个概念域作为隐喻的始源域,它对认知起到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隐喻概念则决定了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隐喻认知过程中,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都具有动态性,对框架和概念的选择直接影响隐喻的理解.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框架和概念的缩放,比较分析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更清晰地把握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隐喻理解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